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2020-07-28 科技導報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順利升空,正式開啟火星之旅。2020年是全球火星探測元年,而2030年則可能迎來火星採樣「返回潮」。

截至目前,美、日和我國都宣布了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計劃或相關設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分步實施2030「火星採樣返回」(MSR)任務;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劃於2024年發射火星衛星探測任務(MMX),2029年實現火衛一(Phobos)樣品返回地球;

中國也規劃了2030年前後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析火星宜居環境及其演化歷史等。

為此,《科技導報》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中心團隊,邀請他們從空間科學戰略研究的視角對火星探測任務進行解讀。論證中心正高級工程師範全林介紹了各國規劃的火星採樣返回實施方案和技術探索。


◆ ◆ ◆


科技導報:在2020火星探測任務中,美國的火星2020任務(Mars 2020)涉及到的「採樣」預備工作引發關注,「採樣」成功意味著什麼?


範全林:由於目前火星(圖1)研究不能像科學家在地面實驗室那樣做很多複雜的分析工作,所以採樣返回,即使只帶回少量樣品,也能通過大量高精密先進儀器分析,給出更為全面細緻的結果,這對於尋找生命指徵、地質組成及演化、氣候變化及大氣與地面相互作用,以及載人登陸探測等多項關鍵科學問題有望給出明確答案。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圖1 火星地表圖 來源:NASA


科技導報:美國火星探測技術處於領先地位,2030年美國MSR任務中關鍵步驟和目標是什麼?面臨哪些技術挑戰?


範全林:美國MSR任務將分步實施,預計歷時逾10年,2020年和2026年分別實施1次和2次地球發射,2028年實施1次火星發射,2031年將約600g火星樣品返回地球。MSR任務包括4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是採集樣品,由毅力號(圖2)完成。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圖2 美國毅力號


第二步是收集樣管,主要由樣品收集火星車(SFR)完成。

第三步是火軌交接,火星上升火箭(MAV)從火星表面發射,搭載樣品入軌儲納球(OS)上升進入環火軌道。

第四步是返回地球,由返回地球軌道器(ERO)攜帶返回地球模塊(ERM)脫離環火軌道,完成火地飛行,對準地球軌道後ERM釋放地球再入器(EEV),後者再入地球大氣層並硬著陸於猶他州(Utah)的沙漠或乾涸的湖床。

MSR任務的科學目標是,闡述火星與地球環境的相似性和可能存在生命等問題,其在任務規劃和科學目標制定上享有優先權。

MSR任務需要突破的重點技術包括樣品採集與保存、樣品火軌交接、非傳統地火霍曼轉移飛行、滅菌與行星保護、首次火星MAV發射等。

科技導報:為順利完成2030年火星採樣計劃,我國需首先突破哪些關鍵技術?


範全林:關於無人火星採樣返回,目前的預研表明,火星樣品採集封裝、火表起飛上升、火星軌道交會捕獲、樣品轉移收納、地火返回及再入等多個環節,涉及大量關鍵技術環節,都具有較高的技術風險,需要提前部署攻關突破。


科技導報:美日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對我國有什麼啟示?


範全林:根據規劃,我國擬於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對火星隕石(圖3)和返回樣品進行分析,研究制約火星有機質的成因、水巖作用、幔源揮發分含量等關鍵科學問題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圖3 火星鐵隕石 圖源:NASA


第一,分析NASA的MSR任務,美國縱為航天強國,依然採取了分步實施的審慎策略

其主要原因是行星採樣返回技術難度大,分步實施既有降低技術難度和風險的考慮,且利用6年左右時間實現自主探測與採樣保存,再返回,便於開展細緻的樣品分析與採集工作。

第二,數據中繼對於火星探測和採樣返回任務至關重要

在「專注快速」的理念下,NASA將主要利用在役的火星軌道器提供數據中繼。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圖4 「天問一號」 來源:新華社


當前,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圖4)正在實施,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採樣返回任務在按計劃推進。「鵲橋」中繼衛星,將位於月背的嫦娥四號科學數據第一時間傳回地球,具有重大科學與工程意義。

國際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步實施與數據中繼的策略,和我國火星任務的相關規劃與技術路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繼續關注。

科技導報:登上火星去探索更多的生存空間,不僅是人類的夢想,也是人類未來可能必須要進行的計劃。關於載人登陸火星,各國有計劃嗎?


範全林:載人登陸火星,各國在政府層面尚未正式出臺有關計劃,目前已安排的(機器人/衛星)火星探測器和相關計劃都可謂是未來載人登陸火星的鋪墊。

從商業航天的角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埃隆·馬斯克一直在宣稱SpaceX長期計劃的核心:將人類送入火星,並在火星生活。

