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這麼久,終於接到項目了!
但當甲方爸爸問道:我們現在有很多1:500的線畫圖數據,你能不能做到1:500的精度,做到完美結合?
請問,你該怎麼回答?
(暴躁上線)「什麼是1:500,直接告訴我你需要幾釐米精度的模型,不行嗎?」
如此草率的回答,甲方爸爸怕是要跟你揮揮手,say goodbye
作為一名專業過硬的測繪工程師,此刻的你應根據比例尺快速換算模型精度,測算飛機作業航高,判斷作業可能性,再回復甲方爸爸一個完美的方案。
如此一來,甲方爸爸將被你折服,催促籤合同。
那麼,作為測繪工程師的你,這些概念都清楚嗎?
你的同行小夥伴都了解嗎?希望你可以轉發告訴他們...
▲圖:三維地圖比例尺--LocaSpaceViewer以上是兩張帶比例尺的地圖軟體的截圖。可以看到或者直接測試一下,在二維地圖下,只要不使用滾輪縮放地圖級別,不論如何拖拽地圖,比例尺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在三維地圖下,即使不使用滾輪縮放地圖,保持垂直視角的情況下拖拽地圖,比例尺會一直在變,這是什麼原因呢?根據比例尺的概念,可知由於三維地圖包含地形數據,在拖拽過程當中如果地形有起伏,則當前地圖距離視點會比較近,會自動加載高級別的地圖,也就導致了地圖級別發送變化,比例尺會對應的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三維地圖沒有絕對的級別概念,中間會有平滑縮放的過程,所以看起來會是逐漸變化。如果去掉地形,保持垂直視角,比例尺級別就不變了。概念:影像解析度是指地面解析度在不同比例尺的具體影像上的反映公式:影像解析度=地圖距離/像素
概念:地面解析度是以一個像素(pixel)代表的地面尺寸(米)。公式:地面解析度=實際距離/像素;
單位:米/像素
傾斜攝影當中,經常會說我的模型是幾釐米精度的,我飛的數據是5cm精度的模型?這個5cm是如何衡量的呢?
傾斜攝影的模型精度一般是照片解析度的三倍,就是根據照片生成的正射影像的地面解析度的三倍,如果生成的正射影像的解析度是2cm/像素,那模型精度基本就是5-10cm。根據以上概念,將比例尺、地面解析度和模型精度的換算關係做以下簡單梳理:
①1:500的比例尺,對應的地面解析度是指地圖上1m對應地表500m
②1米=39.370079英寸
③按照正常的圖像72dpi來算,一英寸包含72像素,那麼1米包含39.370079*72=2834.645688像素
④對應關係如下:2834.645688像素對應地圖上500m ,解析度為:500/2834.645688=0.1763888877247222
⑤1:500的比例尺對應的地面解析度接近0.18米
結論:1:500的比例尺,航拍精度模型也就要求0.18米,對應的航拍解析度就是0.06米,也就是說航拍建模的時候拍攝照片的精度要達到6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