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登月 50 年,我在 iPhone 上發射火箭

2020-11-24 愛範兒

阿波羅登月 50 年,我在 iPhone 上發射火箭

在 50 年前,也就是 1969 年 7 月 16 日,巴茲·奧爾德林、尼爾·阿姆斯特朗和麥可·柯林斯三個人,正乘坐阿波羅 11 號宇宙飛船,朝著月球方向飛行。

110 個小時後,他們的登月艙將會降落在距離地球 32 萬公裡的月球表面,邁出人類探索外太空行星的第一步。

雖然某種程度上說,阿波羅計劃和很多早期的太空項目一樣,初衷並非是科學探索,而是地緣政治驅使下的產物;但作為人類第一次踏足外太空行星的事件,阿波羅登月仍有它標誌性的意義。

這不僅顯著改變了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並充實了我們對於月球的認知。

而在阿波羅登月 50 周年之際,數字營銷公司 Digitas 開發的一款 AR 應用 《JFK Moonshot》也正式上架了 iOS 和 Android 平臺。

這款應用可以視為是一次對阿波羅登月事件的全面回顧,但它不僅有視頻、圖片和音源資料,還嘗試用 AR 增強現實技術來還原各種經典景象,展示上無疑會更為直觀、有趣。

比如在最開始發射火箭的演示中,你就能透過屏幕看到巨大的土星 5 號火箭。這枚重達 2800 噸的傢伙,現實高度超過 100 米,是世界上最高、最重、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之一,當年正是它裝載著阿波羅指揮艙和登月艙發射升空。

而實際體驗時,應用識別平面的速度也很快,而且支持調整大小,這樣就能根據室內室外的情況變更尺寸。

在這個場景下,你不僅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土星 5 號和發射平臺的結構,點擊火箭上的圓點還能看到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發表的有關「阿波羅」計劃的演講。

讓我意外的是,當按下火箭發射按鈕時,我手上 iPhone 的線性馬達也會跟著模擬出火箭底部所受到的震動,這種細膩的感覺十分奇妙。

待火箭完全升空後,阿波羅 11 號就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據悉,當時它並不是直接飛向月球,而且經歷了幾次軌道變換,包括最初在近地軌道繞了一圈半,然後再進入到呈橢圓形的登月軌道,最後才切換至月球軌道。

而這款應用的特色就在於,它對阿波羅登月事件的回顧,是完全按照現實時間來進行展示的,在屏幕右側你還能看到阿波羅飛船還要多久才能到達月球。

也就是說,現在你打開應用,只能看到 7 月 17 日當天發生的事情,比如多級火箭脫落的影像,或是三位太空人在艙內拍攝的地球照片等。

直到 7 月 20 日,你才能查閱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相關資料,現在它們全都處於「鎖定」狀態。

或許是為了讓用戶能夠在應用裡多停留一會兒,《JFK Moonshot》還提供了一些額外內容,比如它內置了很多甘迺迪對於阿波羅登月任務的貢獻,相關圖片、文字和視頻都是開發商和美國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合作整理的,可讀性非常高。

你也可以直接體驗 AR 遊戲的部分,應用內提供了拼接火箭、登月艙著陸、月球漫步等數個內容,每個場景內還包含了一些遊戲目標。

有趣的是,在玩遊戲前,應用還會讓你先做一道選擇題,題目基本都和阿波羅登月有關,比如甘迺迪開始制定阿波羅登月項目的年份,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又是誰等等。

我試玩了其中「對接母船」的環節,最開始的攝像頭掃描、確定平面步驟都和其它 AR 遊戲類似,之後遊戲要求將登月艙和軌道上的母船進行對接,考驗的就是你對飛船噴射速度、方向的預判了,我自己嘗試了兩三次才成功。

雖然遊戲的玩法看似比較簡單,但由於應用內的模型質量較高,AR 場景展示也是實時動態的,反而能帶來一種別樣的新鮮感。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手機在持續運行 AR 應用時會導致攝像頭髮熱,我還遇到過一次應用閃退的情況,不過整體玩下來還是比較穩定的。

總的來說,《JFK Moonshot》算是對阿波羅登月事件做了全面細緻的整理,但它的獨特之初在於用 AR 技術進行了還原,立體感更強,這完全可以當作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作品。

