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編者按: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阿姆斯特朗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獨白,仍然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騰訊科技聯合知乎發起「登月50年」系列策劃,聚焦人類探索月球的點點滴滴,一起回顧人類和月球的往事。
一、登月前的準備(摘自知乎答主:haibaraemily)
阿波羅登月是美蘇太空競賽的頂峰,而在此之前,兩國僅僅花了1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離開地球軌道、飛掠月球、撞擊月球、環繞月球的一系列進展。阿波羅的成功是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達成的。
了解月面
為了儘可能清楚的拍到月球表面的情況,美國的徘徊者號系列任務,以撞擊月球表面墜毀為代價,來「儘可能地接近月球」。1964到1965年期間,徘徊者7-9號成功拍攝並傳回大量月球表面的高清照片。這些細節照片為後來的探測器軟著陸提供了保障。
(左)徘徊者7號;(右)徘徊者7號傳回的第一張月球表面高清照片
登陸月面
1966年2月3日,蘇聯的月球9號成功著陸於月球正面的風暴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軟著陸於月球表面的探測器。而在這之前,人們一度非常懷疑月球表面太過鬆軟,任何物體落在表面都會陷進月球的土壤裡去,因此無人著陸器的成功,給了後來的載人任務巨大的信心。4個月後,美國的勘測者1號也成功著陸於風暴洋。
月球9號、勘測者1號以及它們拍攝的月球表面照片
環繞月球
1966年4月3日,蘇聯的月球10號成為第一顆成功進入月球軌道的探測器。同年8月14日,美國的月球軌道器1號(Lunar Orbiter I)也入軌成功。軌道器技術的成熟對月球探測以及人類所有的天體探測意義非凡,從此,拍攝到的月球表面照片再也不是稍縱即逝的驚鴻一瞥,而是軌道器在一圈一圈繞月飛行中可以穩定拍攝並傳回的一種存在。此外月球軌道器(Lunar Orbiter)系列的一大任務就是廣泛拍攝月球的中高解析度照片,用來為阿波羅任務選址。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的月球表面影像的覆蓋範圍
載人環繞月球
1968年12月24日,阿波羅8號軌道器成功進入月球軌道。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繞月飛行。不久後阿波羅10號也完成了繞月飛行。這是阿波羅登月之前的最後準備。
阿波羅8號太空人威廉·安德斯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這張著名的「地出」。來源:NASA
載人著陸月球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成功著陸於月球正面的靜海——回回慢蘇聯一拍的美國終於首先實現了載人登陸月球的壯舉。此後的阿波羅12、14、15、16、17號均成功實現了載人登月,這是人類目前為止唯一親身探測過的地球以外的天體。而姍姍來遲的蘇聯月球16號也於1970年9月20日著陸月球正面的豐富海,採集了101克月球土壤樣本,並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無人機採樣返回。
六次阿波羅載人登月著陸點和當時著陸留下的各種設備(地震實驗裝置、上升艙等)在目前最高解析度的月球影像中的樣子
可以說,阿波羅登月是一次窮人類智慧和金錢的壯舉,也給了當時的人類巨大的精神鼓舞。
二、把人類送上月球的土星五號有多強大?(摘自知乎專欄作者:黃修源)
一隻足夠大的火箭才可以把一套完整的系統推向月球。這個系統不緊緊包含了人類生存的系統(阿波羅計劃中的指令倉),返回的火箭和其他必要的物資系統(服務艙),和登月的飛船(登月艙)。所以跟發射一個衛星到太空中其實難度增加了很多。
整個阿波羅計劃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那個巨大的火箭--土星五號(土星五號也有一種翻譯叫做農神五號,但是我個人非常喜歡土星五號的這個名字),前蘇聯在研製登月火箭(前蘇聯的火箭叫做N1)的時候就不太順利。四次發射失敗,最後整個前蘇聯的登月計劃就泡湯了。
土星五號是由馮·布勞恩博士帶隊研究的,他是在二戰以後被美國從德國搶走的火箭專家,之前在德國的時候參加製造了V1,V2飛彈,基本美國的太空發展背後都是馮·布勞恩在背後的功勞。至今依然是全世界運載火箭當中推力最大,高度最高的火箭。土星五號高110米。什麼概念?放圖!
