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0 年前,也就是 1969 年 7 月 16 日,巴茲·奧爾德林、尼爾·阿姆斯特朗和麥可·柯林斯三個人,正乘坐阿波羅 11 號宇宙飛船,朝著月球方向飛行。
110 個小時後,他們的登月艙將會降落在距離地球 32 萬公裡的月球表面,邁出人類探索外太空行星的第一步。
雖然某種程度上說,阿波羅計劃和很多早期的太空項目一樣,初衷並非是科學探索,而是地緣政治驅使下的產物;但作為人類第一次踏足外太空行星的事件,阿波羅登月仍有它標誌性的意義。
這不僅顯著改變了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並充實了我們對於月球的認知。
而在阿波羅登月 50 周年之際,數字營銷公司 Digitas 開發的一款 AR 應用 《JFK Moonshot》也正式上架了 iOS 和 Android 平臺。
這款應用可以視為是一次對阿波羅登月事件的全面回顧,但它不僅有視頻、圖片和音源資料,還嘗試用 AR 增強現實技術來還原各種經典景象,展示上無疑會更為直觀、有趣。
比如在最開始發射火箭的演示中,你就能透過屏幕看到巨大的土星 5 號火箭。這枚重達 2800 噸的傢伙,現實高度超過 100 米,是世界上最高、最重、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之一,當年正是它裝載著阿波羅指揮艙和登月艙發射升空。
而實際體驗時,應用識別平面的速度也很快,而且支持調整大小,這樣就能根據室內室外的情況變更尺寸。
在這個場景下,你不僅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土星 5 號和發射平臺的結構,點擊火箭上的圓點還能看到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發表的有關「阿波羅」計劃的演講。
讓我意外的是,當按下火箭發射按鈕時,我手上 iPhone 的線性馬達也會跟著模擬出火箭底部所受到的震動,這種細膩的感覺十分奇妙。
待火箭完全升空後,阿波羅 11 號就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據悉,當時它並不是直接飛向月球,而且經歷了幾次軌道變換,包括最初在近地軌道繞了一圈半,然後再進入到呈橢圓形的登月軌道,最後才切換至月球軌道。
而這款應用的特色就在於,它對阿波羅登月事件的回顧,是完全按照現實時間來進行展示的,在屏幕右側你還能看到阿波羅飛船還要多久才能到達月球。
也就是說,現在你打開應用,只能看到 7 月 17 日當天發生的事情,比如多級火箭脫落的影像,或是三位太空人在艙內拍攝的地球照片等。
直到 7 月 20 日,你才能查閱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相關資料,現在它們全都處於「鎖定」狀態。
或許是為了讓用戶能夠在應用裡多停留一會兒,《JFK Moonshot》還提供了一些額外內容,比如它內置了很多甘迺迪對於阿波羅登月任務的貢獻,相關圖片、文字和視頻都是開發商和美國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合作整理的,可讀性非常高。
你也可以直接體驗 AR 遊戲的部分,應用內提供了拼接火箭、登月艙著陸、月球漫步等數個內容,每個場景內還包含了一些遊戲目標。
有趣的是,在玩遊戲前,應用還會讓你先做一道選擇題,題目基本都和阿波羅登月有關,比如甘迺迪開始制定阿波羅登月項目的年份,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又是誰等等。
我試玩了其中「對接母船」的環節,最開始的攝像頭掃描、確定平面步驟都和其它 AR 遊戲類似,之後遊戲要求將登月艙和軌道上的母船進行對接,考驗的就是你對飛船噴射速度、方向的預判了,我自己嘗試了兩三次才成功。
雖然遊戲的玩法看似比較簡單,但由於應用內的模型質量較高,AR 場景展示也是實時動態的,反而能帶來一種別樣的新鮮感。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手機在持續運行 AR 應用時會導致攝像頭髮熱,我還遇到過一次應用閃退的情況,不過整體玩下來還是比較穩定的。
總的來說,《JFK Moonshot》算是對阿波羅登月事件做了全面細緻的整理,但它的獨特之初在於用 AR 技術進行了還原,立體感更強,這完全可以當作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作品。
按照開發商 Digitas 的說法,它們希望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一比一地呈現出當時阿波羅登月的樣貌,並藉此改變人們對紀錄歷史的傳統認知。
「AR 應用也可以成為紀錄片的一種呈現形式,誰說遊戲就不能紀錄歷史了?」Digitas 的副總裁 Mark Philip 說道。
如果你對這款應用感興趣,現在可以前往蘋果 App Store 或是 Google Play 商店免費下載了。
題圖自:sevendays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