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然而,在阿波羅計劃結束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沒能再把太空人送到月球之上。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為再次登月甚至是在月球上建立長期有人駐留的基地做著準備。
首次登月50年後,美國能否在月球上再次偉大?也許我們能夠從跨越50年的今夕對比中找到答案。
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
如果阿姆斯特朗沒有回來
對於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而言,研發出一套能夠將太空人安全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的航天系統仍然是一件挑戰重重的事情,沒有人能保證太空人一定能夠安全到達月球並返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挑戰顯得更加嚴峻。在阿波羅計劃實施之初,阿波羅一號的三名太空人就在一次發生在地面火災事故中殞命。
在當時,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政治家,都清楚的知道登月所面臨的風險。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開心的和正在月球上執行任務的太空人通了電話。但此時,在幕僚們的公文包中,還有為月球上可能發生的災難準備的講稿和計劃。太空人能夠成功登月,需要老鷹號正常的完成軟著陸。太空人們在月球表面的活動,需要太空衣和登月艙中的生命維持系統正常工作。太空人們能夠返回地球,需要登月艙的上升段正常工作,並與阿波羅指令艙正常對接。而這些如走鋼絲似的一系列「正常」中有一個變成「異常」,太空人們就可能被永久的滯留在月球上。由於登月艙中的資源有限,他們可能很快將面臨氧氣、飲用水和食物的短缺。束手無策的太空人們要麼坐等這一刻的來臨,要麼主動終結自己的生命。
為登月失敗準備的講稿
按照預案,一旦這樣的危機發生,NASA將切斷與登月太空人的無線電聯繫。與此同時,尼克森首先會和太空人們的妻子通電話,親自告知這一不幸的消息。之後,他將沉重而艱難的啟用已經準備好的講稿,發表電視講話,告知全國和全世界這一不幸的消息,讚揚太空人們的先驅精神和犧牲精神。最後,在太空人遺體不在場的情況下,一場"虛擬「海葬將在艦船上進行,以送別遠航水手的方式送別太空人。
幸運的是,歷史的行程走向了讓人歡欣鼓舞的方向。太空人成功登月、安全返回,這套藏在公文包裡的預案也走進了檔案館,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由親歷者證實了它的存在。
尼克森總統和安全返回地面的三位太空人談笑風生
實際上,除了政治領袖外,NASA自己也有登月艙墜毀後對墜毀現場進行勘測的技術方案。然而,政治家和科技人員都情願承擔這些風險,並全力將登月這項事業進行了下去,在這背後,閃耀的是那時美國整個國家的進取精神。儘管當時我國和美國仍處於政治對立狀態,之後中美之間也並不總是和風陣陣,但美國人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並貫徹到我們自己的事業中去。
為什麼是美國?
自阿波羅登月50年後,再沒有國家成功實施過載人航天登月任務。而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取得如此成就的國家,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技術家底足夠充實。完成登月任務,需要材料、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精密遙感測控等諸多技術學科的協作。如果只精於某一個學科而在其他領域落後太多,很難取得登月的成功。對於一些小國來說,在某一領域也許具備能夠和美國相比的技術實力,但國家的體量決定了小國不可能在整體上擁有完備且先進的技術體系。當時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的技術體系規模雖然能夠與美國相比,但在不少領域的技術水平上落後於美國。例如,由於蘇聯的信息產業無法為發動機的仿真設計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石化工業無法為火箭提煉出高品質的煤油,蘇聯無法在短時間內研製出高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不得不採用了不合理的登月火箭動力方案,火箭多次試射均告失敗,終結了蘇聯的登月計劃。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由於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積累接近於0,幾乎在所有的技術領域都要靠新中國奮起直追。在阿波羅11號登月後一年,我們才剛剛有能力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在對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攻關。
用於發射登月飛船的土星5號火箭,迄今為止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
第二,綜合國力足夠強大。首先,登月這種需要突破諸多關鍵技術的大型航天工程,需要消耗的資金是驚人的,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在阿波羅計劃中,NASA截至1973年總共投入了254億美元。按照購買力折算成2019年的幣值,則高達2260億美元。這些錢全部來自美國聯邦財政的支出。在政府需要保證國家社會正常運轉的支出的同時,額外安排這麼一大筆預算,需要國家具有實力雄厚的財力。其次,國家必須具備足夠的全球影響力,才能保證全球分布的各種設施正常運行。例如,為了保證對飛船落月過程的不間斷測控,必須在全球不同地方修建深空站,並保證深空站的運行不會受到別國可能發生的政治變故影響。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具有如此全球影響力的只有美國。
第三,那時的美國,政治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之間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係,能夠形成合力。促成NASA成立的,是美國未能領先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1959年,在NASA剛剛成立一年時,他們就對長期的戰略目標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甚至是火星的計劃。在1961年,他們的結論已經非常明確:如果國家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將太空人送上月球是可能的。甘迺迪總統信任了這一結果,這也是他雄心勃勃的提出阿波羅計劃的底氣來源。同時,甘迺迪和副總統詹森運用政治手腕搞定了國會,保證了NASA能夠源源不斷的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預算,讓科技人員們只需要為技術問題和時間限制操心,而無需花費太多精力去應付政治問題。
甘迺迪總統向國會宣布阿波羅登月計劃
美國能在月球上再次偉大嗎?
