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見字如面》導演關正文:每一封信都是一齣戲

2021-01-11 澎湃新聞

黑龍江衛視近期播出的《見字如面》,仿佛把觀眾又拉回了過去那個「從前慢」的年代。一時間,「綜藝屆一股清新的泥石流」成了這個節目耀眼的標籤。

打造這檔節目的,正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漢語橋——我與中國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的製作團隊。或許你覺得《見字如面》看起來很眼熟,很像英國倫敦的著名活動Letters Live,該活動從2013年開始,每年請很多名演員在Freemasons』Hall為觀眾朗讀書信,比如抖森朗讀的自然科學家Gerald Durrell的信。

《見字如面》第一季海報。  《見字如面》節目官方微博 圖

談到緣由,《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對澎湃新聞記者說,起初是想做一個讀書節目,因為這麼大的中國,沒有一檔讀書節目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兒。但很快,做讀書欄目的創意被否決了。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英文書上滿滿的全是西方世界徵集到的私人信件,「這解決了我的困惑」。

「網絡時代,書信的消亡是趨勢,但書信文化並沒有消失。書信這個載體所承載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內涵,是這個節目希望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所保留的東西,這是我們的初衷。電子郵件、簡訊、微信這些都能成為書信的一種形式,甚至百年之後它們可以成文物,成為這代人生活的一個體現。」關正文說。

關導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到啟發和依據。這是人們離不開故事閱讀的根本原因,也是《見字如面》大眾性質最堅實的底氣。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

明星們聽到「見字如面」幾個字及節目的基本創意,幾乎就毫不猶豫地答應加盟,並以絲毫不亞於參演奪獎影視劇的態度來準備《見字如面》。這些具有公益心的明星來參演《見字如面》這樣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是想要做些有情懷、有價值的事情。

《見字如面》從選信階段開始,廣泛邀請了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書信博物館和檔案館參與推薦節目所需的信件,最終通過反覆比較、研判,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餘封跨越古今的信件,進入節目的正式錄製。

半年的時間,從上萬封信到五百封信,談到選信的過程,他說「目標就是要每封信都直擊人心」。最終入選的信件主要看其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其實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比如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家書,歷史價值毋庸置疑。更打動人心的是,它在家長裡短、雞毛蒜皮裡表現出來的濃鬱的親情和現代社會中的親情並無二致。信裡說「快點寄錢」, 錢花完了,還借了戰友的,「寄錢要趕快,再不寄來,『即死矣』」。這與大學時向父母寫信催帳的學生有何不同?

每一封信都是在打開歷史的一個片段,每一個片段也都是現在的人們已經或將要經歷的。「人性很難改變,人的經歷也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希望,我們對人性和社會的認知,能進入到更真實和複雜的層面,而不是用簡單的概念來闡述。」關正文說道。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

【對話】

澎湃新聞

:邀請朗讀者的標準是什麼?

關正文

: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公益的心,有人文情懷,還有藝術基本功、修養、表演能力。我們發現,各位藝術家的舞臺表現絕對是驚豔的。比如何冰是梅花獎得主,有著過硬的臺詞功底,聲音表演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王耀慶也是一位有著豐富舞臺表演經驗的演員,很具個人特色與聲音表現力;歸亞蕾則是實力老戲骨,四度金馬影后;國立老師更不必說。

澎湃新聞

:談談背景音樂的選擇?音樂其實也很重要,配不好喧賓奪主,配得好能夠讓觀眾很快進入到情境中去。

關正文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音樂在這樣的節目裡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實際上它特別重要。從根上講,我們比較排斥配樂詩朗誦,這次和藝術家們反覆商量,不要朗誦,要的是角色的演繹。

如果不朗誦,那麼現場的內容和音樂是什麼關係?我們先試著把音樂若有若無地填進去,其實這樣配進去是對演繹的幹擾。後來我們索性反過來,鼓勵音樂編輯在合成的時候,把音樂放得特別大,有意識地讓藝術家的表演和音樂等量齊觀,再去觀察音樂能否合理地表現出信想要表達的內容,確定之後再按照人聲合成處理。這種嘗試能讓觀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音樂和內容的關係。