倒數第四個是土星五號。但是最後三個都是研發當中,還沒有開始任務的火箭。最右側最大的那個是NASA正在研發當中的戰神五號。
土星五號的近地點推力有110噸,也就是說可以把一個110噸重的物體送入近地軌道。相比之下,中國的最強推力的火箭(載人用)是長徵2F,高度58.34米,大約只有土星五號的一半,近地的推力僅8.4噸。也就是差不多14倍的差距。如果算上不載人用的,最大的中國的火箭是長徵3B,最大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大約是12噸,也僅僅是土星五號的1/9。
蘇聯雖然設計了N1,但是4次失敗以後,蘇聯放棄了登月計劃。所以目前為止,土星五號都是超過其他的火箭推力的一支火箭。
這張照片可以反映出土星五號的體積的震撼!
引用一下公開資料對其他火箭的解釋:
太空梭的峰值推力可以達到30.1兆牛,近地軌道載荷能力28.8噸,大約是土星5號載荷的25%。如果將太空梭本身算作載荷,那麼載荷為112噸。比較公平的比較是阿波羅15號使用的土星五號火箭的包括第三級的總軌道重量,大約310.8噸。
近期發射的其他運載工具的載荷能力比土星5號小得多。例如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可以將10噸重的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美國的德爾塔-4運載火箭在2004年12月21日發射,他可以將13.1噸的載荷送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未知的阿特拉斯-5型運載火箭採用了基於俄羅斯設計的發動機,可能可以將25噸的載荷送至近地軌道,將13.6噸的載荷送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三、阿波羅11號登月全程回顧(摘自知乎專欄作者:shn117)
美國東部時間清晨9:32,土星5號火箭點火,升空。大約12分鐘後,阿波羅11號飛船已經抵達地球軌道。
在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一圈半,進行各項必要檢查之後,地面控制中心為阿波羅11號開出了綠燈。阿波羅11號再次啟程,開始離開地球軌道,轉入地月轉移軌道,換句話說,此刻開始,飛船開始朝著月球飛行了。
短短三天之後,乘組已經抵達了月球軌道。在停留一天之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兩位太空人爬進了登月艙「鷹」(Eagle)並開始下降高度,與此同時,柯林斯繼續留在指令艙「哥倫比亞」(Columbia)中,圍繞月球軌道飛行。
阿波羅11號飛船拍攝的地球,陽光普照,海面波光粼粼
後來,柯林斯寫道:「(登月艙)『鷹』是我見過的最詭異的裝置,我從未在天空中看到過類似的東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成功的設計。
當「鷹」即將降落月面時,阿姆斯特朗臨時將登月艙轉入手動操控,引導飛船安全避開大量巨石分布的崎嶇地形,而在即將降落的最後幾秒鐘,艙內卻突然響起了報警聲。
好在事後證明這是一次誤報,當時登月艙的計算機只是因為同時處理太多項任務導致卡死而引發報警。儘管是誤報,但在當時,在兩位太空人精神高度緊張,準備首次降落月面時,這警報來的實在不是時候。
離開指令艙,正緩緩朝著月面降落的阿波羅11號登月艙:「鷹」
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的著陸點:靜海(Sea of Tranquility)
阿姆斯特朗後來承認,這次著陸儘管使他「名垂青史」,但這也是他這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一切都是未知,腦子裡有一千樣事情需要去擔心。」但不管如何,現在他們的飛船已經降落在月球表面了,一牆之隔,便是另外一顆星球。即便從「露西」(Lucy)算起,人類的歷史也僅有大約300萬年,300萬年來,月亮一直是人類,以及我們的祖先們抬頭仰望的存在,而現在,第一次,有一個人類,即將踏上這顆星球的表面。
