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科幻小說難覓出路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赫爾辛基8月15日電(記者李驥志、張璇)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系列作品兩度入圍世界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最終提名,一次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然而,他卻認為自己的風格已經過時,世界科幻潮流正在呈現另一種面貌。

  與劉慈欣所代表的傳統科幻路數不同,近年來熱賣的美國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採取了「弱奇幻」的創作手法。「之所以稱其為『弱奇幻』,是因為作品中的幻想因素不太明顯,而且很節制超自然力的運用。」劉慈欣日前在芬蘭赫爾辛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從這些年雨果獎入圍作品來看,現在美國很多科幻、奇幻類小說更關心現實問題,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生物學對社會倫理的影響等等,並圍繞這些主題,採取了不同於以往的敘事結構和寫作風格。

  當然,仍有一些堅持傳統風格的科幻小說,比如美國系列作品《蒼穹浩瀚:利維坦覺醒》。「可惜的是,這部作品既沒有得過星雲獎也沒有得過雨果獎,今年拿了個雨果獎最佳短劇獎,但那不是小說原著,而是改編後的電視劇。」劉慈欣對記者說。

  劉慈欣認為,之所以呈現這種局面,是因為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科技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在讀者心中越來越缺少神秘感。「這是科幻文學創作如今面臨的最致命打擊,而且幾乎看不到出路。」

  為了挽救科幻,美國人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嘗試各種努力,希望讓科幻作品離科學遠一些,讓它更文學化,從描寫外太空轉為描寫人的內心,從描寫外星人轉為描寫人類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比如8月11日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方尖碑門》就是如此。雖然作品設定在某個神秘的星球,但很多內容實際上是在描寫地球上的階級壓迫。

  「他們往這個方向努力,試圖增加科幻的受眾、影響力,但現在看來做得並不成功。」劉慈欣說。在他的記憶中,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充滿朝氣,作家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讀者也是年輕人。「你再看看如今科幻大會上的科幻迷都多大歲數了?當一種文學所吸引的都是大腹便便的上了歲數的人,這個文學還有什麼希望?」

  對於國內外各式各樣的奇幻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大行其道,而傳統科幻類作品幾乎無人問津的現狀,劉慈欣顯得有些無可奈何。他表示,電影的傳播規律比文學、小說要複雜得多,拍電影比寫小說取得成功的難度更大。

  目前,包括《三體》在內的幾部劉慈欣作品已經授權拍攝電影,但是他對這些電影的最終效果沒有表現出很強的信心。他說:「美國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差不多都發展了一個世紀,我們才三四年,就想拍出那麼好的電影不太現實。電影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拍攝的時候有所取捨,讀者對電影表現方式不如對原著滿意也是很正常的。」