相關焦點

  •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12日 12:14 A-A+   此外,中國航天正在將目標瞄準更加遙遠的火星。和月球探測一樣,火星探測也將完成火星的環繞探測、著陸和巡視探測,以及火星的採樣返回。
  • 火星採樣返回從今年開始 NASA太空「連續劇」開場 完成任務需10年
    很多愛好者對今年7月的火星大戲已經如數家珍了,美國、中國、歐洲和阿聯將同時向紅色星球發射4個探測器,除阿聯的繞火衛星外,其他3個探測器都會著陸火星且部署火星漫遊車。原來,這臺火星車的任務將是一個跨越10年的「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開始!如果說中歐的火星車是一部獨立短片,那NASA的這次火星車任務則只是一部連續劇的開始!
  • 又一個人類首次將在我國誕生:火星採樣返回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太平洋兩岸將就月球與火星這兩顆地外星球展開新一輪技術博弈。我國圍繞月球的工程項目是新世紀載人登月與月面科研站建設,針對火星則是採樣返回任務。難度都是世界級,但前者畢竟有阿波羅載人登月紀錄,而後者則是連美國此前也未曾涉獵的頂級項目。
  • 上太空挖「寶」盤點地外星球採樣返回大戲
    3個火星探測器,掀起了火星探測的熱潮,還開展了多項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活動。如果順利,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首次在月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由於蘇聯當時沒有掌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所以其3次無人月球採樣任務採用的都是月面起飛直接返回地球方案,這樣其上升器需要克服返回艙與大量燃料死重,因此極大地壓縮了採樣重量。
  • 2021年全年發射次數「40+」!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爭取2030年前能夠實現中國人手裡面有一公斤的火星樣品
    吳偉仁院士在報告中說:我們採用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實現了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探測器、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突破關鍵任務月球採樣、地球大氣高速載物返回實驗。嫦娥五號的任務實施將會為我們國家載人登月驗證絕大部分關鍵技術。
  • 中科院白春禮:將部署光刻機等「卡脖子」領域攻關
    據介紹,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2018年已啟動超算系統、網絡安全、潛航器3個專項,2019年已啟動處理器晶片與基礎軟體、電磁測量、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多語音多語種技術5個專項。未來十年將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新的部署, 已啟動處理器晶片等「卡脖子」領域研究 面向未來十年,「率先行動」計劃第二階段的目標正在研究制定中。也就是到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的戰略規劃。白春禮表示,其中的前五年,將和「十四五」規劃布局緊密結合。
  • 火星探測 空間站開建 2021中國航天有看頭
    (記者胡喆)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關鍵技術多攻關難度大,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此外,火星成功進入和著陸、測控通信,火星車能源、熱控、火面移動等一系列設計難題,也給探測器研製帶來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難關三:關鍵技術多、攻關難度大在此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關鍵性、唯一性且不可逆的環節非常多,如近火捕獲制動、器器分離、進入/下降/著陸、火星車釋放分離等關鍵技術多。
  • 助力嫦娥五號奔月採樣返回 中科院承擔突破系列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實施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24日凌晨成功發射。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實施者,中科院所屬14家科研機構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雷射雷達等多項關鍵技術。
  • 科學家的「火星採樣返回」任務敲定,將分四步走,帶回樣品約600克
    如果遠古的火星表面有大量水資源的存在,那麼火星在很久以前有可能也是一個和地球差不多的綠色星球,有可能也誕生過生命。只是後來火星內核冷卻,磁場消失,大氣大量流失,最後表面的液態水也流失了,只剩下一個荒涼寂寞的星球。雖然現在火星上的探測器不行,但是想要真正了解火星,尤其是探測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
  • 中國明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
    航天專家表示,中國計劃在一次火星任務中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在航天史上史無前例。  新京報訊 中國2020年「探火」,這一計劃已非首次披露。去年9月,在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上,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就曾「官宣」,我國將在2020年和2028年左右進行兩次火星探測,後一次將採樣返回。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建國100周年穿越太陽邊緣
    據了解,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共分為兩部分,今年即將執行的首次火星探測將驗證相關的關鍵技術。之後,我國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執行採樣返回任務。網友評論不少網友為中國航天加油!延伸閱讀:新冠肺炎並未造成延誤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是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空間任務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實施封閉管理,但這並不會影響7月的發射計劃——若錯過這一窗口期,就得再等兩年。「此次發射意義重大,中國一定會按計劃進行。」
  • 何時能從火星取樣返回?我國計劃比美國早一年
    火星探測器根據我國和美國的計劃來看,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我們可以在2030-2031年前後看到首批火星取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再等10年,而屆時帶回的火星取樣,肯定要比月球取樣貴上許多倍。中國計劃於2030年前後帶回火星取樣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號稱「嫦娥之父」,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他曾在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的開幕式上透露,我國預計在2030年實現火星的採樣返回。
  •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澎湃新聞:2020無疑是個火星年,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探測任務。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挑戰火星的兩顆衛星,並登陸火衛一(Phobos)後採樣返回。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該項任務、負責漫遊車結構和移動系統開發這一重任的德國航天中心(DLR)近日披露,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了漫遊車的初版模型,正在不萊梅進行初始的登陸試驗。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潮科技|立方星——深空探測的新利器
    日本宇宙開發機構(JAXA)2003年發射「隼鳥」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曾攜帶一顆1U尺寸的Minerva立方星,對近地小行星進行成像觀測。探測器雖釋放失敗,但成功驗證了深空立方星與母星之間的圖像傳輸能力,標誌著立方星開始應用於深空探測活動。2014年,JAXA發射「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除Minerva外,還攜帶一個6U構型「移動小行星表面勘察著陸器」(MASCOT)。
  • 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月面採樣返回核心任務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首個月面採樣返回任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為後續月球及深空探測等任務奠定科學和工程基礎。如果成功,我國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獲取月球樣本的國家,相比最近的前蘇聯1976年月球24號採樣返回任務,時隔44年。
  • 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慧 將圍繞五大方向持續攻關
    據悉,本次徵求意見的總體目標是,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持續創新和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主線,按照並跑、領跑兩步走戰略,圍繞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持續攻關,從基礎理論、支撐體系、關鍵技術、創新應用四個層面構築知識群、技術群和產品群的生態環境,搶佔人工智慧技術制高點,妥善應對可能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