按照開發商 Digitas 的說法,它們希望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一比一地呈現出當時阿波羅登月的樣貌,並藉此改變人們對紀錄歷史的傳統認知。

「AR 應用也可以成為紀錄片的一種呈現形式,誰說遊戲就不能紀錄歷史了?」Digitas 的副總裁 Mark Philip 說道。

如果你對這款應用感興趣,現在可以前往蘋果 App Store 或是 Google Play 商店免費下載了。

題圖自:sevendaysvt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可是,50年前正逢美國和蘇聯將太空競賽視為「國家威望」的冷戰時代,當時只有一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能給美國人一些遐想般的安慰,而登月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科幻」之旅。「阿波羅11號」的裝配工作,在佛羅裡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這裡是美國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基地——甘迺迪航天中心所在地,本來是一個自然保護區,種有幾萬畝橘樹,風景如畫。
  • 阿波羅登月50年,美國還能在月球上再次偉大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人類為什麼自此不再登月了?
    2019年7月20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的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從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的登月徵程。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宇宙飛船飛越了38萬公裡徵程。最終於7月20日踏上了月球表面。
  • 阿波羅登月是偽造的
    自1969年11月美國宣布,美國的阿波羅成功登月後,世界各地的人們就存在許多質疑,其中也肯定包括中國人的質疑!可是前幾年中國科學院有那麼幾個人還在電視上信勢旦旦的說,美國的阿波羅登月是真的。暫且先不管外國人是怎麼質疑的,外國人質疑的問題許多都是天文問題,太過高深,我也弄不明白,但我這些年來始終有一個問題未解開,那就是阿波羅登月後他是怎麼回到地球的?
  • 李會超:阿波羅登月50年,美國還能在月球上再次偉大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
  • 美國登月,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基地,人是怎麼回來的?
    發射火箭用特別簡單的裝備平地而起,或者採用便捷的可移動發射平臺,這些都是人類航天探測之夢。如果可以實現簡單的發射,那麼將節約大量的經費。大約兩個星期前9月15日,我國就在黃海海域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性將9顆衛星送上了預定軌道。
  • 美國登月,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基地,人是怎麼回來的?
    發射火箭用特別簡單的裝備平地而起,或者採用便捷的可移動發射平臺,這些都是人類航天探測之夢。如果可以實現簡單的發射,那麼將節約大量的經費。大約兩個星期前9月15日,我國就在黃海海域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性將9顆衛星送上了預定軌道。此次火箭成功發射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海上移動平臺的發射。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弗蘭克·博爾曼、吉姆·洛弗爾和比爾·安德斯是第一批登上強大土星5號火箭的太空人,他們用了20個小時繞月飛行。1968年聖誕節前夜,太空人朗讀了令人難忘的《創世紀》,安德斯在地球軌道上拍攝到標誌性圖像「地出」。機組人員:指揮官弗蘭克·博爾曼、月球艙駕駛員比爾·安德斯、飛行艙指揮員吉姆·洛弗爾。發射時間:1968年12月21日。
  • 美國阿波羅登月,月球上又沒有發射平臺,航天員怎麼返回地球的?
    這個問題乍一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畢竟火箭發射我們都看過,都必須有一個龐大的發射平臺去支撐火箭,在平臺上還有很多輔助裝置,然而當年阿波羅登月,航天員在月球完成任務後,又是如何從月球逃離的呢?畢竟不可能在月球表面上建造一個發射平臺啊!
  • 載人登月為什麼不能發射多艘飛船在軌道上對接再去登月?
    一提起載人登月,人們一定會想到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儘管該計劃已經過去了50年,但其真實性仍然備受爭議,作為一名航天愛好者,我是相信的。而一提到「阿波羅」登月計劃,就一定會想到「土星5號」。這是一款超重型的運載火箭,其體積和地位,已經過去了50年但依舊沒有對手。「土星5號」是一個傳奇,13次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作為一款上世紀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這是相當好的成績了。
  • 人類登月50年|阿波羅11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編者按:今年是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日。值此之際,詳細記述人類登月全過程的新書《登月使命》出版。所有的飛行組件已經裝備到土星5號頂端,指令艙呼號「哥倫比亞」,登月艙呼號「鷹」。就在不久前,格魯曼的工程師終於成功地為登月艙上削減了足夠的重量,保證它可以安全著陸和返航,就像保證其他太空行動基本上能成功一樣。鷹號和火箭的其他部分一起接受重重檢查。不能為錯誤留下一點餘地。倒計時在所有人的惴惴不安中繼續著。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自己真正做好了準備,但每個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發射。