時間到了1969年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22:56(北京時間已經是7月21日了),阿姆斯特朗已經準備好出艙,他將代表全人類,第一次踏足另一個星球的表面。此時此刻,全世界有超過5億人正透過電視機畫面,屏息等待這歷史性一刻的到來。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阿姆斯特朗緩緩走下登月艙舷梯,並說出了他那句後來幾乎家喻戶曉的名言:「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站在月球表面的奧爾德林,拍攝者是阿姆斯特朗。這張照片很巧妙,它把兩位太空人都拍進去了,你看出來了嗎?(提示:注意頭盔)
阿波羅11號的登月太空人正在月面布設被動式地震儀
奧爾德林很快加入了阿姆斯特朗的行列,他走出艙門,看了一眼另一個世界的風景,並且發表了他的感想:「壯麗而荒涼」。(Magnificent desolation)。他們兩人在月面上探索了兩個半小時,採集了樣品並拍攝大量照片。
他們在月球表面插上了美國國旗,而在登月艙「鷹」的一條腿上,有一塊金屬銘牌,上面寫著:「來自地球的人類首次踏足月球。公元1969年7月。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
沿著舷梯下降,即將踏上月球表面的阿姆斯特朗
向美國國旗致敬
在月球表面的阿姆斯特朗
在完成任務之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乘坐登月艙的上升段,從月球表面起飛,再次返回到月球軌道上,與等候在那裡的柯林斯和「哥倫比亞號」指令艙匯合。柯林斯後來回憶說,一直等到他的兩位登月同伴安全返回並與他的飛船對接,他才第一次開始覺得「好像我們這次任務真的要取得成功了!」
對,他們成功了。7月24日,三位乘員乘坐的返回艙安全濺落到太平洋海面上,甘迺迪總統當年的驚世之語:將一個人送上月球,再將他安全送回地球——僅僅過了8年便變成了現實。
離開月球表面,即將與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匯合的登月艙上升段,由「哥倫比亞號」指令艙裡等候的柯林斯拍攝
反過來,從登月艙內拍攝的哥倫比亞號指令艙
在多年後的一次採訪中,作為首位登月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高度讚揚了阿波羅計劃幕後,「數以十萬計」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他說:「每一個開展各類測試的人,每一個擰動扳手的人,所有人,男人,女人,他們都在心裡默默做出承諾:『如果說這項任務中哪裡出了差錯,那絕不會是出自我的手裡。』」
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並安全返回之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阿姆斯特朗將這次行動的成功稱作是「一個嶄新時代的開端」。他說的沒有錯,在接下來的3年半時間裡,又有5艘阿波羅飛船,將總計10位太空人送到了月球表面,使得登上月球表面的總人數達到12人。
完成首次登月任務,返回地球之後的阿波羅11號返回艙濺落在太平洋上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接見從月球返回,正處於隔離艙內的三位太空人
四、阿波羅登月的意義(摘自知乎答主:zilin)
探索月球純粹的科學意義並不大,因為月球上面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所謂最有用的氦三也處於完全無法開發的階段(難度極大還不如在地球上找)。但登月工程帶來的「催化劑」確實是非常明顯的。
1、健康和醫學方面
紅外線耳溫槍
該技術與遠距離測量星球溫度的原理類似。可實現非接觸式測量病人體溫,方便行動不便的病人快速測量體溫。NASA提供技術支持,Diateck公司製造。
心室輔助裝置
在病人進行心臟移植之前,該裝置可以短時間實現心臟功能。得益於NASA提供的小型泵,該裝置的體積只有市場上相同功能裝置體積的十分之一,降低了病人感染風險。該裝置充滿電可持續工作8小時,使得病人能夠完成一些日常活動。
