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火箭用特別簡單的裝備平地而起,或者採用便捷的可移動發射平臺,這些都是人類航天探測之夢。如果可以實現簡單的發射,那麼將節約大量的經費。
大約兩個星期前9月15日,我國就在黃海海域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性將9顆衛星送上了預定軌道。此次火箭成功發射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海上移動平臺的發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國執行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從阿波羅11號-阿波羅17號共成功了6次把12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其中阿波羅13號發射失敗,未能完成載人登月任務,索性太空人沒有生命危險。
阿波羅11號是1969年成功發射並且登月,那是在51年前的事情了,直到今天為止載人登月任務沒有國家進行過,因此有些網友對於載人登月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為什么半個多世紀前人類登月之後現在不再繼續載人登月?其次太空人是如何從月球上乘坐「火箭」起飛,並且最終返回地球的。
尤其是第二個問題,一些不太理解阿波羅系列探測器結構的人可能就懷有疑問。
以上三位是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從左至右分別是阿姆斯特朗、麥可·科林斯、巴茲·奧爾德林,其中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是執行登月任務,而麥可·柯林斯只會守在指令艙內,等待著兩位登月太空人的回歸,如果任務出現意外,最後只有麥可·柯林斯能返回地球。圖片中是麥可·柯林斯目視著登月艙分離,準備奔向月球表面。
為了分析載人登月太空人是如何從月球上返回的,我們就先了解一下阿波羅系列探測器的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登月艙、指令艙、服務艙。其中登月艙包括兩段分別是下降級和上升級,太空人著陸的時候下降級動力起作用,幫助減速懸停和軟著陸。
可以看下邊的登月艙,當太空人圓滿完成探月任務,他們會進入登月艙的上升級,同時讓其和下降級分離,這個時候下降級完全就充當了國家發射基地或者發射架的作用。上升級的火箭點火升空,去和到月球運行的指令艙對接。
當太空人乘坐上升級成功和指令艙對接完畢,他們會帶著採集的月球樣本以及關鍵物品進入指令艙。最後上升級會被拋棄在月球軌道上,它們最後的命運就是一頭撞入月球的懷抱,因此說月球上也的確留下了很多人造物體,之前有網站統計接近200噸。
最後指令艙服務艙帶著三位太空人進入月地轉移軌道飛回地球,最後拋棄掉一切,乘坐返回艙著陸地球表面。下圖是阿波羅11號的三位太空人乘坐返回艙著陸到夏威夷東南的太平洋海域,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還親在打撈船上迎接三位太空人的回歸。
之所以在月球上起飛這麼簡單,主要還是因為月球質量小,僅為地球的六分之一左右,這也導致它的逃逸速度小,因此阿波羅系列飛船上升級飛離月球就更輕鬆一些,同時月球上沒有大氣層也減少了發射時候的阻力,這又是一個原因。因此給很多人一種錯覺,阿波羅載人計劃的太空人很輕鬆的從月球上起飛返回地球了。
目前NASA正在進行「重返月球載人登陸火星的項目」,計劃在2024年前把一名女性太空人和男性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同時驗證登陸火星時的關鍵性技術,最重的目標是想要載人登陸火星。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