  • 登月50年:4個「後人都不知道的」阿波羅秘密,待乘員艙最令人恐慌
    人類文明時代的一大創舉,其中包括1969年7月20日,美國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當時震驚全世界的除了科技的一大躍進之外,更讓世人一窺地球以外的世界。
  • 美國自阿波羅後再無登月,他們是否失去了再次登月的技術?
    阿波羅7號的任務是,測試指令艙上的對接系統。而到了阿波羅10號,甚至可以飛繞月球軌道,並使登月艙下降到離月球表面15公裡以內。可見,美國從測試到探測檢測登月設備性能這方面,時間也大約用了7年。阿波羅11號登月流程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由「土星」5號火箭運載,成功在月球著陸。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重約6噸)、服務艙(重約25噸)和登月艙(14.7噸)3個部分組成,當第三級火箭發射時,它把飛船送入環繞地球的低空系泊軌道。
  • 人類登月五十年,憶阿波羅11號的奇妙冒險。
    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後,阿波羅11號飛船準備開始進行空中組裝,即由指令服務艙和登月艙兩大模塊組成的阿波羅系列飛船,裝在火箭上時不是最終形態,需要在太空中重新組裝。空中組裝在航天任務中是比較少見的,通常入軌後,太空飛行器只進行類似太陽翼展開這樣的動作。那麼,為什麼阿波羅飛船要在太空中進行組裝呢?在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上有一個尖尖的逃逸塔,這是為航天員準備的。
  • 阿波羅登月計劃
    當時土星IB火箭並沒有注入推進劑,所以火箭本身並不會著火,阿波羅指令艙也不會從外部著火,也沒有人想到太空飛行器會在地面著火;所有的滅火裝置或者被拆除或者被移走,而大火卻突然發生了。阿波羅1號殘骸阿波羅7號阿波羅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首次發射的載人任務,發射於1968年10月11日。
  • 登月50年|氧氣罐爆炸!阿波羅13號:一次真實的太空營救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阿姆斯特朗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獨白,仍然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 第一次重大登月競賽已過去了近50年
    1969年7月16日上午9點30分,土星5號火箭離開美國宇航局甘迺迪航天中心A座39號發射臺,與阿波羅11號機組人員一起向月球表面進發。攝影:NASA1969年7月16日,觀看阿波羅11號發射任務的觀眾們抬手擋住眼睛,抵擋佛羅裡達的陽光。當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上空轟鳴時,前總統林登·詹森和夫人伯德·詹森並肩站在人群中。
  • 美國登月成功6次,月球上沒有建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而到現在為止,美國依然是唯一有太空人登上月球的國家,並且是在遙遠的50多年前就連續6次登上月球,即便是當時這個領域技術同樣優秀的前蘇聯,也一次也沒有成功實現載人登月任務。不管是否認同,很多人都知道阿波羅11號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但鮮有人知第一個實現在月球附近環繞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卻是前蘇聯在1959年發射的月球一號無人探測器,而美國提出阿波羅系列月球探測計劃都已經是幾年後了。
  • 阿波羅登月七次 中國人衛星升空
    1969年7月16日,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了。美國甘迺迪發射中心,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向太空。飛船上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經過75小時50分的飛行,進入環月軌道。兩人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安置儀器,搜集了22公斤月巖和土壤,拍照後將哈蘇相機留在了月球上。滯留2小時36分後返回登月艙,繼而升空與月軌指令艙對接會合,指令艙拋掉登月艙後直返地球。7月24日進入地球軌道,阿波羅11號勝利歸來,張開的三張降落傘如同盛開的巨大白菊花,濺落在蔚藍色的太平洋上。尼克森親領7000人的海軍,登臨大黃蜂航母迎接。 美國人率先登上月球,然而登月之路充滿坎坷。
  • 為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土星5號火箭被投影到華盛頓紀念碑
    【視頻/觀察者網 周千千】連續3天晚上,50年前搭載「阿波羅11號」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將被全尺寸投影在華盛頓紀念碑上!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7月16日-18日晚上9:30至11:30,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影像將被投影到華盛頓紀念碑的東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