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會上,中國月球探測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報告令人鼓舞,充滿期待。
吳偉仁院士在報告中說:我們採用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實現了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探測器、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突破關鍵任務月球採樣、地球大氣高速載物返回實驗。嫦娥五號的任務實施將會為我們國家載人登月驗證絕大部分關鍵技術。
16年來,中國探月整體水平和能力快速發展,正在從跟跑並跑走向部分領跑。我們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就:
一是空間技術和空間能力方面實現了重大跨越,全面掌握了月球探測的系統設計、自主導航控制、地外天體著陸,具備了月球環繞、著陸巡視和高速返回的能力,研製建設與系列特種大型實驗設施,為後續行小行星以及更遠深空奠定了基礎。
二是我們在空間科學方面實現多個首次,比如說目前為止,我們最高解析度七米的全月圖估計不會有人突破,包括我們發現了地球周圍等離子體的變化規律,獲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深度400米左右地質剖面圖,以及我們月球地面天文觀測填補了國際空白,獲得了大量月球地質環境形貌等原始數據,帶動了我國空間物理、空間天文、新星科學的發展。
三是研製建設了我國最大的天線口徑達到66米的大型地面深空測控網,實現了深空探測距離過去幾十萬公裡,到現在幾十億公裡的重大跨越,目前中國的深空網成為全球布局,全天候、全天時與美國、歐洲航天局並列的三大深空測控網之一。
四是我們月球探測帶動了我們國家發射場整體布局的不斷優化,在九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基礎上,2016面海南文昌發射場投入使用,形成了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結合,各種射向相結合的航天布局,其中海南文昌發射場專門用於執行大型運載火箭發射,以及未來深遠空間探測任務的發射基地。
目前,我們認為月球南極成為了月球探測的熱點,通過四期工程的實施,主要的是嫦娥七號、八號重新研製,將形成在複雜月面環境長周期月球探測的能力,構建月球科研開發的一種基礎設施,科學發現永無止境的,太空探索任重道遠,中國將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共享的原則,採用模塊化的設計理念標準化的接口與國際同行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目前我們正在跟國際上一些國家深入的交流談判。
今年7月24號在海南文昌成功實現了首此火星探測任務,明年將在火星著陸,如果順利的話。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研究火星生命的信息,探測火星大氣層的結構成分,研究火星磁場重力場等等。
未來,我們還將實施火星採樣返回突破火星表面取樣封裝火星起飛火星軌道對接高速載物火星返回關鍵技術,我們爭取2030年前能夠實現中國人手裡面有一公斤的火星樣品。
初步計劃2025年前後在文昌基地發射我國自主研製的能夠具有空間核動力裝置能源的太空飛行器,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將為人類深入認識太陽系邊際探索地外生命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月球深空探測人類共同的事業,讓我們一起攜手探索無知揭示宇宙的奧妙讓太空探索航天成果更好的增進人類福祉服務社會進步,嫦娥工程起步四川西昌,壯大海南的文昌,今後一些大型航天任務我想都會從文昌起飛,我們感謝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南人民為中國航天為人民共和國做出的重大貢獻。(記者廖自如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