相關焦點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地心引力》一周吸金2.7億元 本土科幻片蹤跡難覓
    人才   懂科幻的不懂電影, 懂電影的不懂科幻  好萊塢早有拍科幻片的傳統,如上世紀60年代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就達到了經典的高度。「像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影響就比較大,也帶動了更多年輕人願意寫作科幻小說。」吳巖介紹,類似《地心引力》這樣簡單的故事,或者像《三體》這樣複雜的故事,國內的科幻小說越來越多,具備改編成電影的題材基礎。他透露,現在跟科幻作家談改編版權的影視公司很多,但由於缺乏懂科幻的電影人,拍攝成功的幾乎沒有。
  • 科幻懸疑片《緝魂》上映 激勵更多青少年科幻創作
    故事聚焦富豪被害案,巨額遺產爭奪的背後是人性與欲望的無限糾纏,真相難覓,懸疑氛圍濃厚,被譽為「國產燒腦懸疑片的新高峰」。《緝魂》改編自江波的獲獎科幻小說《移魂有術》《移魂有術》講的是一個用RNA人腦複製技術來「移植靈魂」的故事。故事在一個精神病院展開,從主人公的視角抽絲剝繭,牽扯出了一樁驚天動地的富豪謀殺案。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在學習、模仿西方科幻小說的基礎上,將「知識與真理的話語」「夢想與傳奇的話語」統合一體,開創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兩類敘事傳統:(1)啟蒙傳統,又分以梁啓超為代表的科學精神啟蒙和以魯迅為代表的科學知識啟蒙兩種;(2)娛樂傳統,即在神怪敘事傳統、商業化文學時代潮流推動等諸多因素下,為滿足市民階層娛樂需求,被異化為借科學名義證明神道鬼怪之不誣的獵奇故事,類似於美國軟科幻中的「pulp science
  •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時間:2017-03-02 04:3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來啦,2017年都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呢?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科幻小說《高鐵》: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2010年,韓松再度用小說《地鐵》震撼讀者。在作品中,中國地鐵發展過快,速度過快,發生了嚴重事故。這一次,僅僅過了幾個月,高鐵事故就驗證了他的想法。  從2年到幾個月,韓松作品跟現實的距離再度接近。這再一次印證了他所宣稱的,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而他本人恰恰要成為這種科幻現實的描述者。剛剛讀完的小說《高鐵》,可能是作者相關理論的又一次實踐。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相較之下,自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7年創作小說《弗蘭肯斯坦》開始,西方現代科幻文學走過200年的歷程。
  • 中國科幻小說排名第一 為什麼是《雙宇》系列
    網上流傳一句話,科幻小說只有兩種,一種叫做《雙宇》,一種叫做其他科幻小說。今天,我們就這句話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網友會有如此評價。用作者龍齒刀自己書中的話來說,這就是「形於道中,神於道外。」意思是一件事物的本質絕對是在這件事物之內,但要想更加出彩,就必需要跳出它的框架。換言之,如果一本科幻小說跳出了科幻小說的傳統模式,那它就具備了「神於道外。」
  • 首屆藍星球科幻影片競賽單元獲獎名單
    11月16日,首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榮譽之夜在南京牛首山舉行,科幻影片競賽單元評審團開場亮相:《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文學顧問和監製、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王紅衛,好萊塢製片人、《太空旅客》的編劇、製片人史蒂芬•哈梅爾,日本導演、世界頂級機甲設計大師河森正治;中國「科幻文學四大天王」之一,科幻小說作家何夕,並頒發了科幻影片競賽單元的獎項
  • 科幻史話12 賽博朋克科幻小說
    英國、日本、蘇聯等國都出現了賽伯朋克小說,這場運動還蔓延至其他領域,出現了賽伯朋克風格的電影、電視、音樂等,形成了許多帶有叛逆性的亞文化群體。現在賽伯朋克一詞被用來泛指一種個人化、玩世不恭、反權威、反信息控制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晚清科幻風格差異很大,有政治宣言,有技術界說,有對國民性改造的呼籲,有童話式的科學普及。這些小說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科幻起源、中國文化轉型的良好範本。民國:流行小說與科普文化民國初年,科幻作品從嚴肅的文學期刊轉戰鴛鴦蝴蝶派小說和科普期刊。
  • 北師大"科幻文學"招博士 唯一導師:就業有兩個出路
    北師大"科幻文學"招博士 唯一導師:就業有兩個出路 2014-11-26 08:18:36」博導吳巖  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的熱映帶來一股「科幻風」,與此同時,國內唯一一所具有「科幻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專業的北京師範大學近日備受矚目。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與現實科研成果驚人的相似但科幻小說不是科學預測,無法要求小說中的每一個科技構想都能在未來變成現實。科幻小說僅僅只是做出大膽的基於科學的想像,因為它踏實的理論依據,常常給現實中的科研技術人員以啟發。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飛船,像是在致敬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中描述的載人炮彈,它的承載人數、飛行速度、月球著陸點、返回地球後的降落地點都與小說中描寫的差不多。
  • 誰在創造科幻小說的「大歷史」?大師!
    中國本土的科幻小說,從來沒有機會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類型小說,而僅僅附屬於兒童文學之下,充斥著科學進步的虛假幻象。可以說,中國本土的科幻小說,時至今日,依舊是「凡爾納小說」的仿製品,只適宜學齡前兒童閱讀。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從來沒有逃脫進步史觀的影響。
  • 從科幻小說中了解下語言學吧
    特德·姜至今創作了14部短篇小說和一部中篇小說,他把自己稱為「間歇性作家」:「我不想因為謀生而強迫自己去寫小說,現在非常開心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寫短篇。」特德·姜的這些短篇卻為他贏得了一長串的科幻獎項。包括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在內,他至今贏得了27個科幻獎項的認可。本可以有第28個,當年他覺得小說《賞心悅目》是趕稿之作,謝絕了雨果獎的提名。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2015-09-16 08:39:36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常看科幻小說的人對於科幻小說該怎麼分類都有自己的認識,雖然有時不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類別的名稱、涵義,但潛意識裡時時刻刻都在使用這套分類標準:挑選科幻書時、關注科幻作家時、跟人聊天時、下載科幻電影時……無不受自己心中分類的影響。最愛的科幻類別總是第一時間關注,不喜歡的類別基本不予理睬。總而言之,就跟大家看異性時一樣,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時間就能知曉。
  • 書荒了沒,大然精品小說推薦,不出名但口碑爆炸的科幻類網絡小說
    《井口戰役》小說簡介: 歷史是人走過的路,過去的路,未來的路。處於路上的人無法對已走過的路說不。歷史沒有如果,因為無法回去,因為已經在路上,無法跳脫。 可是如果能選擇呢,如果能無限選擇呢?有一群生命來自不同的歷史線,卻在每一條歷史線上相同的發展點上。他們幹涉一條條歷史,也被一條條歷史改變。 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堅持,不同的道義,相互說服,相互碰撞,相互戰爭。這裡是演變戰場。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是件很酷的事兒,於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科幻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