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晟宇
國慶長假的第一天,本來想休息休息什麼都不幹,打開知乎一刷,這個有趣的問題突然出現在我的時間線裡:在2019年人類登月50周年來臨之際,應如何評價登月這一歷史事件?
太空人奧爾德林在月面行走。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lunar module pilot, walks near the module during Apollo 11'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Credit NASA)
原問題的描述是:
1969年7月20日,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發射的阿波羅11號任務第一次讓人類踏足另一個星球。
50年來,針對登月真實性的陰謀論流毒甚廣;
50年來,對於登月與冷戰關係的研究隨著資料解密更加深入;
50年來,登月乃至航天事業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的討論,不斷推陳出新;
50年來,人類通過各類無人探測任務,對月球的認識進一步提升;
最近,以 NASA 和 SpaceX 為代表的公私航天機構還提出了新的載人探月計劃……
登月是一個人的一小步,更是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裡程碑事件。在登月50周年來臨之際,你對登月有哪些獨到的觀察與評價?
這麼有意思的問題,當然不能錯過了。這麼大的一個事件,其實內心當然是有非常多看法的,想著以後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還要再寫的,就凝練凝練只講三個方面了吧。
-1-
不逼一下自己
都不知道自己多NB
登月如此複雜,如此巨大的工程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說到底是甘迺迪總統帶著全美賭的一口氣,是個典型的逼出來的結果。
登月任務刨面
第一顆衛星晚了一點,第一次載人晚了一點,所以想要一次性碾壓對手就要挑選出一個具有巨大展示度,對手又幾乎沒有能力可以完成的任務。Vola!登月,顯然就是放在甘迺迪總統面前最為理想的選擇了。
有夢的男人們(大神馮布勞恩和帥哥總統甘迺迪)
於是總統大人開了幾次會,見了幾個人,拿出了他的拿手戲,就是電視演說,不要小看電視演說啊,那是60年代的新媒體啊,威力巨大。總統抓住了這個機會對他的人民和全人類說出了那兩個字:登月,如果非要在這兩個字上加一個期限的話,他希望是十年。
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十年內完成登月,把一個太空人送到月球上並活著把他帶回來。
十年可能可以磨出一把劍來,但是看看如今技術如此發達的美國一個空間望遠鏡造2,30年,要把人送到月球,還要活著弄回來,我覺得這個活你給任何人,任何機構都沒人敢接的,典型的是要砸手裡,吃不了兜著走的活。可是不但有人敢接,還真把這活給幹成了。在偉大的探索麵前,理智可能就是絆腳石,偉大的機遇是留給偉大人物的。
登月艙返回(CreditNASA)
甘迺迪總統雖然自己沒能親眼看到登月的偉大時刻,但是最終的實現就在他告訴全世界的時間限期內,真的是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NB,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的付出,但是實現的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大概也是一直有人持造假陰謀論調的原因吧,不過陰謀論實在太站不住腳了。
這一節的最後再稍微說兩句關於登月的陰謀論,都懶得去反駁了,一方面是整個過程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特別是如今公開的資料越來越豐富,這不是造假能夠實現的,這種宇宙與地月本身的造物之美,也不是靠想像可以造出來的,真的應該收藏幾套登月的圖集。
阿波羅的主控制面板(CreditNASA)
阿波羅11號飛行手冊截圖:月面典型地標的追蹤(CreditNASA)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就是非常多技術文件的解密和公開,更是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去了解登月過程中的細節。
-2-
點燃全人類
點燃幾代人的巨大自信心
哇,人類一下發現原來自己這麼NB啊,雖然這個事情是美國人完成的,但是帶來的是全人類的自信心爆棚。我覺得那個時刻,全世界大概都有一種羽化登仙的感覺吧,天都不是限制了,可能那幾個瞬間已然封神。
「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聽太多遍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名句,再來聽聽他口中登月的意義。
「阿波羅的意義之重大在於證明了人類不再被地球所束縛,我們看得更遠,我們的機會無限」是不是超燃的!
阿波羅11號發射(CreditNASA)
這種影響燃燒出來的是好幾代特別敢做、特別敢探索、特別不受現實束縛的年輕人,雖然這些人並沒有都去搞航天,但是在不同的行業裡也是遍地開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喬幫主啊,以及更年輕的馬斯克等等。
邁出這一步真的很重要(CreditNASA)
一個錨,定到了人類的心中,就是未來的探索只存在個快慢的問題,就是受點錢啊,人啊的影響,但是人類只要存心想做,沒有去不到的遠方。
全新的認知與視角
這個認知與心態的變化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學會了走路的嬰兒,再蹣跚也不用在爬了,而是可以邁步向前了。
-3-
不斷探索
需要找個可持續的路子
至於有人覺得登月之後有人認為航天技術不進反退,其實就是步子大了容易扯到d。其他答著優秀的回答裡面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為了這一壯舉的實現實際上是從人力和財力上進行了巨大透支才得以完成的,所以必然不是一個常態的過程,於是阿波羅的停止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塔架上的土星五號(CreditNASA)
沒有這個空前的神器土星5號,就不會有登月的成功。但是製造與使用它的成本是驚人的。一次發射的成本超過了5億美金,那可是60年代,5億美金相當於今天40到50億美金,發射一次一艘核動力航母啊~(沒具體算過,大概吧)
空間競賽全面獲勝,面子夠了,動力也就沒有了。雖然很多技術惠及後代帶出了很多領域的重要發展,但是很多技術本身喪失了繼續吸引投入和發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對於登月來說劃上句號是個必然。
馬一龍和他的顧客(Credit SpaceX)
所以現在看SpaceX的宣傳片,不管它多超前,看起來多麼不著調,但是還是能激發出內心的認可,因為馬一龍是要把這個事情當做生意來做的,而做生意就是要長久的,這是能讓技術不斷聚集、打磨向前迭代的環境。
SpaceX的繞月飛船(Credit SpaceX)
登月對於人類的意義是空前的,是震撼性的,也是極具啟發性的,大膽的夢想,大膽的前進,希望我們能走得更遠,想得更深,人類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