不管我們做的好不好,至少把音樂放到表述系統裡了。後來我在節目的彈幕中看到,有評價背景音樂好壞的,你看,如果做好了,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相對來講,信件確實和朗誦很不一樣。朗誦是詩化的,經過了整理,它有非常鮮明的節奏;而信一般都是日常化的用語。更何況,信的情感表述是特別複雜微妙的,你不能簡單地用微妙、興奮、幸福、悲傷來定主題,它如果有喜有悲,你該用什麼樣的音樂?我們對此也做了反覆的篩選和替換。

蔣勤勤

澎湃新聞

:有很多觀眾不太喜歡蔣勤勤讀信,感覺她似乎讀得不太順暢,像是臨時上場。林更新讀老羅的信時雖然很生動,但似乎缺少了些老羅張揚的個性。在錄製時,導演組會給明星們適當地做些調整嗎?是不是會像導演給演員排戲那樣?

林更新

關正文

:其實更像導演排戲。我們期待現場表演的聲音是自然的、生活化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朗誦。蔣勤勤、林更新這兩個年輕演員,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心裡特別清楚,同臺的都是老戲骨,到這個現場來一定是來拼內在修為的,每個人都特別重視,這樣就會造成一種緊張的情緒。

還有一個原因是,影視演員很少有近距離面對大批量觀眾的機會,平時拍戲周圍一般不會有那麼多幹擾因素。而我們的舞臺很像是話劇表演的舞臺,離觀眾很近,所以他們壓力很大,會緊張。他們都是提前幾周準備的,準備得很充分。登臺後,現場坐滿了觀眾,還是會有些緊張,像林更新讀完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歸亞蕾

這一季女生的信比較少,不是成心的。挑完後發現,只能容納兩個女性角色,偏老一些的就歸歸亞蕾老師,偏年輕的就歸蔣勤勤。其實你要是仔細感受就會發現,蔣勤勤給每一個角色都設計了獨特的表現方式。她在演陸小曼、女知青、鄧麗君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蔣勤勤和徐濤讀陸小曼和徐志摩的信。  《見字如面》節目官方微博 圖

處理女知青這個角色時,她「變成」了一個學生,看似寡淡但非常的生活化。鄧麗君在觀眾眼裡是流行天后,但那封信是她寫給老師的,所以要以一種學生對老師的語氣來讀,「老師,你看我這樣做得對嘛」。不管外人對陸小曼怎麼看,我們節目還原的是陸小曼自己的狀態。在我看來,蔣勤勤還是很好地演繹了她飾演的角色,她並沒有詩朗誦,沒有去過分地使勁。

澎湃新聞

:張國立和王耀慶讀的黃永玉給曹禺的信是節目中最精彩的一次呈現,也是這個片段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這個節目,能不能談一談這封信以及在今天讀它的意義?

張國立和王耀慶讀黃永玉與曹禺的往來書信。

關正文

:因為這封信,黃老先生還把我和張國立叫到家裡,聊天說話畫畫吃飯。他都90多歲了,我們特別怕打擾到他,怕他累。但是他沒有,他還給我們講了好多過去的事情,我還和他分享了我選這封信的感受。

關正文(右)、張國立(左)去黃永玉(中)家拜訪。

這封信他寫完了不久就變成了公開的,他對曹禺老師的這種善意的提示,實際上如果沒有曹禺的回應,整個故事也是有缺憾的。這封信就是正常的文藝批評。而且更多的是藝術家之間就藝術進行的探討。比如你的心是不是在戲裡?你是不是失去了你的通靈寶玉?我覺得選擇這封信確實是針對當下的某種缺憾。

王耀慶是臺灣長大的演員,他如何能夠理解黃永玉先生說的這件事情的背景?或者說理解這樣一位藝術家的精神狀態,以及這段歷史呢?王耀慶演了很多話劇,我把所有的故事都跟王耀慶講了,他也為了讀信瘋狂地查資料。他到現場後給了我非常意外的驚喜,他演繹的是他想像中的黃永玉,而且把所有的情緒都集中在「戲比天大」這一點上。這和他本人是有共鳴的。好的演員,都是會給人意外驚喜的。

這封信很有現實針對性。實際上,黃永玉寫這封信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這種批評也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在今天,我們確實已經很難見到藝術家之間這種直率真摯的批評了。今天的批評,大多是商業炒作的共謀,就是大傢伙兒抬轎子,所有的藝術品都是商品,都和經濟利益掛鈎。真正嚴肅的藝術批評,才是精神文化生活必要的組成部分。這封信很重要,尤其是曹禺老師的態度,非常令人感動。

澎湃新聞

:聽說《見字如面》文言文的信件都是你自己翻譯的,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如何做到既不失文言文中原本的文字之美,又能夠讓大家聽得懂?

