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探測:人類又一次科學壯舉

2021-01-13 光明網

緣起7月1日,「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經過7年的漫漫太空跋涉,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卡西尼 惠更斯」土星探測計劃,是繼阿波羅登月、「伽利略」探測木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壯舉。最近幾天,「卡西尼」號飛船不斷地傳來與土星「親密接觸」的信息和圖片,這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為此興奮不已。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特邀嘉賓: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天文愛好者》雜誌副編審

李競傅承啟李良

土星的魅力在哪裡

李競:土星是太陽系內第二大行星,僅次於木星,是從太陽向外數的第6個行星。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人們始終把土星公轉軌道當做太陽系的疆界,再往外就是「天外天」的恆星世界了。土星直徑約6萬公裡,是地球的10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密度只有0.7,比水還輕,假如把土星浸在水裡它也不會沉下去。另外,土星有一個龐大的衛星家族,現在確認的有31個。

傅承啟:土星類似木星,屬於類木行星,即沒有固態表面的巨行星,是與地球完全不同的一類行星。它的結構與殼、幔、核結構的地球很不相同,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大氣,主要由分子氫、氦及少量的甲烷和氨等組成。大氣層以下是一層厚達幾乎半個土星半徑的液態氫氦層。更深處,壓力超過100萬大氣壓,以至氫氦呈現液態金屬相。該層以內有一層冰層,它由水、甲烷、氨等混合組成。

李良:人們在天文望遠鏡中所看到的行星中,土星最為美麗動人的是 它腰部帶有非常顯著、寬闊和明亮的光環。這是1610年伽利略首先注意到的。後來的空間探測表明,土星光環是由無數大小不等的物質顆粒組成,其中有直徑約幾微米到幾米的粒子或爍石、冰塊等組成。這些物質以很高的速度圍繞土星運動,在太陽光照射下呈現出多種顏色,土星因此被裝扮得非常美麗動人。

「土衛六」為何如此搶眼

傅承啟:「土衛六」,西方稱之為「泰坦(取自希臘神話中巨神的名字)」。「泰坦」是土星最大的衛星,直徑5150公裡,約為地球的40%,比水星和冥王星都大,比月球幾乎大一倍。與月球繞地球的轉動十分相似,「泰坦」也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土星,繞土星轉一周大約16天。「泰坦」的表面溫度很低,達到零下178攝氏度。

「泰坦」是太陽系唯一一顆具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表面大氣壓是我們地球的1.5倍。「泰坦」大氣的主要成分與地球大氣很相像,也是氮氣,其次的成分是甲烷和氬,以及一些簡單的有機分子。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對「泰坦」為什麼會有如此厚的大氣一直疑惑不解。與「泰坦」差不多大小的衛星,如「木衛三」、「木衛四」幾乎沒有大氣,土星的其他衛星也是沒有大氣。更令人費解的是,至今還不清楚為什麼以氮氣大氣為主的星球在我們太陽系裡只有地球和「泰坦」。要知道地球和「泰坦」相距那麼遠,環境相差那麼大,卻有相似的大氣組成。現在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與「泰坦」碰撞的彗星帶來的,另一種認為來自「泰坦」的內部,那是「泰坦」剛剛形成時遺留下來的。現在的觀測證據似乎有利於後者。另外,「泰坦」大氣中的甲烷又是從哪裡來的?也是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常常把甲烷看作一個星球有沒有可能發展生命的重要指標。

在眾多的衛星世界裡,科學家認為,既可能有液態水又有有機分子的衛星只有「泰坦」。所有的情況使我們聯想到38億年前的地球,與地球上生命尚未開始前的環境和發生的過程非常相像。那時地球的大氣也充滿了氮氣和甲烷,沒有氧氣,氧氣是後來經過原始生命的呼吸還原二氧化碳製造出來的。地球上的水也是那時冰隕星轟擊地球的結果,給我們地球帶來了生命的源泉――水。因此,有的科學家把「泰坦」視為原始地球的縮影,成為我們研究早期地球最好的實驗室。

