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眉吐氣!我國太空設備傳回大量關鍵數據,10年後將一枝獨秀

2020-09-18 鐵血解讀

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上,幾乎所有事情都是靠自己來完成的。當初在美國的封鎖之下,我國無法獲得任何有關於登陸月球的關鍵數據和信息。但我國的航天人帶著創新和冒險精神,成功在背面實現了登陸,這是所有國家都沒有做到的創舉。如今我國的相關設備機器已經在月球上工作了600多天的時間,更是在近期傳回了大量具有非常高研究價值的獨家數據。要知道,月球背面的數據只有我國才能夠得到,其它國家甚至都沒有登陸器能夠去到月球背面。所以對於這一消息,就連美國的NASA也是十分眼紅,不斷要求我國與他們進行共享。

但這種事情,我國曾經上過一次當。當初NASA就是以同樣的理由,騙取了我國從月球背面得來的許多珍貴數據信息。起初他們表示可以進行數據的交換,而我國本著共同合作、互相發展的原則,提前給予了部分珍貴的數據。但NASA在得到數據之後,卻像失憶了一樣,否認曾經有過這方面的約定。從此以後,我國也沒有相信NASA了。所以在這一次他們提出同樣的理由時,我國自然進行了拒絕。其實從我國發展航天事業以來,美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阻止和從中作梗。

一開始的做法是封鎖所有數據,不允許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外洩,到了後來,就是阻止我國相關行業的科學家和從業者到國際上進行交流。比如在2013年時,美國就拒絕發放籤證給我國的一位航天專家,阻止他前往美國出席一場學術界的交流。美國做過最過分的事情,還是在去年的10月份。去年的國際宇航局大會是在華盛頓舉辦,而說好要在當場發表重要討論的我國代表團卻沒有到場。原因居然是因為我國代表團的籤證,都被美國相關部門集體拒絕發放了。有意思的是,在那場大會中,我國的工程院院士還獲得了一個重大的獎項,但卻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領到此獎項。

不過風水輪流轉,美國一直這麼針對我國,沒想到有一天居然也會淪落到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有關於國際空間站使用期限的問題。根據當初設計的使用期限,國際空間站應該在2020年就壽終正寢了。但美國卻想要把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時間延長到2024年,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它甚至計劃延長到2028年。根據相關專家的分析,不管使用什麼辦法,國際空間站最多能夠延長使用的時間也只剩下10年。

也就是說,到2030年的時候,國際空間站就必須報廢了。而在那時,太空中剩下的地球空間站就只有我國的天宮了。在太空中組建一個空間站的成本十分巨大,當初我國本來是想要加入到國際空間站之中的,但卻被美國無情拒絕,於是只能自己組建空間站。就如今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放不下臉面來加入國的空間站,未來它在太空中探索的計劃,就會因此而大打折扣。很顯然,目前的美國是準備再繼續掙扎10年的。

不過其它國家卻早早看到了未來太空發展的大趨勢,在我國宣布組建空間站的時候,就已經與我國展開了合作。而我國這些年能夠這些成就,其實也要感謝其他國家航天工作者們的合作。比如在月球上的探測過程中,許多用於採集和分析的精密儀器就是由瑞典和德國提供。所以這一切的事情都告訴我們,只有合作才是未來能夠發展的唯一道路。

