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科學家:搭順風車

2020-08-28 趣談科學

飛出地球,登上其他星球不算厲害,還能回來才是「高手」!美國登月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學認知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質疑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多。其中飛船登陸之後,如何返航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特別還是在上個世紀。

要知道阿波羅號是土衛五號運載火箭給帶上天的,該火箭的推力至今都穩坐世界第二,而月球上並沒有如此強大的火箭與發射塔。

返航的問題關鍵在與引力,因為事件的背景是地月系統,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地球到月球像是在爬坡,而從月球返回地球則是下坡的順風路。返航方案只限於月球,火星、金星都不適用。下面我們就來破除一下外界對人類第一次登月的質疑。

登月

從地球到月球分為:

  • 火箭加速,克服地球引力升空進入環地球軌道
  • 火箭再次加速脫離地球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飛向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
  • 切入環月球軌道,具備一定速度,克服月球引力,繞月球運行,
  • 緩慢減速,讓月球引力稍佔上風,利用引力繞月緩緩降落。

登陸過程沒有什麼瑕疵可挑,一切順理成章,但是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細節,這些細節為阿波羅號返航埋下了伏筆。

返回的準備

在飛出地球的過程中,隨著燃料耗盡,土衛五一節節脫離,當它們進入地月軌道時,火箭最前端的部分,也就是那個尖尖的部分為指令艙和中間的服務艙,脫離了火箭,來了一個180度大旋轉。

圖:調過頭來的指令艙,準備與登月艙「接吻」

「頭」和「腳」調了個個之後,又回來了與處於中間的登月艙進行對接,看看服務艙「腳」上那個大噴氣孔,用腳想也知道服務艙攜帶著燃料。緊接著指令艙與服務艙帶著登月艙與土衛五最後一節推進器分離進入地月軌道。

當阿波羅號登入月球後,人類下來溜達了「一大步」,插上了小旗,撿了石頭,就準備往回走了。眼尖的小朋友,可能發現了,剛才那個調了個的「尖尖」指令艙和服務艙哪去了?還有登月計劃一共派出去3個太空人,為什麼下船的只有兩人?

其實船上沒人了,因為另一個太空人壓根就沒在月球上,在組合狀態下環月軌道運行時,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躲進了登月艙,然後與指令艙脫離,減速降落月球。而麥可·柯林斯繼續留在了指令艙中,圍著月球轉圈圈,指令艙才是返程車,他在等待下一個任務——帶大家回家。

火箭的逃逸速度

阿波羅號起飛的關鍵因素在於月球的引力。在操場上,扔個球,能扔出30米開外,如果在珠穆朗瑪峰上,你能扔更遠,因為山與地面有一個坡度。地球並不是平的,而是圓的,如果球離手時擁有足夠的初速度,使得球都已經離開地球了還沒有落地,那麼會發生下面的情況:

球環地球運行,要達到環地球運行的初始速度,稱之為第一宇宙速度,7.9 km/s。如果勁再大點,地球的引力也無法讓它回心轉意,它就會發生下面的情況:

這種情況叫逃逸,地球的逃逸速度也叫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逃逸速度只有天體的質量與半徑有關,而質量與半徑又決定了天體的引力,因此科學家也經常用逃逸速度來描繪天體的引力強弱,例如黑洞,宇宙至高速度的光都無法逃逸,所以黑洞引力極強。

從月球返航

月球引力很小,它的逃逸速度為2.4km/s,阿姆斯特朗穿著厚重的太空衣,小心翼翼的走起來都一蹦一跳的,如果它使勁一跳,估計能秒了地球上的撐杆跳記錄。這意味著月球上根本不需要土衛五這麼強勁的推進器,只需要配備一個「迷你火箭」和「迷你發射臺」。

阿波羅號登月艙分為兩部分,下部分為下降級,攜帶少量的燃料可以穩穩的把飛船降落在月球表面。當飛船要離開時則與上半部分解鎖,變身成發射臺。而上半部分為上升級,也攜帶了少量燃料和發動機,這個迷你構造足以支撐它克服引力飛離月球表面。當登月艙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和指令艙對接,回家的事就傳遞給「大容量噴氣口」(服務艙)了。

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除了人和石頭,整個登入月球的部分都被拋棄在了月球上。下降級作為發射架永遠停留在月球表面。而上級部分在於指令艙對接之後,登月艙的兩位太空人帶著「石頭」進入指令艙,隨後上升段的登月艙就與指令艙分離,被拋棄在月球的軌道上,隨著它慢慢減速最終也會墜入月球表面。那麼好好一個登月為什麼要分分合合的?