李良:最令人感興趣的還是「土衛六」表面一片所謂的明亮「大陸」,據估計這片「大陸」僅存在於「土衛六」的半個球面上,有關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目前還不得而知。這片「大陸」有可能是山脈、海洋、平原,也可能是上述三者的結合,還可能被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湖泊所覆蓋。

「卡西尼」未來四年將做些什麼

李良:「卡西尼」土星探測計劃是一項以美國宇航局和歐洲空間局為主、總共有18個國家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它是人類1957年進入空間時代以來最為激動人心的空間探測項目之一。

李競:在「卡西尼」之前,人類曾有3次對土星進行了空間探測。20世紀70年代發射上天的「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於1979、1980和1981年相繼飛掠土星,對土星及土衛族進行了近距離探測。這3個飛行器在與土星會合期間,發現並測量了土星的磁場,考察土星和「土衛六」的大氣,發現新的光環和前所未知的衛星,發送回許多近距離紀錄下的土星、土衛族和光環系統的圖像,以及大量的測量資料,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土星的認識。

李良:根據設計,「卡西尼」將環繞土星飛行4年。在未來4年中,「卡西尼」號要進行多項探測計劃。我舉其中的幾項任務:一是「卡西尼」攜帶的圖像科學子系統照相機性能優良,有可能發現新的衛星,或者能夠得到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光環與內層衛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線索。二是在2005年4月至9月,「卡西尼」的軌道傾角將增加,這時有利於對土星環和土星大氣進行測量,將給出光環的結構和光環物質的粒子以及土星大氣的物理特性。三是在2007年7月至9月,「卡西尼」將再次拍攝土星及其家族的電影。為了拍攝巨大的土星的單獨圖像或最多由4個圖像拼接成為一個完整的圖像,要求「卡西尼」離土星遠一些。在這期間「卡西尼」還將用較多的時間監視土星的天氣,希望能拍攝到可以反映土星大氣動力學的電影等。

按照原定計劃,今年12月25日,「惠更斯」子探測器與「卡西尼」軌道器分離,飛行22天後於2005年1月14日花2.5小時通過降落傘降落到「土衛六」表面,然後把「惠更斯」探測到的數據通過環土飛行的「卡西尼」軌道器傳回地球。但是根據最近有關報導,「卡西尼」探測器將在繞土星軌道飛行3周時,大約在2005年2月,釋放其上的「惠更斯」子探測器。由此,「惠更斯」也將成為第1個在大行星的衛星上著陸的探測器。在降落的過程中,它用所帶儀器分析「土衛六」的大氣成分,測量風速和探測大氣層內的懸浮粒子,並在著陸後維持工作狀態1小時,揭示「土衛六」上是否有水冰凍結的海洋和是否存在某種形態的生命。

傅承啟:這次土星探測計劃把「土衛六」作為探測的重點,將搞清「土衛六」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它能夠比較全面而徹底的了解大氣情況,為研究生命起源的普遍規律提供重要的線索。當然,現在要估計探測後能夠解開哪些謎團還為時過早,也許新產生的謎團比解開的謎團還多。

土星探測意義何在

傅承啟:與火星探測相比,土星的探測還是非常初步的,如果我們把一個目標的空間探測分解成不同的步驟,大致分成:飛越、環繞、登陸艙、漫遊、採樣返回、太空人環繞、太空人登陸、建立實驗室和基地等各個階段的話,對於月球,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對於火星的探測已經進展到漫遊階段。但是對於土星,還僅僅處於環繞階段、是初步的,儘管也有登陸的探測器登上「土衛六」,但是只能工作3小時。目前的空間探測重點還是在火星,而不是土星。

傅承啟:雖然這次土星探測還是初步的,但是它對於我們深入了解土星及其家族卻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第一個意義是航天技術方面的,表明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控制精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經過將近7年長達35億公裡的空間飛行,4次引力助推,能夠準確地按7年前制定的時間表到達目標,並且準確地兩次通過光環縫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所以,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僅是經濟的實力,而且是綜合各種科學技術和各學科協同組織的實力。

