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原標題:一大目標!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建國100周年穿越太陽邊緣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根據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計劃通過實施一次發射,實現多個工程目標,包括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精細巡視勘查。此外,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主要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
-
這顆星球內部可能隱藏著生命,科學家計劃在2030年左右前往探測
直到目前,我們能夠進行登陸探測的也只有月球和火星,而月球沒有大氣層,沒有生態系統,自然也不大可能會有生命的存在。火星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探索最多的行星,半個世紀以來,探測器先後在火星發現了冰凍水,發現了甲烷等有機物,還發現了很多的遠古河床。種種跡象表明,火星現在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只不過即使火星存在生命,大概率也是類似於微生物這樣的原始簡單生命。
-
這顆星球內部可能隱藏著生命,科學家計劃在2030年左右前往探測
火星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探索最多的行星,半個世紀以來,探測器先後在火星發現了冰凍水,發現了甲烷等有機物,還發現了很多的遠古河床。種種跡象表明,火星現在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只不過即使火星存在生命,大概率也是類似於微生物這樣的原始簡單生命。
-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5月31,13點02分,SpaceX公司的"龍"飛船,帶著兩名太空人成功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接軌,整個世界為之沸騰。一個私人商業公司,居然能造出載人飛船,並成功送太空人進入空間站,其最大的功臣莫過於公司總裁,埃隆·馬斯克。
-
中國科學家已提出木星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已提出木星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北京時間7月5日中午,經歷了5年飛行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開展人類歷史上對木星最深入的觀測。我國在木星探測方面有何計劃?龐之浩介紹,火星與木星有很大不同。在距離上,火星距地球最近約5500萬公裡,最遠超過4億公裡;木星距地球更遠,達到6.4億至9.3億公裡。同時他介紹,火星是巖石星球,只有兩顆衛星;木星是氣態行星,是太陽系內形成的首顆行星,成分跟太陽及其相似,而且其已被發現的衛星達到68顆,因而被比作「小太陽系」。「對木星進行探測,有助於加深對太陽系的了解。」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美國宇航局擴展「新邊疆」計劃探測目標
2016年1月6日,NASA在發給科學家「全體公告」電子郵件中稱,已將土星衛星泰坦(Titan)和恩塞拉多斯(Enceladus)探測所屬的「海洋世界」(Ocean Worlds)納入NASA下一次「新邊疆」計劃中,並計劃在2017年接收相關的競爭提議。公告中聲明,「海洋世界」主要關注尋找泰坦和恩塞拉多斯上的生命信號和(或)確定兩顆土星 衛星潛在的宜居性。
-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今年也被認為是我國火星探索的元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國將於今年7-8月間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並且一次性完成火星「繞、落、巡」三大任務。
-
土星探測:人類又一次科學壯舉
緣起7月1日,「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經過7年的漫漫太空跋涉,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卡西尼 惠更斯」土星探測計劃,是繼阿波羅登月、「伽利略」探測木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壯舉。最近幾天,「卡西尼」號飛船不斷地傳來與土星「親密接觸」的信息和圖片,這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為此興奮不已。
-
「點燃木星拯救地球」?不,木星探測才是正經
木衛二著陸器示意圖(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教授徐世傑3月6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我國有待開展的深空探測項目中,木星探測才應該是重點。 阿波羅登月計劃,啟動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火星巡遊探測器,發射於上世紀90年代。但對木星的探險之旅,美國也只進行了兩次。
-
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我國從2007年發射了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到現在我國一共發射了5個月球探測器,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其中包括嫦娥五號T1試驗器),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績。「天問一號」能夠幫助我國獲得火星立體圖像、火星礦物質分布、火星上水資源分布和火星大氣成分等,為我國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提供科學參考。我國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將降落在火星表面並取樣返回。美國即將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挖取火星巖石樣品並將其密封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計劃在2028年發射的另一輛火星車把散落在火星表面的這些樣本收集起來,封裝在一個密封球體內帶回地球。
-
我國探測更遠深空瞄準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中國證券網訊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為探測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內的天體做準備。 據新華社3月1日報導,「探索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很大。」
-
「十四五」期間,我國計劃進行木星系環繞探測、行星穿越探測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十四五」期間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
-
旅行者1號曾經探測過木星和土星
1977年9月5日,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開始遠徵飛行。旅行者1號和2號是美國的一對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旅行者2號發射15天之後啟程,踏上了遠徵太陽系行星的旅程。旅行者1號為環狀十邊形,帶有直徑3.7米的大型高增益天線,發射質量2016千克,到達木星時只有792千克。它裝有廣角和窄角電視攝像機、磁強計、字宙線和等離子體測量儀。旅行者1號上有16臺小型發動機,可精確地調整其姿態,從而能更加細緻地觀測目標行星。旅行者1號在太空主要探測了木星和土星。
-
美歐協商最新探測計劃:2020年後發射探測木衛二海洋
科學家們希望這一探測計劃能夠在2020年中期發射升空,研究人員提出的任務探測目標是:「理解作為木星系統一部分的木衛二複雜系統,考察其宜居性以及潛在的生物圈情況,並在其地表,地下和附近空間搜尋生命。」法國天體物理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的米歇爾·布蘭科(Michel Blanc)對媒體表示:「這個項目的核心就在於,如果我們認為去木衛二搜尋生命是重要的,那麼這就應當是一個國際性的合作項目。最終的目標是抵達木衛二地表並搜尋那裡的生命線索。」
-
我國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不僅開啟空間站建設,還將首次探測火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太空時代,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一批航天重大計劃穩步推進,航天發射次數常年保持高密度。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也回收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空間站建造的序幕,按照計劃未來2-3年內,我國將進行11次發射任務,預計在2022年左右完成空間站建設,到時我們就結束了無空間站可用的時代。
-
NASA首席科學家預測,2035年將發現外星生命
NASA首席科學家說,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他們將在地球之外,發現生命的存在。她說通過各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科學家已經很明確,去哪裡搜尋地外生命的存在,以及如何搜尋。她認為通過一代人的努力,科學家將會在太陽系內的星球上發現生命,它可能來自於月球,亦或來自於火星,或者土星的衛星提坦。
-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科技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12日 12:14 A-A+ ,制定了我國未來20年空間探測發展戰略。 此次制定的發展戰略中,形成了以深空探測、機器人和載人月球探測為主線的發展戰略,路線圖及重大航天工程建議。其中,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目前正在推進探月工程的第三步,即在明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
-
卡西尼號不是終點 NASA規劃重返土星計劃
卡西尼號的發現革新了科學家對於外太陽系的理解,掌握了更多潛在生命存在的信息。例如,卡西尼號在土星最大月亮「泰坦」(也就是土衛六)上發現了甲烷海洋,在土衛二發現噴射的水蒸汽間歇泉。卡西尼號團隊成員表示,這兩顆衛星都值得展開進一步研究,就像本身帶有光環的土星和整個土星系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