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哈佛大學宋怡明:世界歷史大框架下的海外華人

2020-12-05 澎湃新聞
宋怡明(Michael A.Szonyi):美國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專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

一、研究華僑華人問題的緣起

張梅

:尊敬的宋怡明教授,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訪談。在中國學術界,很多人知道您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但是他們對您還關注華僑華人問題卻並不了解,能否請您談一談,您是怎麼開始對華僑華人問題感興趣的?

宋怡明

:我研究華僑史,是基於兩點原因:一是因為我在從事華南研究的時候發現東南亞的華僑華人社會與中國的東南社會有一定的聯繫。我開始是做華南研究,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做了20多年的田野調查,所到之處皆是僑鄉,這使我不得不關注華僑因素,所以我對華僑華人問題的研究興趣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給你舉個例子,我調研的地方有兩個距離不到一公裡的村子,一個村子相當一部分人是在海外,另一個則不是,那個因為有海外關係的村子,無論是經濟狀況、文化發展都好於另一個村子。所以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華僑的重要性在兩個村子的對比中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揭示的,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討論的。二是因為我自小在國際城市多倫多長大,多倫多是一個華僑華人聚居的多元文化城市,華僑很多,有部分是偷渡過來的。但是這在當時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事實上我的研究興趣主要是由僑鄉調研引起的。我認為,華僑史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儘管它並不是我的研究重點。

張梅

:近年來,中國的海外華僑華人研究越來越熱,學者輩出,您怎麼評價當前中國的華僑華人研究狀況?

宋怡明

:說到中國的華僑華人研究狀況,我知道的比較有限。讓我感覺受益最多的,主要是來自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先生的研究。孔飛力先生不僅是我的同事,同時還是我的老師,他在華僑華人研究問題上作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現在他剛剛過世,談到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心裡很悲傷。孔飛力認為,海外華僑有史以來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擁有很豐富的文化資源,他們將這些資源帶到海外,在與海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漸協調和適應,他提出了「歷史資本」的概念,這是孔飛力的很重要的觀點。我認為,在研究海外華人移民問題的時候,必須把中國國內的華僑華人研究與海外華人研究結合起來分析,以尋找二者的共同點和規律。

張梅

:據我所知,您在哈佛大學開設有「海外華人」研究課程,請問您是如何界定您的研究對象的?

宋怡明

:之所以開設「海外華人」研究課程,是因為哈佛的學生需要了解中國歷史,也需要了解華僑史,我有義務、有責任將這門課介紹給我的學生。說到如何界定研究對象,我用了海外華人(Chinese Overseas)概念,就是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因為我認為,無論是從國民身份(Overseas Chinese的定義)還是從血緣(Ethnic Chinese的定義)上,都不能概括所有的華人。而我用的海外華人(Chinese Overseas)概念就是指的從任何意義上在海外能夠成為Chinese的人,這樣,實際上是尊重海外華人自己定位自己認同的自由。因為如果用Ethnic Chinese,那就表明是血緣最重要,如果是用Overseas Chinese,那就是表明認為國民身份最重要,而在我看來,無論華僑華人對自己的身份有怎樣的理解,但是,只要你在海外,我都可以稱你為海外華人(Chinese Overseas)。

二、華僑華人與他國移民的異同

張梅

:您如何看待長達數世紀的中國海外移民現象?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華僑華人是國際移民的一部分,能否請您簡述一下華僑華人與世界其他國家移民的異同以及他們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宋怡明

: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歷史,事實上早於國家概念的產生。在我看來,明清時代中國人流動到海外,不能說是一種移民,因為移民這一概念是源起於國家的概念,而早期中國人向海外流動是國家概念產生之前就有的。

說到華僑華人與世界其他國家移民的異同,在我看來,中國人向海外的流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老百姓的向外流動是一樣的,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事實上,海外早期華僑史研究存在著誤解,我給你舉兩個例子。第一,20世紀華僑史研究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華僑的流動是一種循環流動,而白種人、歐洲人移民是一種單行道流動。可是,如果我們詳細審視歷史文獻,卻發現不是這個樣子。歐洲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單行道移民,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循環移民,這與華僑是一樣的。此外,很多華僑華人研究學者認為,中國移民的特點是連鎖移民,實際上義大利到美國的移民、印度到東南亞的移民,這兩個國家的移民也是連鎖移民。第二,20世紀華僑史研究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移民與其他國家移民不一樣,中國人不懂融合,喜歡聚族而居,住在唐人街,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從這個假設出發,學者就盡力去理解中國人為什麼是這樣子。實際上我們現在很清楚,華人這樣做主要不是他們自身的選擇,而是住在國排華的結果,這是他們對住在國排華適應的結果,就像美國的唐人街。