其次是科學方面的,在「卡西尼」之前,我們對於土星及其衛星的許多細節很不清楚,大部分數據是依靠地面或地球附近空間的觀測結合理論推算的,許多數據依賴於一定的理論假設。這次土星的考察獲得的將是直接測量的結果,提供的資料是第一手的、詳盡的和精確的,不僅能初步搞清土星以及土星衛星的基本特徵,還可以鑑別過去不同假設的真偽,為下一步研究土星系統的起源、演化、土星光環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以及研究其他巨行星系統和太陽系起源提供主要的線索。

最後,這次土星探測還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10多個國家的數百位科學家直接參加了這項工程,間接參加的更是不計其數,因此,它反映了人類現今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水平,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也反映了和平合作是國際的主流。

李良:耗資33億美元的「卡西尼 惠更斯」土星探測計劃,美國和17個歐洲國家的260多名科學家參加了這個項目。這次「卡西尼」土星探測計劃,是繼阿波羅登月、「伽利略」探測木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之後,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壯舉!它昭示出,探索太空,開發宇宙,需要很好的國際合作。總有一天,地球人會為了一個共同的發展目標而團聚在一起,成功地邁向宇宙深處。

相關焦點

  • 【科學美圖】「卡西尼」土星探測10大成就
    圖片來源:NASA/JPL6月3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Cassini)探測器迎來了進入土星系統10周年的紀念日。10年前,也就是2004年的6月30日,卡西尼抵達了這顆帶有美麗光環的行星,開始環繞它運轉,就此展開了原定為期4年的土星探測任務。
  • 「卡西尼號」近距離與土星打招呼 它留下了什麼?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主要任務是對土星系進行空間探測。我們經常說機器是為人類工作的,機器是沒有生命的,機器的最終命運是損壞,最後徹底消失。但是機器往往又是最能震撼我們的內心。卡西尼號於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大氣,宣告其使命的終結。但是在它墜毀之前它最後一次拍攝了一張土星的圖片。
  • 關於土星的探測 或許與人類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個飛行器用了7年的時間飛到了土星,到達之後卡西尼與惠更斯互相分離,卡西尼圍繞土星飛行,惠更斯則飛向了土星的衛星泰坦。卡西尼號從2004年到2017年繞著土星飛行了13年,在這13年中傳回了大量的土星數據。
  • 無人太空船"卡西尼號"拍到空前壯舉的影像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今天表示,無人太空船「卡西尼號」安全衝過土星與土星環之間區域,在短暫中斷訊息後已再度與地球恢復聯繫,並且傳回這次空前壯舉中所拍驚人影像。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7日表示,無人太空船「卡西尼號」安全衝過土星與土星環之間區域,在短暫中斷訊息後已再度與地球恢復聯繫,並且傳回這次空前壯卡西尼號(Cassini)比以往任何太空船更接近這個距太陽第六遠的行星,由土星大氣層上方約3100公裡掠過,距離最內測的土星環不到320公裡,安全衝過間隙,在展開穿越任務後約20個小時,於格林威治時間6時56分(臺灣時間下午2時56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
  • 專訪葉永烜 | 後卡西尼時代的土星探測
    在「卡西尼號」離開我們之後,我們還會去遙遠的土星探測嗎?我們知道了多少土星的秘密?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土星光環是何時形成的?研究稱可能形成於恐龍時代
    這艘探測器在2004年至2017年間,整整13年時間都在圍繞土星運行,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專門土星系探測器給土星光環「稱重」沒錯,這是這一方法面對的最大問題。在此之前,正在土星運行的卡西尼飛船已經確認,土星光環物質中,僅有大約1%的成分遭受了「汙染」。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  責任編輯:科幻世界雜誌社更新時間:2020-06-02 16:10:00 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
  • 人類探測器第一次捕獲到土星的聲音,並將其傳回了地球!
    人類探測器第一次捕獲到土星的聲音,並將其傳回了地球!土星的聲音你聽過嗎?人類史上探測器卡西尼號第一次捕獲到了土星的聲音,並將其傳回了地球。我們都知道,聲波只能通過媒介傳播。卡西尼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探測土星及其衛星的探測器。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最大、最複雜的行星探測器,它也是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和義大利航天局的合作項目,主要任務是土星系統的空間探索。它捕捉土星的聲音,因此美國宇航局建造了一臺機器,可以記錄外層空間的電磁振動,並將它們轉換成人類可以聽到的「聲音」。聲音很美,有點暗,但充滿了科幻小說的魅力。
