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2020-06-04 科普大世界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太陽系中和地球表面最為相似的行星,對它的探索價值巨大。今年也被認為是我國火星探索的元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國將於今年7-8月間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並且一次性完成火星「繞、落、巡」三大任務。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才只有5500萬公裡,今年恰逢火星與地球靠近的過程中,因此被認為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期,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會有一次,因此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希望在今年探測火星,不過也有消息稱俄羅斯和歐洲空間局取消了今年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但是還有我國、美國和阿聯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照常進行。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火星探測器發射之後,要飛行4~6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軌道附近,大約在明年初的時候,我們的火星探測器會被火星引力場捕獲並圍繞其運行,在繞行的過程中,探測器將對火星進行遙感測量,收穫關於火星的諸多初步數據,這是火星探測中的「繞」。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接著火星探測器中的降落部分和火星車將啟動降落火星的任務,通過4個階段逐步減速,最終使地面探測器平穩到達火星表面,降落的過程非常需要技術含量,是對火星探測技術的一大考驗。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地面探測器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之後將釋放火星車,在火星地表行走巡視,它將依靠自身攜帶的電池工作90個火星日(一個火星日約等於24.6小時)左右,對火星土壤和巖石成分等進行檢測分析。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火星探測就是我國的「天問一號」任務計劃,那麼接下來還有什麼樣的天文探索計劃呢?其實我國的「天問」系列航天任務就是對太陽系中的行星進行探測,在這次火星探測任務完成後肯定還有後續計劃,如天問二號,天問三號等等,包為民院士還說我國還計劃在2030年左右對木星和土星等執行飛掠式探測,也就是說我國家發射深空探測器,在向外飛行的過程中,一路探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等,有點類似於美國的旅行者1號,但是今後的技術肯定要比幾十年前的旅行者1號先進得多。預計到建國100周年左右時,我國發射的探測器能夠航行到太陽系邊緣,毫無疑問屆時那個探測器將是我國發射的飛行距離最遠的探測器,只是還不知道這樣的探測具體執行計劃如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在天文探測和研究方面會逐步走向引領世界和造福全人類的高度。

火星探測後我國還有啥探索計劃?專家稱建國百年時要到太陽系邊緣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網》6月2日文章《中科院院士包為民:今年7-8月間將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

《央視新聞》6月2日文章《倒計時!火星,我們來了》


相關焦點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我國於今日開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為何世界各國熱衷探索火星?
    也許有人會問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這麼嚴重,消耗了國庫這麼多的財政支出為什麼不等今年過後緩解財政支出後再開啟探索火星計劃呢?其實這跟火星的窗口期有關,火星的窗口期兩年一次。每隔兩年,全球都會迎來一次火星探測的小高潮。
  • 權威專家解讀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我國的火星探測分哪幾步走?火星探測器指的是什麼?具體將在什麼時候發送火星探測器?權威專家將為您一一解讀。
  • 權威專家解讀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我國的火星探測分哪幾步走?火星探測器指的是什麼?具體將在什麼時候發送火星探測器?權威專家將為您一一解讀。
  • 我國小行星探測計劃啟動,探測目標為2016ho3小行星,它上面有啥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小天體,僅在小行星帶就至少有50萬顆,而在地球軌道還有一些近地小行星,如果有地球遭遇的話,體積較小的會形成大氣層中的流星現象,而質量較大的則可能會造成災難,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科學家認為就是一個直徑8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造成的。
  • 火星為啥這麼「火」|專家詳解多國探測計劃
    了解火星上每日天氣和季節變化 (比如火星上常見的沙塵暴)對將來人類登陸乃至移居火星有重大意義。阿聯2014年7月宣布「希望號」研製計劃,2020年7月發射,「希望號」2021年5月到達火星的時候正逢阿聯建國50周年。阿聯還表示將以「希望號」為起點,在2117年前在火星建立人類定居點。
  • 我國成功發射長徵五號,再次探索火星,是項未來計劃
    不得不說中國太空項目的名字都太詩情畫意了嫦娥、北鬥、天問還有啥?近日,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海南文昌發射,並取得成功,運載的火箭是長徵五號,目前,該火箭具有良好的使用價值。根據預定的火星探測計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入預定軌道後開始飛往「火衛一號」,從而對火星進行探測。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建國100周年穿越太陽邊緣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根據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計劃通過實施一次發射,實現多個工程目標,包括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精細巡視勘查。此外,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主要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我國探測更遠深空瞄準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中國證券網訊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為探測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內的天體做準備。  據新華社3月1日報導,「探索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很大。」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開啟,我們為什麼要太空移民火星
    今天看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的新聞,相信很多朋友不太理解這個計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在這裡就說一下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各位看官指教。目前,美國俄羅斯和我們國家都要去探測火星,就連印度之前都發射了探測衛星去火星(雖然是失敗了)。我們去了解火星的各種情況,就是為下一步的火星移民計劃做前提準備。
  • 機遇號永遠離開我們了,火星探索下一步要幹啥?
    至此,一段長達15年的火星探索傳奇正式謝幕。那麼,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機遇號這15年來為我們揭示了火星的哪些秘密呢?機遇號宣告死亡後,未來火星探索會怎麼走?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火星:地球的近鄰在太陽系中,火星是人類研究和拜訪最多的行星,這是因為火星與地球在各個方面都有相似性,它也是被科學家最寄予厚望可能會存在高級外星生物的行星。
  • 中國開始探測火星計劃,模擬基地確定
    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誌正式公布。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國的行星探測計劃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意為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 扎堆探索火星,中、美、阿聯的探索有何不同?
    2020年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是26個月一遇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儘管原計劃同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歐洲航天局已經將計劃推遲到2022年,但今年的火星探索仍舊火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雖然火星在古代被視為不吉利的表象,但在現代可是天文學的香餑餑,在近現代的火星的研究表明,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移民的星球。1963年3月21日,蘇聯的火星一號探測器計劃執行一個飛掠火星的探測任務,因為導航設備故障失去了控制,成為了一個太陽的衛星。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我國火星探測傳新喜訊,意義體現何處?美國人熱議:中國勢不可擋
    10月30日晚,天空中將會上演「火星伴月」的奇特天象,屆時,如果天氣晴好,我國公眾將能用肉眼觀測到這一現象。提起火星,不少人會想起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近日,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再次傳來新的喜訊。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由於當時我國地面測控能力的問題,該探測器只能搭載在俄羅斯的&34;探測器內,當到達火星軌道時螢火一號與其分離進入火星軌道,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磁場等。,我國航天局重新制定了我國自己的行星探測任務(PEC),並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而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火星探測計劃。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 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 通訊員 龐丹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