人造假肢
NASA在機器人技術和減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給人造假肢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例如,Environmental Robots公司參照NASA艙外活動機器人系統,做出了帶有觸感和驅動能力的人工肌肉系統。NASA研發的由特殊材料製成的泡沫temper foam觸感很接近人體皮膚,將該材料用於人造假肢,可有效降低人體與假肢之間的摩擦。
用於醫學治療的發光二級管
根據NASA的太空梭植物生長實驗的研究成果,Quantum Devices公司研發了一種手持高亮度LED設備,該設備可用於治療腫瘤。
隱形牙套
半透明多晶氧化鋁是一種透明陶瓷,可用於隱形牙套。NASA為了保護熱尋飛彈跟蹤器上的紅外天線而發明了該材料。
防刮鏡片
該材料最早用於太空頭盔面罩,可以防止刮擦。墨鏡生產商Foster Grant最早取得NASA的許可將該材料用於墨鏡。
2、交通運輸方面
飛機防凍系統
NASA發明了一種高功率交流發電機,該發電機同時支持Thermawing系統(一種熱電除冰系統)和Thermacool系統(用於單引擎飛機的直流供電空調)。Thermawing系統允許單引擎飛機在寒冷的天氣裡執行任務,Thermacool系統可以為飛行員提供生命保障。
道路安全
安全槽最早由NASA的Langely研發中心於1960年代進行試驗,最初它的目的是改善太空飛行器窄潮溼路面降落時的安全性。現在這種技術已經用於公路和人行道,以增加摩擦力減少交通事故。
改良的輻射輪胎
Goodyear Tire and Rubber公司利用一種新型纖維材料製成的輪胎壽命比普通輪胎多16000公裡。該材料比鋼強5倍,最早用於太空探測器的降落傘罩。
化學檢測
NASA開發出一種對環境溼度和PH敏感的傳感器,最早用於太空飛行器周圍環境的檢測。現已民用,比如可以用此傳感器製造用於工廠化學物質排放的報警系統。
3、公共安全方面
視頻增強和分析系統
該系統最早用於太空飛行器夜間執行任務,現在被FBI用來分析錄像。
耐火強化
曾用於太空飛行器隔熱板塗層的隔熱材料,現在用於高樓等建築物的防火。
消防設備
NASA為航天事故準備的逃生系統如面具、氣瓶等設備現在用於美國的消防系統。
4、消費,家庭和娛樂方面
記憶泡沫
該材料已被廣泛用於床墊、枕頭、軍用和民用飛機、汽車、人造假肢等領域。該材料具有高能量吸收和柔軟等特性。不僅可有效提供保護,且手感舒適。
豐富嬰兒食品
為了能夠讓太空人進行長期太空旅行,NASA研究出了一套食物成分表。現在美國市場上90%的嬰幼兒奶粉裡都會借鑑這個。
可攜式無線吸塵器
阿波羅太空計劃裡有一項任務是從月球表面提取樣本,為完全這項任務,需要一個便攜電鑽。Black & Decker為此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用來優化電鑽馬達的設計以使得馬達的功耗儘可能小。這套電腦程式使微型無線吸塵器的誕生成為可能。
冷凍乾燥
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食物的重量,NASA將食物快速冷凍,然後放進真空室內慢慢加熱去除食物的水分。這種方法可以在不損失食物營養成分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降低食物的含水量。同時,這也是一種保鮮技術。現在可以利用這種保鮮技術製作簡單的營養餐。
5、環境和農業資源方面
水資源淨化
為了最大化利用國際空間站裡的水資源,NASA設計了一套水淨化裝置,該裝置可將太空人呼吸、排汗、排尿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淨化為可以再次飲用的生活用水。該裝置中用到的化學吸收、離子交換、超過濾等技術現已被用於部分缺水地區的水淨化。
太陽能電池
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現在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最早是由NASA贊助的環境研究飛機和傳感器技術聯盟(ERAST)研發,旨在不增加無人機重量的情況下為無人機提供更強的續航能力。