  • 先驅者11號探測土星(圖)
    1979年8月16日,美國先驅者11號探測器飛近土星考察。  美國先驅者11號探測器經過7年多的漫長旅程,到達土星附近,在距土星表面21萬千米的地方,從土星環的上方逼近土星,以10千米/秒的速度從光環的外環穿過;然後再穿過土星環平面,以32千米/秒的速度奔向土衛六。它兩次穿過土星環平面,並未同組成土星環的微粒相碰撞,使它有機會兩次在很近的距離上成功地觀測了土星。
  •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時刻表
    北京時間7月1日  10時10分——「卡西尼」土星探測飛行器旋轉角度,其高低增益天線保護飛船在穿過土星環平面時免受塵埃粒子撞擊。  10時36分——太空船啟動引擎減速,依靠土星重力進入運行軌道。  12時12分———「卡西尼」號進入土星軌道。
  • 5個關於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木星任務的壯舉
    2016年7月4日美國宇航局朱諾號飛船,飛躍了5年航行18億英裡終於抵達木星,開始了探測之旅。朱諾號攜帶的科學儀器能適應木星惡略的環境。它的這次拜訪,能幫助科學家研究木星的起源演變和結構。5個關於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木星任務的壯舉。
  • 曾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器的土星之旅!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土星是僅次於木星的第六大行星,從當天的距離來看,它的大小僅次於木星,是第二大行星。迄今為止,已有四個太空飛行器探測過土星:先鋒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以及近年來退役的卡西尼號。它們向地球發回了大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土星的理解。
  • 人類為何對探測火星興致盎然?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 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是一個後來者,但起點卻相當高◆ 「天問一號」將一次執行「繞落巡」三項任務。而其他國家的第一次火星任務,多只有環繞,或者連繞帶落,或者連環繞都沒有,只是飛掠,從來沒有一上來就做全套的◆ 「如果說第一次熱潮的主題是探測競賽,比的是誰先跑得最快,那麼第二次熱潮的主題應是科學競賽,比的是誰先看得最深。」
  • 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
    來自5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考隊員長期在極夜或極晝中度過,上一次這樣的北極漂浮觀測還是在127年前,這次探測將把人類對北冰洋的探測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次探測,「馬賽克」的科學家們帶回了證明「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學家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原標題《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編輯郭奕麟)
  • 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其中我國將首次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率先在世界實現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著、巡」三項任務的壯舉;美國將發射新型火星車毅力號,它攜帶有新穎的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用日本火箭發射,它是世界上第一顆火星氣象衛星。這3個探測器的升空,將掀起全球火星探測熱潮。
  • 人類對土星的看法從此改變。20年的陪伴,最終化為了流星
    在土星軌道看到的地球,只是一個渺小的藍點,這裡有人類的一切其實,科普的意義與價值遠遠大於科學事件本身,大家不會認為太空探索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因為一般來說我們無法看到太空探索的潛在價值,這在目前還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收穫,但是在未來,太空探索將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意義與價值。
  • 登月50年 | 一文看盡人類首次登月:別讓陰謀論毀了這次壯舉
    軌道器技術的成熟對月球探測以及人類所有的天體探測意義非凡,從此,拍攝到的月球表面照片再也不是稍縱即逝的驚鴻一瞥,而是軌道器在一圈一圈繞月飛行中可以穩定拍攝並傳回的一種存在。此外月球軌道器(Lunar Orbiter)系列的一大任務就是廣泛拍攝月球的中高解析度照片,用來為阿波羅任務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