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太陽系中和地球表面最為相似的行星,對它的探索價值巨大。今年也被認為是我國火星探索的元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國將於今年7-8月間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並且一次性完成火星「繞、落、巡」三大任務。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才只有5500萬公裡,今年恰逢火星與地球靠近的過程中,因此被認為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期,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會有一次,因此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希望在今年探測火星,不過也有消息稱俄羅斯和歐洲空間局取消了今年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但是還有我國、美國和阿聯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照常進行。
火星探測器發射之後,要飛行4~6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軌道附近,大約在明年初的時候,我們的火星探測器會被火星引力場捕獲並圍繞其運行,在繞行的過程中,探測器將對火星進行遙感測量,收穫關於火星的諸多初步數據,這是火星探測中的「繞」。
接著火星探測器中的降落部分和火星車將啟動降落火星的任務,通過4個階段逐步減速,最終使地面探測器平穩到達火星表面,降落的過程非常需要技術含量,是對火星探測技術的一大考驗。
地面探測器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之後將釋放火星車,在火星地表行走巡視,它將依靠自身攜帶的電池工作90個火星日(一個火星日約等於24.6小時)左右,對火星土壤和巖石成分等進行檢測分析。
火星探測就是我國的「天問一號」任務計劃,那麼接下來還有什麼樣的天文探索計劃呢?其實我國的「天問」系列航天任務就是對太陽系中的行星進行探測,在這次火星探測任務完成後肯定還有後續計劃,如天問二號,天問三號等等,包為民院士還說我國還計劃在2030年左右對木星和土星等執行飛掠式探測,也就是說我國家發射深空探測器,在向外飛行的過程中,一路探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等,有點類似於美國的旅行者1號,但是今後的技術肯定要比幾十年前的旅行者1號先進得多。預計到建國100周年左右時,我國發射的探測器能夠航行到太陽系邊緣,毫無疑問屆時那個探測器將是我國發射的飛行距離最遠的探測器,只是還不知道這樣的探測具體執行計劃如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在天文探測和研究方面會逐步走向引領世界和造福全人類的高度。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網》6月2日文章《中科院院士包為民:今年7-8月間將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
《央視新聞》6月2日文章《倒計時!火星,我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