汙染治理
NASA發明了一種微小的中空顆粒,這種顆粒能夠吸收水上漂浮的石油。有望用於治理石油洩漏帶來的汙染。
6、計算機技術方面
結構分析軟體
為方便航天零部件的設計,NASA今年來開發了數以千計的電腦程式用來模擬和分析零件的應力分布、震動情況等。其中的結構分析軟體(NASTRAN)廣泛用於凱迪拉克等公司產品的研發和製造。該軟體最早是用於宇宙飛船的設計。
手機APP
2011年,NASA推出了一個面向對地球科學關注人士的iPad應用,它可以提供實時的衛星數據,還有視頻和圖像,來解釋和探討氣候變化、地球動態和陸地、海洋中的生物的知識。NASA認為科學應該向所有人開放,iPad程序的獲取非常容易,NASA提供的各種數據可以幫助公眾了解自己居住的星球。
OpenStack
OpenStack是NASA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雲端運算?軟體,以Apache許可證授權,是一個開源項目。OpenStack是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軟體,讓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建立和提供雲端運算服務。此外,OpenStack也用於建立防火牆內的「私有雲」(Private Cloud),提供機構或企業內各部門共享資源。
免費軟體
2014年,NASA免費向公眾提供了一套軟體清單,該清單包含有1600個軟體,涉及各個領域。https://software.nasa.gov/
7、工業生產方面
粉末潤滑劑
PS300,一種固體潤滑劑,潤滑效果好,揮發性低,被NASA用於發動機,壓縮機,渦輪增壓器、汽輪發電機等設備的潤滑,現已被用於工業生產。
食品安全
考慮到太空人會做長期太空旅行,NASA對太空食品提出了兩個基本要求。一是食物不能有碎屑,因為碎屑會汙染太空艙裡的大氣和精密元器件。二是要求食物不含細菌和毒素,以保證太空人的健康。為實現第二點要求,NASA發布了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HACCP旨在阻止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現在HACCP已經用於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督中。
五、銘記(摘自知乎答主:Darklighter)
實際上有十二個太空人登上了月球,他們是:
尼爾·阿姆斯特朗 - 阿波羅11號 - 1969年7月
巴茲·奧爾德林 - 阿波羅11號 - 1969年7月
皮特·康拉德 - 阿波羅12號 - 1969年11月
艾倫·賓 - 阿波羅12號 - 1969年11月
艾倫·謝潑德 - 阿波羅14號 - 1971年2月
艾德加·米切爾 - 阿波羅14號 - 1971年2月
大衛·斯科特 - 阿波羅15號 - 1971年7月
詹姆斯·艾爾文 - 阿波羅15號 - 1971年7月
約翰·楊 - 阿波羅16號 - 1972年4月
查爾斯·杜克 - 阿波羅16號 - 1972年4月
尤金·塞爾南 - 阿波羅17號 - 1972年12月
哈裡森·施密特 - 阿波羅17號 - 1972年12月
除去這十二位成功登月的太空人,還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人參與到了整個登月項目,其中包括阿波羅1號任務在做地面測試時突發大火,三位太空人葬身火海,他們是:格裡森,懷特和查菲。
甚至在阿波羅13號登月出現危機的時候,與美國長期敵對的前蘇聯都在宣布:蘇聯政府已經向他的公民和軍隊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幫助美國太空人。
從古至今,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被大眾所記住。雖然大眾沒有記住他們,但是他們對於人類科學做出的貢獻永不磨滅正是這些先驅,推動了科學的不斷發展。
六、對陰謀論的駁斥(摘自知乎答主:一個有溫度的歐巴)
流言: 美國阿波羅登月是偽造的,包括1969-1972年間的六次登月都是假的。人類並沒有到達月球,相關視頻是用電影特技在地球上拍攝的,照片也是假的。
