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2021-01-18 央視網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12日 12:14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在中國航天事業創立60周年之際,國防科技工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對深空探測等重大領域開展了深化論證,制定了我國未來20年空間探測發展戰略。

  此次制定的發展戰略中,形成了以深空探測、機器人和載人月球探測為主線的發展戰略,路線圖及重大航天工程建議。其中,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目前正在推進探月工程的第三步,即在明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首先我們要確保明年年底嫦娥五號的著陸探測和取樣返回,之後我們要實現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著陸。我們還安排了兩次對月球南北極的探測,為未來在月球的深入探測和精確探測奠定基礎。

  此外,中國航天正在將目標瞄準更加遙遠的火星。和月球探測一樣,火星探測也將完成火星的環繞探測、著陸和巡視探測,以及火星的採樣返回。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火星的著陸探測是計劃2020年發射,2021年到達。

  田玉龍同時表示,由於有探月工程的經驗積累,我國將在第一次火星探測時,就實現火星的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這對我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環境,測控通信和地外天體軟著陸等關鍵技術上提出新的挑戰。

  而在月球、火星探測任務開展的同時,我國還將在2030年前後深化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等探測方案,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深空探測工程實施。

  中國航天未來將更多引入國際合作

  在這些航天重大工程的推進當中,中國航天也在引入更多的國際合作力量,提高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同時,也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和世界分享中國航天進步的成果。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我們與30多個國家開展了政府間合作,推動了衛星技術,衛星應用和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合作。

  據了解,我國目前和世界主要的航天組織都在進行多個領域的合作,其中我國和俄羅斯航天部門,在火箭發動機,電子元器件,對地觀測和深空探測等領域的合作正在穩步推進。而和歐洲國家的航天合作也在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成果。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我們有兩顆——中法海洋星和中法天文星的合作。經過5年的合作,中法海洋星將在2018年發射,中法天文星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

  而這些合作也正在成為未來我國在重大航天工程重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

  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 田玉龍:再往後,在火星的任務過程和任務目標是要推動火星探測的國際合作。應該說中國航天越來越開放,不僅是中國航天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於人類福祉中國應該做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2020年是全球火星探測元年,而2030年則可能迎來火星採樣「返回潮」。截至目前,美、日和我國都宣布了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計劃或相關設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分步實施2030「火星採樣返回」(MSR)任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劃於2024年發射火星衛星探測任務(MMX),2029年實現火衛一(Phobos)樣品返回地球;中國也規劃了2030年前後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析火星宜居環境及其演化歷史等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  責任編輯:科幻世界雜誌社更新時間:2020-06-02 16:10:00 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
  • 又一個人類首次將在我國誕生:火星採樣返回
    >火星探測工程則是三步變作兩步走,就是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完成「採樣回」。第一步,發射火星一號飛船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而嫦娥探月工程為了完成月球繞落巡三項任務則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總計三艘飛船,火星一號之所以敢於在一次任務中就突破三大工程難題,主要緣於嫦娥探月工程積累的深空探測能力。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以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主要途徑。前蘇聯、美國曾是開展火星探測的「主力國家」。進入本世紀我國的空間技術取得突破發展,我國的火星及行星探測計劃開始實施。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發射升空,搭載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將一次實現火星環繞和火星著陸、火星巡視探測。
  • 爭取2030年前能夠實現中國人手裡面有一公斤的火星樣品
    我們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就:一是空間技術和空間能力方面實現了重大跨越,全面掌握了月球探測的系統設計、自主導航控制、地外天體著陸,具備了月球環繞、著陸巡視和高速返回的能力,研製建設與系列特種大型實驗設施,為後續行小行星以及更遠深空奠定了基礎。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建國100周年穿越太陽邊緣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根據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計劃通過實施一次發射,實現多個工程目標,包括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精細巡視勘查。此外,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主要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
  • 何時能從火星取樣返回?我國計劃比美國早一年
    火星探測器根據我國和美國的計劃來看,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我們可以在2030-2031年前後看到首批火星取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再等10年,而屆時帶回的火星取樣,肯定要比月球取樣貴上許多倍。長徵五號火箭與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不同,我國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一「彎道超車」的做法,令世人矚目。跟隨我國的步伐,7月30日19時50分,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踏上「奔火」徵途。
  • 嫦娥二號總師:探火星後探金星 2025載人登月
    在日閃召開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我國「嫦娥二號」衛星總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畫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測時間表: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2025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葉培建所設想的我國深空探測戰略是按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兩大主線開展探測活動。
  •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
    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發布會上介紹,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我國火星探測將創歷史
    人類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探測月球的方式基本相似,包括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等五種。其中採用環繞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普查;採用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詳查;採用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精查。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此前宣布了我國第四步探月規劃:計劃於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施世界首次到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  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社執行總編龐之浩表示,人類至今已發射上百個月球探測器,並登上了月球,但對月球的了解並不全面。目前還沒有國家在月球背面進行著陸巡視探測,首要難點是通信測控。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 張榮橋:主要有3個部分組成,塔架結構、隨動系統,以及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擬區域,6組鋼結構的塔柱聯結成一個柱形的鋼鐵結構,這個塔柱高140米,形成內圈直徑120米,這個空間足以滿足我們模擬火星降落過程所需要的空間。  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除了火星探測任務,還有嫦娥五號的探月。
  • ...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 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今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它將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 。「嫦娥五號」將按照載人登月返回的要求進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為載人登月驗證技術。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我國將在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來源:央視網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澎湃新聞:2020無疑是個火星年,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探測任務。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挑戰火星的兩顆衛星,並登陸火衛一(Phobos)後採樣返回。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該項任務、負責漫遊車結構和移動系統開發這一重任的德國航天中心(DLR)近日披露,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了漫遊車的初版模型,正在不萊梅進行初始的登陸試驗。
  • 上太空挖「寶」盤點地外星球採樣返回大戲
    3個火星探測器,掀起了火星探測的熱潮,還開展了多項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活動。例如,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完成對龍宮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將於今年底返回地球;而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也在今年10月對貝努小行星進行了採樣。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正成為空間探測的一大熱門。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此前宣布了我國第四步探月規劃:計劃於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施世界首次到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實施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  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社執行總編龐之浩表示,人類至今已發射上百個月球探測器,並登上了月球,但對月球的了解並不全面。目前還沒有國家在月球背面進行著陸巡視探測,首要難點是通信測控。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作者 郭超凱 中國將在2020年實施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也讓外界對未來中國探月計劃倍加期待。今年年底前,中國還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月球採樣返回,完成第三步「回」。 趙小津表示,在完成「繞、落、回」三步之餘,中國還規劃了探月四期。2018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是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務。在飛行近1個月後,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著陸於月球背面,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