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年:4個「後人都不知道的」阿波羅秘密,待乘員艙最令人恐慌

2021-02-07 世界未解之謎

人類文明時代的一大創舉,其中包括1969年7月20日,美國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當時震驚全世界的除了科技的一大躍進之外,更讓世人一窺地球以外的世界。就在今年邁向登月50周年之際《BBC》公開了4個到現在世人都還不知道的「登月秘密」。


登月50周年,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細節。

1. 指揮艙後面就是機械艙

機械艙中所搭載的包括油箱、發動機,而登月艙就在這兩艙的中間,而土星5號(Saturn V)仍然還是現今最強大的火箭,在發射時每秒會燃燒20噸的燃料,火箭重量在2800噸左右,發射時會有3450萬牛頓的推進力。

2. 阿波羅11號的乘員艙大概和一臺大型車差不多。

包括阿姆斯特丹、艾德林、科林斯都在這個空間度過8天的登月計劃,之後再回到這個空間,對於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來說,會是一個很煎熬的地方。

3. 計算火箭推進、軌跡的人幾乎都是女性數學家。

且大多是非裔美國人。在白人種族文化相當嚴重的70、80年代,意外的是在登月計劃、航太計劃中非裔美國人的佔比相當大。最著名的莫過於詹森女士(Katherine Johnson)因為計算第一批到外太空的美國人軌跡而聞名。

4. 直到現在「阿波羅11」的登月小艇仍未找到。

當時的登月小艇下降級遺留在月球表面靜海基地;上升級被拋棄在繞月軌道,最終撞擊月球。而「阿波羅10號則是到了月球但是沒有著陸,最終被拋棄進入太空的太陽軌道,直到近期天文學家在表示,幾乎98%肯定找到了漂流艙「史努比」就在任務失敗的50年後。