真相: 這個謠言可謂歷史悠久,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這麼多年來,陰謀論者不斷「挖掘」、翻新各種材料,擴充著謠言的內容,把這個問題發展成了曠日持久、牽連廣泛、內涵龐大的大爭論。
登月到底有沒有發生,應該用證據來說話。有的人說「登月騙局」是美國為贏得太空競賽一手策劃的;有人說美國在1969年的科技無法實現登月。類似這樣的言論都是一廂情願地發表某種「觀點」,而不是提出「證據」。
作為證據,是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客觀事實。還別說,陰謀論者也確實提出了很多所謂的「證據」,然而這些「證據」中的每一條都已經被科學家和專業人士所粉碎。
常見的「登月騙局」證據集合和駁斥
在維基百科「登月陰謀論」(Moon l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詞條下,匯總了近40年來的爭論中,陰謀論者們提出的常見「證據」。例如:
1、陰謀論者:飄動的美國國旗說明有微風吹過,但是月球上沒有空氣,不可能有風。
反駁: 首先,這些旗幟採用了「Γ」形的支架,因此總是處於展開狀態。而旗幟表面的起伏並非被風吹動,而是旗幟被移動時的慣性所致。由於月球上缺少空氣阻力,慣性產生的起伏運動會持續很久,產生「風吹飄動」的錯覺。
美國科普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在其「登月疑雲」一集中,將一面旗幟放入真空環境下,發現其也會產生這種類似「風吹」的起伏運動。
此外,當旗幟停止「飄動」時,它們的形狀會定格在「飄動」時的狀態。因此一些照片中看到的「飄動的旗幟」其實是已經靜止的。例如下面動圖中展示的兩張間隔幾秒鐘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在太空人運動時,旗幟是一動不動的。
同一位置相隔數秒拍攝的兩張照片,可看到太空人有動作,但旗幟靜止。
2、陰謀論者:登月照片的背景中看不到星星。
反駁: 登月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都是在月球的「白天」進行的。由於日照和反光強烈,在照清楚相片主題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同時照到星星的,因為星星的光線太弱了。在太空中要拍攝星星,需要避開強光,以及延長曝光時間(如下圖)。
國際空間站上長時間曝光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照亮地球的是月光。在圖中劃出軌跡的是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
中國神舟七號飛船太空人出艙活動
中國的幾次神舟飛船任務也為我們帶回了太空中真實的場景,從這些視頻和照片中可以看出,在正常拍攝被陽光照亮的物體時,不可能拍攝到星星。
3、陰謀論者:登月艙降落時吹走了附近的塵土,因此太空人不可能在登月艙附近踩出腳印。
反駁: 「塵土被吹走」的說法並不正確。登月艙降落時確實會激起大量塵土,但與地球上的情況不同:由於月球上沒有空氣,不會形成氣流,因此只有登月艙正下方的塵土會被激起,登月艙周圍的塵土則不會被擾動,因此踩出腳印毫無壓力。
4、陰謀論者:月球上的塵土中不含水分,無法踩出如此清晰的腳印。
反駁: 我們知道,在乾燥的沙子上踩出的腳印很模糊,只有在海邊潮溼的沙地上才有可能踩出上面那種線條分明的腳印,但這只是地球上的情況。月球上的沙粒不像地球沙粒那樣經過風化磨損,而是保留有稜角分明的形狀。這樣的沙粒很容易踩出清晰的腳印,就像滑石粉或者溼的沙子一樣。
上面提到的那一集《流言終結者》也驗證了這一點。節目找來了與月球表面沙粒相似的模擬材料,在真空環境下用一隻鞋去踩壓,果然踩出了清晰的鞋印。
5、陰謀論者:一些照片裡的影子方向不平行,證明有多個光源。
反駁: 這個觀點甚至不需要放到月球上去駁斥。遠處單一光源的情況下,只有地面足夠平坦時影子才會平行。如果地面具有丘陵和低谷,起伏不定,當然有可能出現影子方向不一樣的情況。此外,如果真有多個光源,為什麼照片中每個物體只有一個影子呢?