關正文

:老實講,讀文言文肯定會顯得特別有文化,但事實上讀原文大家也就聽個節奏。讓觀眾能夠理解和聽懂文言文,因它的內容而激動,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入選的古代文言文信件大概佔四分之一,因為古代信件與很多寶藏相關,有很高的傳播價值。

首先我必須說我們有一個誤區,今天的人閱讀莎士比亞、託爾斯泰,沒有人要求你必須學好英語和俄語,你才能接近文學大師,絕大多數人讀的都是漢語本。但是這個邏輯不被我們中國人接受。我們不承認古漢語是我們抵達古代文明成果的一座山。一到古代文獻,就要求中國人必須攻克古漢語才能親近,這其實是有違常識的事情。

張國立讀柳宗元寫給王參元的信。  @鏘阿鏘2012 圖

其次,文言文之所以叫文言文,是因為它並不是口語,甚至在過去就不是口語,而是專門記錄文字的書面語、寫文章用的語言。有很多文言文表達的書信,在我看來,其實有賣弄兼作秀的意味。要訓練漢語語感,背誦詩歌是有效的,但是對於理解古人的智慧以及詩歌的意境來說,背誦實際上又有什麼用呢?

但這個事情我們確實有壓力,我們字幕出原文最核心的意思,實際上是讓有一定文言訓練的人能夠確認他們說的白話文就是原來的意思。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儘量避免訓詁式的翻譯,儘量保留信件的核心。我們一直努力考慮的問題是:這些文字是不是活了?寫信的人,比如李白、韓愈等,他們的形象是不是復活了?讓這些在古代生活的人能夠活在我們身邊,而不是永遠被後人敬仰。

我們選的古文書信其實在網上都能找到翻譯版,但翻譯最核心的功能是輔助我們閱讀原文,而不是只讀翻譯版就行了。只看翻譯不看原文的話,會很痛苦的。單獨的段落必須獨立成篇,必須得產生它精彩的傳播價值。那種訓詁式的古文書信,如果不翻譯的話根本沒法聽,所以必須用今天的方式把它翻譯出來。

我們其實做過一些文化類節目,也有很多老師資源。但我們在做讀白話的決定時,並不知道誰擅長做這個,也考慮過這會帶來的學術風險,不想因此影響人家老師,所以我想這個風險還是我來承擔吧。

澎湃新聞

:兩位教授和主持人除了解讀書信和書信背後的人物,其實有趣的題外話更吸引人,對於這三位的設定能不能談一談?因為讀信已經是很動情的過程了,是不是到了這個環節能夠更輕鬆些,而不是繼續上課的感覺。個人比較喜歡許老師。

何冰讀鬱達夫的信。

關正文

:我其實特別對不住楊宇教授。大家應該理性地想一下,現場的延伸感受之所以成立,正是建立在寫信人的背景交代得比較紮實的基礎上。沒有這些基礎信息的鋪平墊穩,一上來就直接讀,很多人是無從感受的。

錄製的時候,解讀信件的工作實際上是我來做的。我先跟大家把這封信前前後後地交代一下,嘉賓再上去讀,這樣現場觀眾的感受會明顯不一樣。說實話,現在很多年輕人,你問他們沈從文、鬱達夫、蕭紅,他們真的都沒聽說過。還有一些,比如李白,誰能理解李白還需要別人推薦去做官呢?這種事甚至在中文系的古代文學課程裡,也未必有介紹。所以不把人物立體化、戲劇化的話,這封信就白傳播了。

我們把單集放到網絡上傳播時,觀眾也提議需要了解背景。雖然觀眾可以自己查資料,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想要知道書信人物背後更詳細的故事。

兩位女嘉賓實際上擔負了更多這方面的功能。網際網路節目大多是45分鐘的時長,但是我們做成了一個小時,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我們又被提醒節奏要快,信息量要大,所以一期節目中大概有七八封信。這樣一來,留給她們解讀的時間就很少了。

一般三分鐘內,既要延伸上一封信的感受,又要鋪墊下一封信的信息,就會顯得很趕。我們現在已經每期少讀一封信了,其實我們很心疼。我去看彈幕時,發現觀眾們覺得舒服了,覺得許老師話也多了,其實就是我們的錯,不怪三位老師。我們現在也非常注意剪輯,不要因此給嘉賓帶來不好的影響。

《見字如面》第二季徵集信件的要求。

澎湃新聞

:節目很火,很多人已經在期待第二季了,不知道陳道明、陳寶國這樣的老戲骨是否會出現?第二季中哪些明星會加盟呢?