當載人登月多次取得成功後,載人登月的巨大花銷和短時間難以被超越的技術優勢,使得美國在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結束後,就不再實施載人登月飛行。對月球後續的科學探測,主要由無人探測器實施。
進入新世紀,美國在遭遇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後,太空梭的效費比和可靠性遭到質疑。為了儘快研發出功能更強的載人航天系統,小布希政府提出了「星座計劃」。這個計劃包含「獵戶座」載人飛船和「戰神I」、「戰神V」兩種火箭,以及配套的系統與設施,預期能夠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後續還能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和小行星。然而,布希任期內,星座計劃的主要部分未能全部完成,歐巴馬上臺之後以預算超支和進度落後為由取消了星座計劃。雖然在一次又一次的演講中雄心勃勃的把」重返月球「掛在嘴邊,但歐巴馬任內沒有提出任何實際落實的方案與計劃。
川普上臺後,在「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針下,又惦記起了星條旗飄揚過的月球。川普政府發布了「1號空間站政策指引」,要求NASA聚焦載人登月。副總統彭斯則具體的要求,NASA需要在2024年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南極。為了落實正副總統的最高指示,NASA提出了「阿耳忒彌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神,阿波羅的姐姐)計劃。在這個計劃中,NASA希望將載人登月發展到太空人能夠長期在月球駐留的水平。除了「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和星座計劃的遺產「獵戶座「飛船外,該計劃還準備建設環繞月球運行的「深空門戶」空間站。
獵戶座飛船與深空門戶空間站在月球附近工作的想像圖
然而,當宏偉的藍圖提出後,川普對於具體的落實推進卻沒花太多心思。和阿波羅時代總統幫忙搞定國會、要多少錢給多少錢所不同的是,NASA自己不得不和國會周旋,直到現在都沒有搞定「阿耳忒彌斯」所需要的經費。誠然,川普政府已經在為給NASA在2020財年增加16億美元預算在做國會工作,但這一預算增加現在還沒能得到落實。同時,NASA估計完成「阿耳忒彌斯」至少需要200-300億美元的預算,16億美元的增加看起來是杯水車薪。此外,由於國會在批預算時一般只會在前一年預算的基礎上微調,大規模增加NASA預算的前景並不明朗。
今年6月8日,川普的一條推特又給焦頭爛額的NASA增加了新的煩惱。在這條推特中,川普認為登月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NASA應該把目標聚焦在更大的事情上,比如火星、國防和科學。
在美國的航天體制中,NASA只負責科學與民用有關的航天事務,與國防有關的航天事務由國防部下屬的軍種與部門負責,並不是NASA的活。而在月球都搞不定的情況下,去往火星則更像是拍科幻電影,而不是真真正正的實現一個航天項目。作為總統的下屬,NASA現任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還不得不給總統圓話,公開發表聲明說聚焦火星並不代表登月不重要,登月正是登陸火星的基礎。然而,正如美國行星協會在轉推川普推特時所一針見血指出的,「載人航天需要連續而明確的國家政策」。不少專業人士都認為,川普的這條微博已經造成了NASA思想和政策上的混亂,對按期實現載人登月只會幫倒忙。
在幾天前接受美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布裡登斯廷局長似乎也開始放飛自我了,公開表示要不是搞政治的人整天空喊口號不給錢,NASA早就能把太空人送到火星上面去了。在航天領域,我們似乎很難感受到阿波羅計劃實施過程中「一張藍圖繪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朝氣蓬勃與熱火朝天,政治家們似乎只想派下去任務後,就坐等可以作為政治資本的任務果實,卻沒有在實質性的工作上花費精力。而NASA已開展的載人航天任務也是一個接一個的延誤,一個接一個的超支。
因此,50年前那個聚焦了全世界目光的時刻,對於現今的美國來說更像是一個美好卻又遙不可及的回憶。至少在航天領域,今日的美國已不是50年前的那個美國,很難在月球上再次偉大了。
也許沒有人比他更懂月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