在維基百科 「登月計劃陰謀論」詞條 下,列舉了更全面的質疑觀點和相應的反駁。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上也曾發文 ,對登月計劃中著名的8張照片進行了解讀,解釋如何看出它們拍攝自月球。
從以上分析來看,這些所謂「證據」大多來自人們對月球真空、低重力的環境缺少直觀體驗,照搬地球上的情況而產生的誤解。當然,這些反駁並不能說服那些「堅定」的陰謀論者,他們會說,科學家正是研究了真空和低重力下的特徵,才如此這般布置這些場景。
正面證明阿波羅登月的證據
那麼,有沒有獨立的第三方證據,或客觀存在的「物證」,能證實阿波羅登月確實發生過呢?當然是有的。
證據一:蘇聯無人取樣器與阿波羅11號的太空賽跑。
蘇聯對探月的構想始於1951年,後來在無人探月領域接連取得數次「歷史第一」,然而載人登月計劃卻進展緩慢,隨著N1登月火箭接連發射失敗,蘇聯登月之夢化為泡影。儘管如此,在阿波羅11號飛船即將啟程之時,蘇聯依然想做最後一次努力——將一枚無人自動取樣返回探測器「月球15號」送上月球,試圖搶在美國阿波羅飛船之前取回月球土壤樣本。
1969年7月13日,月球15號趕在阿波羅11號三天前發射。16日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而在17日,月球15號已經進入了繞月軌道。但之後,蘇聯探測器就被美國阿波羅11號反超。月球15號在軌道上停留了三天,期間,阿波羅11號於7月20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表面。更為不幸的是,7月21日,月球15號在著陸時墜毀,沒能實現預期目標,此時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再過兩個小時就要從月球起飛,返回地球。
這場角逐被西方航天史學界看作是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競賽」的最高潮。2009年7月3日,英國焦德雷爾班克天文臺首次公開了對月球15號的跟蹤記錄,其中可以分辨出阿波羅11號太空人與地面的通話。此外,為了避免兩個月球飛行器發生相撞,蘇聯應美國的要求透露了月球15號的軌道參數[8]。這些都證明四十多年前那場太空中的賽跑實實在在地發生過。
證據二:來自月球的巖石樣本。
阿波羅計劃帶回了382千克月巖和土壤。其中有少量作為禮物贈送給其它國家,包括中國。這些巖石樣本自然也是分析美國登月真偽的絕好材料。
儘管蘇聯的月球15號取樣器失敗了,但後續的月球16號、20號和24號取得了成功,三臺取樣器共取回了326克月壤和巖芯樣本。1970年,蘇聯用月球16號取回的3克樣品與阿波羅11號、12號帶回的各3克樣品進行了交換。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最古老的月巖形成於45億年以前,比最古老的地球巖石還要早2億年,並且成分與蘇聯探測器帶回的樣品非常接近。 顯然,在冷戰時期,最希望抓到「登月騙局」證據,讓美國人丟臉的正是蘇聯。然而,蘇聯的表現卻是加緊登月步伐、分享軌道參數、交換巖石樣本,並且樣本的分析結果也說明其來自月球,這一切都表明蘇聯並不認為美國登月是一場騙局。
證據三:月球表面放置的反光鏡。
如果以上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還有阿波羅11號、14號和15號在月面上安放的三臺雷射反射鏡。世界各地的天文臺都一直使用這些反射鏡測量地月距離,精確度達到釐米級別。阿帕奇點天文臺雷射測距儀(APOLLO)對月面反射鏡進行了多次實驗,當雷射對準反射鏡所在位置發射時,有相當一部分光子會集中在同一瞬間返回,而對月面其它位置發射雷射則不會有這樣的現象。這表明,在月面上述位置確實存在著人造的反射鏡面。