多種方案的選擇

登月的方案當時設想了幾種:

  • 直接起飛

由火箭帶著飛船起飛到達月球登入,拿完石頭,火箭再次起飛,回到地球。

  • 在地球軌道會合

火箭可以小一點,但用兩艘,分別把登月艙和指令艙送到地球軌道進行對接,再飛往月球,再整體返回。

圖:直接起飛或者地球軌道集合的設想圖

  • 月球表面會合

也是用兩艘,一艘無人駕駛,帶著推進器登入月球,然後載人的登月艙到達月球,太空人拿完石頭進入到之前先到的太空飛行器中,然後推進上升返回地球。

圖: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全過程

  • 月球軌道會合

這個方案就是阿波羅號登月所用的方案,一個大型火箭帶著兩個太空飛行器,較大的裝載著返回地球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裝配進入地球大氣所需的隔熱板,這部分不登月,只環月。另外一個,輕裝上陣,質量較小的只載人,還有少量登入月球以及從月球表面返回月球軌道所需的燃料。耗盡了服務艙所有燃料,最終只剩下個小圓錐的指令艙進入大氣層掉入海中。

能量

選擇最後一種方案是出於對能量的考慮。太空飛行器所需能量的地方主要在克服引力起飛與變軌。飛向月球時並不需要考慮能量問題,因為我們有完善的發射臺與強大的火箭。

而在月球上升空就捉襟見肘了。雖然月球引力較小,但也需要達到一定初速度才能起飛上升到月球軌道,質量越大,起飛加速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所以登月部分的質量需要儘可能壓縮到最小。

阿波羅11號的徽章為一隻老鷹降落在月球上,從側面看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登月艙就像一隻老鷹,它看似體型很大,實際上並不重,主要的質量都濃縮在羽毛之下。鷹爪代表著登月艙的下降段,著陸時兩爪可以分開,穩穩的鎖住地面。

翅膀代表著起飛,完成任務之後,鷹爪變為固定在地面的發射架,留在月球,上升段攜帶的燃料與推進器就像老鷹的扇起翅膀帶著它們起飛。最後老鷹完成了任務,留在了月球上。較大的太空飛行器(服務號)擁有充足的燃料,可以進行幾次變軌,加上地月系統中作為主導的地球引力牽引,最終石頭與太空人回家。

火星回不來

登月整個過程非常流暢,完美,並沒有什麼好質疑的。現在的他們已經瞄了火星好久,火星的單程路程需要至少39天,而月球來回只用8天,距離預示著燃料。而火星比月球大得多得多,逃逸速度約為5km/s。往火星送個探測器,登陸車對於人類來說問題不大。

如果想要從火星起飛,並且攜帶大量燃料以及生活物資返回地球就是難事了,迷你發射架與發動機無法使龐然大物達到逃逸的速度。我們需要在火星有發射基地,並且能利用並開採火星上的燃料才能返航,因此至今為止美國人都還沒有把人送到火星上。

阿波羅計劃結束

從阿波羅11號,阿姆斯特朗打了個頭後,阿波羅計劃多次成功登月,在月球各處插了不少旗子,最後也插累了,石頭該撿的也撿了,沒有什麼新鮮感了,關鍵超級費錢。於是在阿波羅17號之後,美國人終止了阿波羅計劃。能邁出一大步,再邁回來,這是高手的操作!

