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迅猛發展,中國空間站、北鬥衛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等,這也令同為航天科技強國的美國感受到了危機,這些年來頻繁幹擾我國航天發展。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航天科技依靠全球化分工合作,藉助與全球多個國家的合作也取得了今日非凡的成就。就在不久前,嫦娥四號再次傳回大量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原創性成果,這意味著美國試圖對探月信息的封鎖成為了過去。
嫦娥四號順利登陸月球背面絕對稱得上我國探月工程一個裡程碑式突破,不僅創造並打破了多個全球航天記錄,其21個月晝經歷更是為我國提供了大量可貴的數據,為以後勘探、登陸火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且嫦娥四號採集來的大量月球背面的關鍵數據甚至引起了美國NASA的關注,一度眼紅不已,甚至要求我國公布、共享關鍵數據。不過對於NASA的無禮要求,我國自然不會同意。
近年來NASA多次對我國航天事業和從業科學家進行幹擾、打壓。像是在2013年時通過拒絕向我國一名重要的宇航專家發放籤證,以此阻止他出席正常的學術交流。再比如去年10月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宇航局大會,中國沒能參加,原因是中國代表團的籤證被美國直接集體拒籤了。而更令大會尷尬的是,戚發軔院士竟然在這次大會上獲得了「名人堂」獎,但卻因為美國的拒籤導致現場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夠代領此獎。
諸如這樣的事情近年來數不勝數,就像是美國NASA曾以交換數據的名義騙取我國嫦娥四號從月球背面傳來的一些珍貴數據,可當我國科學家將「部分數據」交給NASA後,後者竟然仿佛忘記了他們此前答應的「交換數據」一事,根本沒把我們所需數據交給我們。至此也直接影響到我國後期在數據方面和NASA的合作。
不過令人解氣的是國際空間站原本到2020年就應該到了使用期限,但由於我國未邀請美國進駐「中國空間站」,使得美國一力促成國際空間站延長使用期限,從2020延長至2024年,並計劃再延長四年。有專家分析認為,國際空間站最多只會延長使用至2030年,之後就算維護得再好也再難堅持使用,所以10年後中國的國際空間站將獨佔鰲頭。
其實中國航天事業能發展到今日的成就,除了我國科學家的努力之外,坦白的說也少不了與國際航天工作者和科技企業的合作。就像嫦娥四號採集的關鍵數據中,包括對淺表層結構的探測,而其中月面中子與中性原子等探測數據有的需要嫦娥四號在月球上獨立完成分析後將數據傳回。
其中的不少探測、採集、分析的精密儀器來自於瑞典和德國,而德國方面更是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相關數據。除了儀器、設備上的合作之外,中國也一直努力與歐洲航天局展開合作,通過更加包容的方式取長補短,加快我國自身的發展。
正是由於我國航天領域這種包容、開放以及在核心數據上願意與友好機構互相交換、分享的態度,才使得我國航天事業就像是火箭一樣急速發展,相反近年來美國NASA的舉動,反而越發霸道、破壞合作。
就好比NASA曾與歐洲航天局合作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一直故障頻頻,始終難以與美國的GPS對抗,原因是NASA並未如當初答應的那樣公開一些核心技術。同時與日本聯合組建的太空軍,更像是讓日本只管出錢,其它的一概不用多問。而分享的數據,顯然也略過了很多核心信息。如此狹隘的美國,路註定會越走越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