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在一處沙山上拆除捕鳥網。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葉漢民
每年秋冬季節,鳥類大規模遷徙,湘潭是候鳥南遷的主要通道之一。有的鳥兒在湘潭短暫停留,休憩覓食,再飛向更遠的地方,有的則會在湘潭度過寒冬。
為保護這些遠道而來的小精靈和本地留鳥,湘潭生態環保協會溼地與野生動物保護項目組的護鳥志願者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山野叢林,清除鳥兒最大的威脅——捕鳥網。
自2014年起,湘潭生態環保協會與市林業局合作開展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項目,組織志願者開展護鳥巡查,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持續開展保護鳥類的「清網」和「稻草人」行動。
戴海斌是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項目志願者。2011年,戴海斌加入生態環保協會,參加各類環保志願活動,後來成了溼地與野生動物保護專員。幾年來,他走遍了湘潭各個鄉鎮,拆鳥網,解救鳥兒。
湘潭生態環保協會的志願者沒有明確的工作分工,巡河、保衛藍天、野生動物保護,誰有空誰就上,長期活躍在護鳥一線的有二三十人。戴海斌雖是溼地與野生動物保護項目專員,但也參與其他志願活動。
11月12日上午,市民舉報雨湖區鶴嶺鎮有人焚燒秸稈。匆匆吃過中飯,戴海斌和協會的彭正堅、劉建強便驅車前往核查。
前往舉報地點的途中,他們常常會選擇鄉道、村道行駛,沿途看看有沒有捕鳥網。途經湘潭經開區響水鄉響水村時,負責觀察路邊情況的彭正堅和劉建強大喊一聲:「快看路邊的菜園,有三四處捕鳥網!」
這些都是村民用於護菜的網子,不是專門的捕鳥網。但網子高高圍起,對鳥兒來說卻十分危險。他們找到村民做思想工作,宣傳保護鳥類。村民們都很理解,配合拆除了網子。離開響水村時,戴海斌還送給村民幾卷驅鳥帶,「護菜和護鳥並不矛盾,但要用正確的方法。」
一下午,戴海斌三人驅車60餘公裡,沿途拆了5張捕鳥網,回到市區時已天黑。戴海斌說,他們喜歡每天在鄉野間穿行,發現並制止一些危害環境行為的同時,感受大美湘潭的秀麗風光。
捕獵野生鳥類是違法行為,捕獵20隻以上即構成刑事犯罪。近幾年,戴海斌感受最深的是,市民愛鳥護鳥的意識逐漸增強,張網捕鳥現象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人在違法甚至犯罪的邊緣試探。
有一次,他們在城郊巡查時發現一處大型捕鳥網陣。網陣有12副鳥網,圍住了一個山坳,形成「鐵桶陣」。23隻鳥類殘骸懸掛在鳥網上,慘不忍睹。志願者立即向市林業局、市森林公安局舉報,並配合森林公安拆除了捕鳥網。後來,經過森林公安排查,布設捕鳥網的嫌疑人被找到並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護鳥也不是每次都順利,湘潭生態環保協會副理事長、護鳥營營長毛建偉記憶猶新的是前年10月的一次行動。當時,毛建偉等三名志願者在湘潭縣射埠鎮合力村一處稻田拆除了3張捕鳥網,臨走時被村民圍住。村民說,田裡的油菜籽被踩壞,要求志願者賠償損失2000元。毛建偉反覆向村民解釋宣傳環保政策,但無濟於事,三人被滯留在村裡兩個小時。最後,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趕來,做通村民工作,他們才得以脫身。
毛建偉介紹,6年來,協會開展了愛鳥護鳥活動200餘次,配合林業部門拆除捕鳥網600餘副,救鳥50餘只。
據市林業局聯合湘潭市攝影家協會鳥類生態攝影專業委員會於今年5月編製成的《湘潭鳥類資源彙編》,湘潭發現的鳥種共有173個,其中有本地留鳥,也有許多旅鳥、候鳥。
11月中旬,在湘潭縣河口鎮三聯村,豆雁成群飛翔,煞是壯觀。這一幕,被湘潭市攝影家協會鳥類生態攝影專業委員會的攝影師戴克剛捕捉到。這是湘潭首次拍攝到豆雁。
豆雁是路過湘潭短暫逗留、覓食的旅鳥,並不會在此越冬。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湘潭鳥類種群將不斷增加。
眾鳥高飛盡。這讓戴海斌們頗有成就感,也感到責任更加重了。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