相關焦點

  • 傳回大量關鍵數據,美國卻要求我國共享,10年後中國將獨佔鰲頭
    就在不久前,嫦娥四號再次傳回大量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原創性成果,這意味著美國試圖對探月信息的封鎖成為了過去。而且嫦娥四號採集來的大量月球背面的關鍵數據甚至引起了美國NASA的關注,一度眼紅不已,甚至要求我國公布、共享關鍵數據。不過對於NASA的無禮要求,我國自然不會同意。近年來NASA多次對我國航天事業和從業科學家進行幹擾、打壓。像是在2013年時通過拒絕向我國一名重要的宇航專家發放籤證,以此阻止他出席正常的學術交流。
  • 歷經21個月晝,嫦娥四號傳回大量關鍵數據,獲得多項原創性成果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自從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創造了多個航天記錄。歷經21個月晝的累計,嫦娥四號先後傳回大量關鍵數據,經過地面控制中心人員的努力,獲得多項原創性成果。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 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其衛星將會在太空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的探測技術與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繼發現凝膠狀新物質後,嫦娥四號又傳回一組數據,震動全球航天界
    本次月晝期間,著陸器工況正常,有效載荷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按計劃開機工作,地面接收科學探測數據正常。科研人員將在本月夜對接收到的探測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規劃下一月晝行駛路徑和探測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則根據探測規劃路徑進行移動,累計行駛裡程即將突破400米,目前達到399.788米。
  •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範全林:美國MSR任務將分步實施,預計歷時逾10年,2020年和2026年分別實施1次和2次地球發射,2028年實施1次火星發射,2031年將約600g火星樣品返回地球。MSR任務包括4個關鍵步驟。科技導報:為順利完成2030年火星採樣計劃,我國需首先突破哪些關鍵技術?範全林:關於無人火星採樣返回,目前的預研表明,火星樣品採集封裝、火表起飛上升、火星軌道交會捕獲、樣品轉移收納、地火返回及再入等多個環節,涉及大量關鍵技術環節,都具有較高的技術風險,需要提前部署攻關突破。
  •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抬頭仰望天空,這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浩瀚星辰。古代人將所有的思緒全部寄托在月亮或者星星中,甚至幻想著星空上的神靈。在上個世紀50年代,人類終於開啟了太空之旅,終於能登上夢寐以求的外太空。
  • 嫦娥四號傳回數據,我國揭開了古老月球的成分特徵,為全球首次
    作為一個後起的航天大國,最近幾十年來,我國不斷打破限制努力開創中國航天新局面,載人航天、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探月項目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就在近日,國際地學領域專業期刊《地質》上刊發了一篇名為《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多種巖石類型》的文章。
  • 卡西尼號已進入最後階段,再傳回大量珍貴圖像!
    人類從未停止對於頭頂蒼穹的好奇,自從人類的探測器能夠進入太空,通過它們,人們了解了更多這個太陽系的真相。最近,一個年歲已高的空間探測器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它於1997年發射,2004年抵達土星,繞土星已長達12年,工作時長是原計劃的3倍之多。它就是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卡西尼號。
  • 42年前的探測器,傳回64KB數據,發現一種能穿透生物身體的物質!
    根據NASA發布的數據來看,旅行者1號自從1977年發射到現在,已經飛行了42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飛行距離達到了 雖然已經過去了42年的時間,旅行者1號上面的設備已經非常老舊了,但是這並不影響旅行者1號和地面的聯繫
  • 探索土星13年後 「卡西尼」號墜入茫茫太空
    探索土星13年後 「卡西尼」號墜入茫茫太空 2017-09-16 03:14: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原標題: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飛船熔解 結束13年土星探索  中新社休斯敦9月15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9月15日上午7時55分,「卡西尼」(Cassini)號宇宙飛船以極超音速墜入土星大氣層,經幾分鐘熔解後化為灰燼
  • 揚眉吐氣!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這次你們真沒達到要求標準
    對於天空的渴望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求,所以造出了飛機,在知道除了地球還有其他星系的存在後,人類開始探索太空。不過,我國對航空航天的研究是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的,但是此次美國卻遭到我國拒絕!據觀察者網10月26日報導,近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
  • 失聯13年的衛星,為何再次向地球傳回信號?被外星人挾持了嗎?
    為了探索宇宙,尋找地外生命的蹤影,我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便開啟了宇宙探索之路,人類發射了大量的衛星來監測宇宙中的環境。當然衛星都是有壽命時長的,當它們壽正終寢後,便會淪為太空垃圾。在2018年的時候,有一顆人造衛星突然向地球傳回了信號,這顆衛星早已經消失了13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旅行者1號傳回一張地球照片,科學家看後,瞬間沉默不語了!
    旅行者1號傳回一張地球照片,科學家看後,瞬間沉默不語了!人類對探索外太空有一種執著的追求,從幾千年前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過追尋的步伐。古代的人們,只能抬頭仰望夜空,將那種期盼的心情寄託於夜空中。直到科技文明有了迅速的發展,人類才真正有機會進入外太空。1961年,加加林成為第1個被送上太空的太空人,開啟航天領域的徵程,也是人類邁向外太空的一大步,這一步令世人自豪。可人類終究還是高估了這一步,原以為邁出這一步後,人類便能在外太空中來去自由,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類文明依舊止步不前。
  • 行業| 中國半導體設備現狀,蝕刻機一枝獨秀
    打開APP 行業 | 中國半導體設備現狀,蝕刻機一枝獨秀 發表於 2019-07-09 10:00:08 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
  • NASA將允許計算機在太空探測中自主決策,尋找外星生命
    而隨著火星探測器越來越先進,收集上來海量數據,將它們統統傳回地球,等待人類指令再做行動,顯然大費時間和金錢。能否讓計算機在火星上自己做主呢?在當地時間6月25日舉行的戈爾德施密特大會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太空探測器新一代智能系統的首批成果。
  • 嫦娥四號再次立下大功,傳回一組重要數據,轟動了整個航天界
    如今時代在不斷發展當中,科技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直在持續,我們和太空的距離在不斷縮進,大家對於外太空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太空已經不再那麼神秘。現如今世界上航天發展最強的就應該是美國,而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和美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隨著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甚至有些方面取得的成就要比美國強,如今嫦娥四號再次立下了大功,傳回一組重要的數據,轟動了整個航天界。
  • 中國半導體設備現狀 蝕刻機一枝獨秀
    打開APP 中國半導體設備現狀 蝕刻機一枝獨秀 發表於 2019-07-09 09:59:55 中國方面技術有慢慢追上的趨勢,即將登錄科創板的中微半導體,其自主研發的5nm等離子體刻蝕機經臺積電( 2330-TW )驗證,將用於全球首條5nm製程生產線。而北方華創則是在14nm技術有所突破。市場預估今明兩年中國刻蝕機需求分別達15億美元與20億美元。 拋光:可以使晶圓表面達到全面性的平坦化,以利後續薄膜沉積工序。
  • 185億公裡之外,旅行者2號傳回了珍貴數據,卻無人能夠看懂
    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終於擺脫地球的束縛,進入了太空。它標誌著人類正式開啟了新的時代,開啟了太空探索時代,當我們真正走出地球,才知道宇宙有多麼的浩瀚,地球有多麼的渺小。對於宇宙來說,地球甚至是整個太陽系連一粒小小的塵埃也算不上,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終於有了新的奮鬥目標,那就是星辰大海。
  • 一顆墜入宇宙的衛星,失聯50年後,為何頻頻傳回「神秘」信號?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加緊了步伐,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幾十年間,人類向宇宙發射了近千顆衛星,但是探索宇宙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科技起步階段,人類所發射的大部分衛星都沒有到達目標星球,也許墜落到了地球,也許在太空中漂浮成為了太空垃圾。但是卻有這樣一顆衛星,本來已經消失了,突然向地球傳送神秘信號,這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