相關焦點

  • 意義深遠的阿波羅工程,紀念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_鳳凰網
    1999年7月16日在美國宇航局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30周年的新聞發布會上,阿姆斯特朗在會上露面,並發表講話說:「阿波羅計劃的成就在於證實了人類可以不被束縛在地球上,我們的想像會走得更遠,登上火星將是人類的下一步跨越。」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三):終於邁出"全人類的一大步」
    四天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將阿波羅11號登月艙「鷹」號降落在月球上的靜海,成為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今年是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50周年,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特別推出「你不知道的登月秘密」系列文章,一起回顧人類探月進程中那些鮮為人知卻值得紀念的瞬間。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中新網7月17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969年7月20日,美國成為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距今已近50年。「阿波羅11號」成功讓人類登陸月球成為美國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一刻,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刻如此重要?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登月艙相機差點被他賣掉
    幸運的是,他們的任務——第三次登月和米切爾唯一的太空之旅都取得了成功。謝潑德在月球表面行走了9個多小時,採集了約43公斤樣品。他們首次展示了太空人在月球上可以走很遠的距離,而第二次月球表面探險範圍僅囊括3公裡。這可以證明:如果類似於火星探測器的月球車發生故障,以後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可以步行返回他們的太空飛行器。
  • 天文學家找到了在太空漂流了50年的阿波羅10號登月艙
    一個被廢棄的阿波羅10號登月艙,該登月艙被稱為「史努比」,在過去的50年裡一直在太空漂流,其位置完全是個謎。現在,經過八年的仔細搜索,一群天文學家宣稱他們終於找到了它。在這次登月彩排中,太空人託馬斯·斯塔福德和尤金·瑟南在綽號為「史努比」登月球艙內度過了一段時間,當時另一位太空人約翰·楊在指揮艙內等候。「史努比」登月艙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任務是「窺探」未來登月地點,為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奠定了基礎。
  • 阿波羅登月 50 年,我在 iPhone 上發射火箭
    阿波羅登月 50 年,我在 iPhone 上發射火箭 在 50 年前,也就是 1969 年 7 月 16 日,巴茲·奧爾德林、尼爾·阿姆斯特朗和麥可·柯林斯三個人
  • 「阿波羅登月的骯髒秘密」
    NASA開展的這項針對大學生的競賽將優選出5到10個團隊。每個團隊獲得高達18萬美元的獎金,用於建造、測試和演示強大的月球降塵或防塵的能力與技術。▲鼓勵大學生解決月塵問題的競賽(來源:NASA)來自月亮的禮物是極其珍貴的。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任務期間,只有382公斤巖石被帶回了地球。
  • 人類登月50年|阿波羅11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編者按:今年是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日。值此之際,詳細記述人類登月全過程的新書《登月使命》出版。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特摘錄《登月使命》「第11章 飛向月球」,以饗讀者。《登月使命》書影準備做大事1969年7月,休斯頓,倒計時的時鐘嘀嗒不停。人們正在快速處理最後的細節。所有人都在聚精會神地迎接即將到來的阿波羅11號任務。
  • 你不知道的阿波羅登月秘聞
    然而在整個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過程中,心率都受到監控的三名航天員卻出奇的正常。在發射時,阿姆斯特朗是最興奮的一個人,他的心率達到了每分鐘110次。與此同時,柯林斯的心率為每分鐘99次,而最平靜的當數奧爾德林,心率只有每分鐘88次。
  • 阿波羅20號登月造假第二部分--登月艙造假分析
    1972年美國官方宣布停止了登月計劃,2007年威廉·拉特利奇( William Rutledge)在YouTube上傳了幾段視頻,聲稱自己是阿波羅20號的太空人之一。雖然這不是不可能的,但對兩名太空人來說,要讓第三個身體穿過艙門,脫下太空衣,然後把她放在臺子上——所有這些都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空間裡——肯定是非常困難的。顯而易見,不搭調的太空人也洩露了秘密。許多關於阿波羅太空人的視頻都以他們旋轉物體為特色,包括照相機,而這位太空人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他面臨的問題是,這架相機的工作原理與地球重力完全相同,而不是月球的。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弗蘭克·博爾曼、吉姆·洛弗爾和比爾·安德斯是第一批登上強大土星5號火箭的太空人,他們用了20個小時繞月飛行。1968年聖誕節前夜,太空人朗讀了令人難忘的《創世紀》,安德斯在地球軌道上拍攝到標誌性圖像「地出」。機組人員:指揮官弗蘭克·博爾曼、月球艙駕駛員比爾·安德斯、飛行艙指揮員吉姆·洛弗爾。發射時間:1968年12月21日。
  • 登月50年|氧氣罐爆炸!阿波羅13號:一次真實的太空營救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阿姆斯特朗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獨白,仍然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 登月50周年,我們都是「阿波羅」計劃的受益者
    今年7月20日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日子,因為整整半個世紀前(1969年)的這一天,隨著阿姆斯特朗邁出登月艙的「一小步」,美國終於實現了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宏偉目標。但僅僅過了3年,「阿波羅」計劃就宣告終止。今年5月,美國再次宣布重新踏上登月徵途,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誓言5年內將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
  • 8個阿波羅登月八卦:他在月球上尿了褲子,因為……
    1969年7月20日,兩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乘登月艙在月球著陸,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正在軌道上等待他們歸來。這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歷時8天13小時18分35秒,繞行月球30周,在月錶停留21小時36分20秒。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一):原來他並非登月的最佳人選
    作者 | 辰辰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今年是阿波羅11號任務50周年,這無疑是改變人類科技歷史進程的一個裡程碑事件。50年前,在不計成本的瘋狂投入後,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表面,但這「全人類的一小步」,前後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
  • 樂高LEGO 10266 阿波羅11登月艙測評!
    樂高的10266阿波羅登月艙套裝官方盒照貌似還沒發布,竟然就在德國線下店發售了!
  • 李會超:阿波羅登月50年,美國還能在月球上再次偉大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
  • 阿波羅13號登月50年後,我們現在能夠以太空人的視角看月球了
    阿波羅13號50周年,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太空人們看到的月球景象本周六(4月11日)是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3號(Apollo13)任務5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次令人意外而又驚心動魄的環月航行。現在,一個現代月球軌道探測器重現了阿波羅13號飛船太空人們看見的月球表面景象。
  • 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最嚴重的災難
    直到大火過後六小時,工作人員才開始將他們的遺體從燒焦的指令艙中移出。整個過程耗時90分鐘,太空人們的屍體都被大火融化,與機艙內部的尼龍融在了一起。「我們沒有做好我們的工作!我們在擲骰子,希望在發射那天一切都能好轉,但我們心裡知道這需要奇蹟,」悲劇發生三天後,情緒激動的克蘭茨對他的飛行控制團隊說。「我們對時間表太『熱心』了,我們把每天在工作中看到的所有問題都排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