相關焦點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難道有貓膩?
    月亮是中國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很多詩人都曾經寫過關於月亮的詩歌,而美國人更是將登上月球視作一項重大的航天成就,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地球上發射飛船要用到非常巨大的火箭,但是這些東西在月球上可沒有。那麼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後又是如何返航的呢?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
    一直以來,網絡上有很多人都認為美國上個世紀的成功登月是一個假新聞,原因是因為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然而再也沒有任何太空人登上月球。更重要的是,人類從地球上發射到月球上時,需要用到火箭助推,而月球表面沒有任何火箭發射器,那麼到達月球表面的太空人究竟是怎麼返航的呢?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是如何返航?
    一直以來,網絡上有很多人都認為美國上個世紀的成功登月是一個假新聞,原因是因為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然而再也沒有任何太空人登上月球。更重要的是,人類從地球上發射到月球上時,需要用到火箭助推,而月球表面沒有任何火箭發射器,那麼到達月球表面的太空人究竟是怎麼返航的呢?
  • 月球沒有發射塔與火箭,阿波羅號與嫦娥五號如何返航?數據說話
    登月艙在月球上起飛的重量僅相當於「兩頭豬」,而燃料有2.4噸,因此很容易返航!嫦娥五號和阿波羅11號,登陸與返航的原理基本上一樣。不過,嫦娥五號難度係數更高,但我們不能否認,美國50年前就已經載人登陸了。
  • 登月是騙局: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阿波羅登月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進步,但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登月騙局的說法,除了當時計算機技術太差,遠程控制技術不足,近年來還冒出一個說法,土星五號從地球上出發時巨大的火箭和發射場讓大家記憶猶新!那麼飛船要在月球上起飛,必定需要一個巨大的發射場地,阿波羅登月前又沒有人建造這個發射場,那麼飛船是怎麼返回的呢?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嫦娥五號取完月壤後,是如何成功返航的?
    這也是我們中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很多朋友很好奇,在月球上,又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嫦娥五號是如何實現月面發射的呢? 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而且月球並沒有大氣層,所以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所以在月球表面發射探測器需要的推力就很小,月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只有1.7公裡/秒,對起飛火箭的推力要求比較低。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嫦娥五號取完月壤後,是如何成功返航的
    點火起飛前,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國旗展開以及上升器、著陸器的解鎖分離。這也是我們中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很多朋友很好奇,在月球上,又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嫦娥五號是如何實現月面發射的呢?嫦娥五號如何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主要有4個主要部件——上升器、著陸器、再入器和軌道器,探測器整體到達月球軌道後,著陸器將攜上升器一同降落至月球表面,軌道器與返回器繼續環繞月球等待,所以它配備了三套動力系統,這三套推進分系統由77臺大小不同、性能各異的軌姿控發動機組成。其中,軌道器上的一臺3000N發動機,將為地月轉移、月地轉移中途修正、近月制動、離月加速提供推力。
  • 美國人登月後怎麼把人送回地球,難道月球上有火箭或飛船嗎?
    美國登月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學認知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質疑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多。其中飛船登陸之後,如何返航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特別還是在上個世紀。要知道阿波羅號是土衛五號運載火箭給帶上天的,該火箭的推力至今都穩坐世界第二,而月球上並沒有如此強大的火箭與發射塔。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樣飛離月球,返回地球?
    我國並沒有提早在月球上建造發射塔架,也沒有把發射塔送到月球上,那麼,嫦娥五號第一次在地外天體上如何起飛呢?嫦娥五號的登月太空飛行器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位於下方的著陸器,還有一個是位於上方的上升器。在登月時,著陸器的反推火箭將會啟動,讓太空飛行器減速,並最終降落月表。而在離開月球時,著陸器將會被留在月表上,它會成為臨時的發射塔。
  • 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基地,當初登月的太空人們是如何返航的?
    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美國阿波羅11號載著三名太空人飛入了太空,7月20日,當飛船運行到月球背面時,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從哥倫比亞指令艙中分離,柯林斯獨自一人留在哥倫比亞上,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則乘坐著「鷹」號登月艙降落到月球表面。
