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然而,在阿波羅計劃結束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沒能再把太空人送到月球之上。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為再次登月甚至是在月球上建立長期有人駐留的基地做著準備。
首次登月50年後,美國能否在月球上再次偉大?也許我們能夠從跨越50年的今夕對比中找到答案。
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
如果阿姆斯特朗沒有回來
對於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而言,研發出一套能夠將太空人安全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的航天系統仍然是一件挑戰重重的事情,沒有人能保證太空人一定能夠安全到達月球並返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挑戰顯得更加嚴峻。在阿波羅計劃實施之初,阿波羅一號的三名太空人就在一次發生在地面火災事故中殞命。
在當時,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政治家,都清楚的知道登月所面臨的風險。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開心的和正在月球上執行任務的太空人通了電話。但此時,在幕僚們的公文包中,還有為月球上可能發生的災難準備的講稿和計劃。太空人能夠成功登月,需要老鷹號正常的完成軟著陸。太空人們在月球表面的活動,需要太空衣和登月艙中的生命維持系統正常工作。太空人們能夠返回地球,需要登月艙的上升段正常工作,並與阿波羅指令艙正常對接。而這些如走鋼絲似的一系列「正常」中有一個變成「異常」,太空人們就可能被永久的滯留在月球上。由於登月艙中的資源有限,他們可能很快將面臨氧氣、飲用水和食物的短缺。束手無策的太空人們要麼坐等這一刻的來臨,要麼主動終結自己的生命。
為登月失敗準備的講稿
按照預案,一旦這樣的危機發生,NASA將切斷與登月太空人的無線電聯繫。與此同時,尼克森首先會和太空人們的妻子通電話,親自告知這一不幸的消息。之後,他將沉重而艱難的啟用已經準備好的講稿,發表電視講話,告知全國和全世界這一不幸的消息,讚揚太空人們的先驅精神和犧牲精神。最後,在太空人遺體不在場的情況下,一場"虛擬「海葬將在艦船上進行,以送別遠航水手的方式送別太空人。
幸運的是,歷史的行程走向了讓人歡欣鼓舞的方向。太空人成功登月、安全返回,這套藏在公文包裡的預案也走進了檔案館,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由親歷者證實了它的存在。
尼克森總統和安全返回地面的三位太空人談笑風生
實際上,除了政治領袖外,NASA自己也有登月艙墜毀後對墜毀現場進行勘測的技術方案。然而,政治家和科技人員都情願承擔這些風險,並全力將登月這項事業進行了下去,在這背後,閃耀的是那時美國整個國家的進取精神。儘管當時我國和美國仍處於政治對立狀態,之後中美之間也並不總是和風陣陣,但美國人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並貫徹到我們自己的事業中去。
為什麼是美國?
自阿波羅登月50年後,再沒有國家成功實施過載人航天登月任務。而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取得如此成就的國家,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技術家底足夠充實。完成登月任務,需要材料、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精密遙感測控等諸多技術學科的協作。如果只精於某一個學科而在其他領域落後太多,很難取得登月的成功。對於一些小國來說,在某一領域也許具備能夠和美國相比的技術實力,但國家的體量決定了小國不可能在整體上擁有完備且先進的技術體系。當時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的技術體系規模雖然能夠與美國相比,但在不少領域的技術水平上落後於美國。例如,由於蘇聯的信息產業無法為發動機的仿真設計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石化工業無法為火箭提煉出高品質的煤油,蘇聯無法在短時間內研製出高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不得不採用了不合理的登月火箭動力方案,火箭多次試射均告失敗,終結了蘇聯的登月計劃。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由於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積累接近於0,幾乎在所有的技術領域都要靠新中國奮起直追。在阿波羅11號登月後一年,我們才剛剛有能力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在對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