關正文

:第一季邀請的藝術家們都很有熱情,都想參加。沒能參加的絕大部分是檔期問題。其實這樣的文化節目在開啟的時候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能不能得到認同、能不能收回投資?它完全可能是少數人喜歡的、叫好但不叫座的事,所以節目是我們自己投資做的,不是賣完廣告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容納明星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當然,第二季的情況好多了,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第二季的籌劃。這幾天我們在網上已經發起了徵集第二季家書的活動。徵集範圍包括:一、非虛構類中文書信,不拘古今;二、寫信人或收信人不論名人還是草根都可以;三、不涉及中國的書信或中國人翻譯的外文書信。網友的建議我們一直都在關注。

我們年後會公布第二季的藝術家。但是我們依然不會帶著炒作的目的去挑選表演者。每一封信都是一齣戲,如果藝術修為不到,實際上在臺上自己和大家都會很難受。所以,我們會堅持使用最優秀的藝術家,不管年輕還是年老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純美依舊 不負相思《見字如面》第二季重磅歸來
    自去年《見字如面》第一季強勢熱播後,就成為文化類節目新的標杆之作。清流逆襲,純美震撼,觀眾的呼聲從未停止。由人人貸獨家冠名的《見字如面》第二季全面升級,9月12日,將攜重量級嘉賓和信件登陸騰訊視頻和黑龍江衛視與觀眾見面。歷時9個月精挑細選的70多封信件,16位頂級藝術家精彩演繹,6位嘉賓睿智解讀個性闡釋,純美依舊,不負相思,《見字如面》第二季將再次用書信喚起千萬觀眾的情感共鳴。
  • 《一本好書》:「綜藝節目」如何帶領觀眾「讀」原著
    《見字如面》節目曾讀過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有很多人在從少年踏入成人的時候差了一步,於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們永別了,真是可惜。在關正文看來,閱讀是一個人獨立思考習慣、多元認知需求養成的基礎。「我們這個節目,就是要跟大家說,去讀書吧,讀書特別好。」他在節目開播的媒體見面會上如是說。
  • 《見字如面3》溫情「守望」全力還原女性力量的至剛至柔
    《見字如面女性力量至柔:是枝裕和談樹木希林 燈塔般引航的「母親」2018年能讓亞洲影人為之一振的,毫無疑問是日影《小偷家族》在坎城摘下金棕櫚的消息。電影中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家族」。鏡頭之外,導演是枝裕和也擁有一位沒有血緣關係的「第二母親」——電影中老奶奶的扮演者樹木希林。關注人物的「側面」,是《見字如面》三季以來的一大特色。
  • 北京這26所學校入選「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試點單位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王曉燕表示,「見字如面」活動是博物館與學校教育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的一種先行探索,希望通過更多類似的實踐教育活動,引領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成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全面開啟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創新教育教學、優化育人方式的改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認識幾個字是件快樂的事
    近日,「漢聽」總導演關正文首次針對有代表性的意見做出回復。  為了推廣節目中出現的冷僻字,第二屆「漢聽」同時啟動了「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每周精選推出一個「冰封詞彙」,通過電視、報紙和網絡廣泛傳播。7月20日,首期焐熱詞彙「葳蕤」上線24個小時,參與者達到119萬。
  • 陽光關愛·i讀計劃:關正文、李艾、韓松攜手援鄂醫生開講
    這是導演關正文在閱讀課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坐在講臺下的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有一位小女孩舉了手,認真地說:」上學要努力學習,然後為祖國創建未來。「  「為祖國創建未來,說得好。」關正文示意女孩坐下,又問了幾個孩子。大家都說不知道。  接著他又問:「既然我們已經坐在這裡上學了,為什麼大人們還要我們愛閱讀?」
  • 華晨宇作品裡很少出現的愛情素材,見字如面,什麼是愛情呢?
