「100年後,當超級災難來臨時,懸浮於空中城市軌交系統可以脫離軌道,凌空而起,搭乘全市居民安全撤離。」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2019未來之城中國區比賽中,萬裡城實驗學校憑藉這一獨特的創意,及對其配套的電力系統、交通系統、各類建築等城市整體規劃的充分構想,榮獲「2018未來之城中國賽區比賽」一等獎,成為本屆比賽中的最大黑馬。
未來之城
未來之城項目是由美國國家工程師周基金會(National Engineer Week Foundation) 組織,由殼牌、賓利等國際著名公司聯合贊助的一個全球性教育項目。未來之城項目要求學生通過項目制的學習方式,設計一個未來100年後的城市,並在城市設計中解決當年的挑戰主題,是國內STEAM教育最具代表性活動之一。今年的城市挑戰主題是「賦能未來」。
代表萬裡城實驗學校參賽的孩子們均為初一、預備班學生。面對來自國內外的數百名青少年創意精英,他們勇於挑戰,通過城市描述論文、城市物理模型、虛擬城市設計、現場演講等展示後,獲得上海區域展評活動中學組一等獎、中學組最佳城市論文獎,代表上海赴北京參加中國區終選。
「
今年是萬裡城實驗學校參加該項目的第二個年頭,相較於參賽多次的北京清華大學附中、建平中學等一流名校,我們比賽經驗並不充足,專業支撐力量也存在差距,想脫穎而出,只能靠創意二字。」萬裡城實驗學校本次比賽的教練杜永念老師透露。
在去年的比賽過程中,杜永念發現大部分模型都是固定的。今年杜永念在孩子們腦洞大開的設計思路中增加了「可分解」這一元素。
「龍形軌交飛船,平時為軌交系統,災難來時迅速升級為『萬裡龍飛船』搭乘所有居民有序撤離。」演示過程中,孩子們拿起飛船讓它「駛離」城市這一舉動引發了現場陣陣驚呼。
萬裡龍飛船
據悉,該模型是所有參賽模型中唯一考慮到當災難來臨時將所有居民全部撤離的模型。
在模型中,孩子們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可切換式龍船葉槳(平時可為軌交提供風電,當災難來臨時,風力發電機葉片將立即切換為龍船飛行螺旋槳片)、榫卯橋梁(核心建築建在榫卯結構的橋梁上抵禦地震、暴雨洪水等災害)、網套外牆(未來之城的外立面,是由可回收的防火環保材料建成,如同大樓穿著一層網格狀鎧甲,防震、防風、防水,環保生態),這3個獨特的想法在北京參賽時引起了評委老師的極大關注。
「
因為創意是我們唯一的致勝法寶,所以大家都花了很多心思,這幾個創意都是在查了很多資料後一拍腦袋突然想到的。」隊員在賽後表示。
「對於這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們來說,在進行整體城市規劃的同時兼顧創新設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杜永念告訴記者。
「
比如50多平方千米的島上大約應該有多少人,建多少棟房子,樓高多少,模型長寬多少,比例尺怎麼設計,100年後最有可能採用的發電方式是什麼,模型應採用無線輸電還是有線輸電等等,這些都需要孩子們自己去查資料,迅速補充相關知識。之前光是關於是否採用核能發電他們就討論了一個月,經過不斷的查找最新行業資訊,他們最終確定了以氘氚核電為主,風能太陽能為輔這種安全性較高的發電方式。其實對孩子參加這個項目,部分家長是有些抗拒的,擔心影響孩子學習。為了說服家長繼續參賽,有孩子還寫下了軍令狀,保證期末考試能考到全年級前15名。」
據介紹,萬裡城實驗學校本次參賽模型的製作材料基本來自於生活垃圾。記者觀察到,模型中的大樓由列印紙紙芯製作,網套外牆其實是水果塑料網,最具創意的龍形軌交飛船則是由一個廢棄的賽車軌道改裝而來。據悉,這些材料多是學生從同學家中、學校的廢棄物品中收集而來。
萬裡城實驗學校校長李崗表示:
「
這個比賽對我們學校來說其實還是新項目,能拿到全國一等獎確實超出了我的預期。當時大力推動他們參加這個項目,主要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對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通過這個平臺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鍛鍊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跨學科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比賽結果對我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圓滿完成這個挑戰,我為我們學校的老師、學生感到驕傲。」
記者丨葉蘋
編輯丨曹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