  • 火箭需要發射場,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麼返回地球?
    地球上起飛要那麼大發射塔,月球上為什麼只要一丟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月球上起飛的發射臺只要一點點大,但很明顯地球上土星五號起飛時那個發射塔是個巨大的建築,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從地球上出發時候帶了所有的燃料和補給,然後火箭將在飛行途中依次丟掉一級火箭、二級火箭和三級火箭!當登月飛船從地球軌道上前往月球時,總重達3000多噸的登月飛船+火箭,只剩下不到50噸(約46噸)的質量!
  • 美國人真的登月過嗎?月球上沒有發射場,他們又是如何返航的?
    美國人真的登月過嗎?月球上沒有發射場,他們又是如何返航的?最近,嫦娥5號登月取樣的消息,也是刷爆了各大網站的頭版頭條。現如今,嫦娥5號正在飛往月球的途中,預計到本月中旬就能抵達月球,並且取回月球土壤樣本,然後返航了。
  • 月球沒有發射場,當初阿波羅計劃太空人,是如何返航的?
    在50多年前,美國掀起了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狂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波羅計劃,成功地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登陸月球。阿波羅登月計劃把太空人送入到月球,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對此保持質疑,因為他們認為憑藉當時的技術,即便是美國也是難以做到登陸月球的,就算登上了月球也是無法返回。那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呢?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太空人是怎樣返回地球的?登月是「騙局」嗎?
    如果飛船想要從地球上發射到月球,那麼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射場地,但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卻沒有建造這個發射場,那麼飛船是怎麼返回的呢?因此很多人認為人類根本就沒有登上過。登月艙有兩個關鍵的部位,那就是下降段和上升段。登月艙著陸在表面的時候,下降段便開始提供變軌減速等功能,成功進入到月球,並且打開艙門,太空人便可以通過梯子爬到月球表面。當太空人在任務執行完畢後,那麼上升段便開始發揮作用,兩者分離,啟動火箭就可以離開,並且成功與服務艙進行對接。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50多年前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表面這個消息看起來很突然,似乎是一下子就將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技術跨度之大,超乎想像,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說法,那就是美國根本就沒有登月,所謂的登月畫面,只是在攝影棚拍攝的。
  • 月球上沒有大型發射臺,嫦娥五號如何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目前已經從月球成功取土完成,開始踏上回家的旅程。但是,不少網友好奇,在月球上沒有人類的發射基地,也無法搭建大型的發射臺,那麼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上發射升空的呢?,需要運載能力極強的火箭,而相應的火箭發射塔更是高大雄偉。
  • 月球沒有發射場,當初阿波羅計劃太空人,是如何返航的?
    其中用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月的登月艙,包括下降段和上升段。下降段和上升段都裝有火箭發動機和定量燃料不同於地球,月球上空沒有空氣,因此所有靠大氣阻力減速降落的手段通通行不通,比如使用降落傘。降落後不久,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出艙,踏上月球表面,兩人在月球表面待了約兩個半小時。他們在月表插了美國國旗,與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通了電話,拍攝了一些照片,使用鑽孔機取得了月芯樣本,安裝了一些科學儀器,包括一臺被動式地震儀和一臺雷射測距反射鏡。
  • 阿波羅號在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的情況下,是如何返回的?
    返回的關鍵在於引力,返回的引力系統為地月系統,並月球返航方案,只適用於月球。一旦解決引力問題就可以返航,不然就會成為單程旅行了,所以這在當時有很多的質疑。登陸月球和返回地球牛頓提出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逃逸速度就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落月挖土後,怎樣返回地球?
    從海南文昌發射時那巨大的發射塔還記憶猶新,這轉眼就到了月球,又沒人建造發射塔,它是怎麼回來的呢?4、距月面100米避障段,100米時會精確避障,利用雷射掃描精準避障,自主避障距月面30米緩速下降段,組合體會自主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最後在反推發動機和著陸緩衝機構輔助下,組合體將成功著陸於月球表面沒有障礙物且相對平坦的位置!
  • 美國人登月時只剩登月艙,他們如何返回地球?月球上有備用火箭?
    美國人登月早已登「吐」了,阿波羅計劃一共有6次載人登月返回,阿姆斯特朗只是打響了第一槍,他們現在的目標是火星。阿波羅計劃返程的「火箭」並沒有在月球上著陸,而是盤旋在環月球軌道上,這個過程就像是你從家打了個計程車,到了池塘邊,你跟司機說:你繞著池塘轉幾圈,我下去摸條魚再上來與你會合,然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