    最喜歡的就是《見字如面》這個節目了。一檔良心的永遠不隨主流的,讓人永遠不會失望出乎意料的節目了。在最新的一期《見字如面》中,一個新的主題「婚姻策」。讓人陷入了思考。婚姻竟然有策,這是方法,還是政策,一開始的懷疑,直到看完整期才發現原來都是些嬉笑怒罵,但也誠然覺得無比的真誠。信件的主人來自不同的時代和階層,展現了迥異的婚姻態度。
  • 見字如面,選對字體戰略,打造金字招牌!
    相信每一位對戰略策劃、對品牌營銷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了解到字體的玄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白原理,才能心中有數。一、字體,是文明的化石,是時代的年輪字體,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手機上、電腦上、牆上、街上到處都是字體,它幾乎充斥著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
  • 1985年日本經典美食電影,為了拍好它,導演親自開了一家拉麵館
    據說導演伊丹十三為了拍好這部電影甚至親自開了一家拉麵館,但真正看了影片你才知道導演的野心可不僅僅是做好一碗拉麵。這部電影以食物為觸手,大膽觸碰了人世間的各種複雜命題:性愛、規則、戀物癖、死亡、尊嚴、文化迷思…...包羅萬象,簡直一副活脫脫的日本眾生相,這種兇猛姿態也讓影片足以睥睨其他同題材的美食電影,本片之後,導演更是建立了「伊丹電影」這一獨特流派。
  • 傳李晨《到愛的距離》求刪親熱戲 導演否認
    此前,有消息稱,身為監製的李晨要求刪減與張馨予的親密戲。17日下午,該劇導演簡川訸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否認了這種說法,稱後期一直是自己在做,李晨並沒有幹預。此前,有消息稱,身為監製的李晨要求刪減與張馨予的親密戲。17日下午,該劇導演簡川訸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否認了這種說法,稱後期一直是自己在做,李晨並沒有幹預;而對於李晨為張馨予申請此劇角色、為其加戲份的傳聞,導演則尷尬以對,以「符合劇本和劇情要求」含混應對。同劇演員高鑫則以「專注」形容李晨,贊其對感情和對工作都很專注。
  • 「見字如面 文物傳情」 刷展還能免費領取國寶AR明信片
    &nbsp&nbsp&nbsp&nbsp展覽期間,觀眾可以到展廳前臺免費領取文物AR公益明信片,每人限領1張,蓋上「見字如面文物傳情」的專屬印戳,現場即可投遞到中國郵政的信箱,寄送給你最想見的人。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這臺戲的大腕!
    優優喜出望外,敵人的招數都用完了,終於輪到哥們動手了,他聯合好哥們黃毛哥(王小柱由英達飾演)正準備擼胳膊、挽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卻突然發現沒人給泰勒的葬禮出錢。不過這個問題也難不倒哥倆,黃毛哥是組織大型活動的專業人士,借雞生蛋,完美的給葬禮植入了各種匪夷所思的廣告,拉來了大批贊助。那場面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你有要求,就沒有哥倆設計不了的廣告。
  • 自古英雄出少年—天之水網專訪著名青年演員、導演杜子俊
    自古英雄出少年—天之水網專訪著名青年演員、導演杜子俊初次與青年導演、演員杜子俊見面時雖已是深秋時分,但好在天氣晴朗,他爽朗的笑容,交談時認真誠懇的態度,舉手投足間大方沉穩的作派,都無不增添了此次採訪心情愉悅、如沐春風的輕鬆氛圍。
  • 專訪《明日世界》導演布拉德伯德
    時光網特稿 為了拍攝《明日世界》,布拉德·伯德導演推掉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邀約。他說,他當然愛《星戰》,只是如果他不來拍《明日世界》,這部電影可能就不會做下去了。為什麼布拉德·伯德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選擇?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導演?
  • 陽光關愛·i讀計劃丨韓松:想像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主持人李艾、導演關正文、科幻作家韓松、抗疫援鄂醫生代表鄧醫宇等現場開課,帶領鄉村兒童開啟閱 11月26日,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2020「陽光關愛·i讀計劃」海南站在屯昌縣拉開帷幕。
  • 專訪《利刃出擊》導演劉猛,解析幕後故事
    該劇導演劉猛也是軍旅劇專業戶,他曾經成功執導過《狙擊生死線》、《我是特種兵》系列等大受歡迎的軍旅題材電視劇,這次為什麼會創作了首部武警特戰劇,劉猛導演在專訪中向我們講述了拍攝該時劇臺前幕後的一系列故事。   特種兵和武警一樣,對軍旅題材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