阿波羅11號在月面安放的反射鏡
阿波羅14號在月面安放的反射鏡
阿波羅15號在月面安放的反射鏡,是前兩塊的三倍大
APOLLO正在對月面反射鏡進行雷射測距實驗
證據四:來自多個國家探測器的照片。
近年來,隨著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月球探測器升空,又有相當多的新證據被發現。最強有力的證據來自於美國「月球偵察軌道器」(LRO)拍下的照片。該探測器由NASA發射升空,但照相機的設計以及照片的拍攝和判讀工作一直是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團隊獨立進行。迄今為止LRO已經數次拍攝了阿波羅各個登月點附近的照片,上面能清晰地看到登月艙下降級,放置在月面的儀器以及太空人和月球車留下的印跡等等。除了阿波羅11號,各個登月艙附近都能看到國旗投下的影子,這也與事實相符,因為阿波羅11號的任務錄像顯示,國旗在登月艙上升級起飛時被吹倒了。作為對照,LRO也拍下了蘇聯多個取樣器的下降級,並找到了失蹤已久的蘇聯自動月球車「月行者1號」和傾倒在月面上的「月球23號」取樣器,解開了塵封多年的歷史謎團。
阿波羅11號著陸點近照
阿波羅12號著陸點近照,可見國旗陰影。右下角是無人探測器「勘測者3號」
阿波羅14號著陸點近照
阿波羅15號著陸點近照。右側可見月球車
阿波羅16號著陸點近照,可見國旗陰影。右側可見月球車
阿波羅17號著陸點近照,可見國旗陰影。右側可見月球車
月行者1號的最後位置。月行者1號同樣攜帶有雷射反射鏡,科學家通過向照片所示地點發射雷射束證實了這個發現
傾倒在月面的月球23號取樣器,能清晰區分下降級和上升級
除此之外,中國的「嫦娥二號」也拍攝到了阿波羅17號著陸點的痕跡。儘管照片解析度不及LRO,但依然可以分辨出3個像素大小的登月艙下降級,以及著陸點附近的眾多地貌特徵。日本通過處理「輝夜姬」探測器的照片得到了阿波羅15號著陸點附近的地形分布,這與阿波羅15號實拍照片基本一致。另外,印度的「月船1號」 也拍下了阿波羅15號著陸點附近被月球車攪動過的土壤印跡。
「嫦娥二號」拍攝的阿波羅17號著陸區
「輝夜姬」合成地形與阿波羅15號地面實拍照片對比
雖然我們羅列了這麼多事實、證據,但我們並不認為,阿波羅登月這一事實需要像考古學一樣用證據才能證明其存在。這一事實就發生在40多年前,世界各個國家、無數人員參與到相關項目中來,見證了人類這一偉大成就。全盤否定這一事實的存在才是荒謬的。但是,針對一些包含科學上的誤解和錯誤的觀點,還是值得解釋和糾正一下,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登月和宇航方面的知識與細節。
結論: 「阿波羅登月從未發生過」是一個流傳已久的陰謀論。它所提出的證據並不能經過科學檢驗;相反,大量事實都與阿波羅登月時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懷疑登月的真實性既沒有理由,也沒有依據。
往期回顧
登月50年 | 人類40多年不再登陸月球,背後是什麼陰謀?
登月50年 | 「阿波羅登月」真的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登月50年 | 阿波羅11號險墜毀!是她的代碼讓人類成功登月
登月50年 | 為何前蘇聯沒有能力將人類送往月球?
登月50年 | 在第一次登月前,這三位太空人被活活燒死
登月50年|人類用史上最大火箭登月 50年後它仍是史上最大
登月50年 | 別誤會,那個經典的月球腳印不是阿姆斯特朗的
登月50年 | 爆炸!阿波羅13號差點把太空人永遠留在月球
登月50年 | 讓人類登月的程序,真的是紡織工「編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