我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我覺得我們必須把華僑史放在世界歷史人口流動的大框架下才能闡釋。我的基本宗旨,是要把中國移民在海外的流動放在整個世界人口流動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揭示。事實上,中國不僅有海外移民,近幾十年還產生了海外華人的再移民潮流,特別有意思的是東南亞華僑的再移民問題,這個只有從世界歷史的角度去研究、去探討才能理解。19世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有歧視性的排華政策擋住了中國人往這些國家移民的腳步。而當時,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是歐洲的殖民地,殖民主義統治者最初覺得海外華僑移民對他們是有利的,因此,他們吸納了大量的中國移民。可是後來,東南亞殖民地國家獨立後開始排華,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放寬了移民政策,於是這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華僑開始了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再移民。東南亞的排華政策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排華政策之後(晚五六十年的樣子)出臺,就因為那些明顯的排華政策,所以才有再移民的現象。因此,如果想了解全球華人流動的演變,你只有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研究才能清楚透徹。

本文節選自《哈佛學者看中國和世界》,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他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不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更是被譽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在中國在戰爭之中元氣大傷、前進的方向尚未明確之時,正是一個個科學家不分晝夜的努力和奮鬥,才讓我們有了氫彈、原子彈和衛星,才讓我們擁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國際上有了說話的底氣。 正所謂是時勢造英雄,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救國英雄。
  • 海外華人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協會第二次國際年會
    製造與服務管理的科學與藝術  海外華人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協會第二次國際年會  「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有競爭力的話,就乾脆不要競爭。」通用電器公司的總裁傑克韋爾奇曾這樣說。國際製造業領域在過去幾十年中最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這對任何產業的供應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中國社交媒體中的海外華人形象——基於爬蟲技術獲取大數據的分析
    海外華人跨境生活在祖(籍)國和住在國兩個社會,既雙重融入和參與兩個社會的發展,也可能在兩個社會遭遇雙重的隔膜和誤解,此次疫情更是凸顯了海外華人遭受到的雙重歧視與排斥。本文基於爬蟲(python)編程技術抓取中國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的大量數據,對疫情防控期間海外華人媒介形象進行學理分析,描述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社交媒體中海外華人的多元形象,分析海外華人遭遇的負面認知及原因,並探討海外華人負面形象的修復機制。
  • 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院士帶你做健康大數據分析項目!
    項目報告 哈佛大學數據學科領頭人物 Dominici 教授是世界數據領域傑出女性科學家,現為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終身講席教授,哈佛大學新啟動的數據科學項目聯合主任,負責帶領數據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者進行研究。
  • 哈佛大學啟用首棟以華人命名的教學樓(高清組圖)
    6月6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美國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的長女、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左三)在剪彩儀式上講話。  哈佛大學建校380年來首棟以華人命名的教學樓趙朱木蘭中心6日在哈佛商學院舉行剪彩儀式,宣告正式啟用。
  • 專訪丨李漪蓮:亞裔華人在美國的困境、抗爭與身份認同
    採寫 | 閆曉旭去年,哈佛招生制度涉嫌種族歧視在美國本土沸沸揚揚。一個名為「學生招生公平」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狀告哈佛大學在招生中歧視亞裔美國人,人為地限制亞裔學生的錄取人數。長期以來,美國社會對於教育領域所謂的「平權運動」(Affirmative Action,又稱AA)有著激烈的爭議和討論。
  • 走進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隻象鳥蛋有300年的歷史,是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象鳥生活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鳥,17世紀末絕種。  這個連鰭鮭標本是由哈佛大學動物學家塞繆爾·加曼在1891年收集的,距今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唐納雀種類有很多,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和南美洲。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北京大學,中國最好的大學,在我小時候曾經立志想要考取的大學,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發現距離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遠。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
  • 哈佛大學在中美關係中的作用(下):歷史人物與事件趣聞
    【財新網】(專欄作家 陳晉)(上接前文《哈佛大學在中美關係中的作用(上):繞不開的費正清》)在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長河中,中美關係跌宕起伏,哈佛大學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通過閱讀大量有關哈佛的新聞報導和部分傳記,Schlesinger 湊集了很多數據和不少趣聞。
  • 美國開始大清洗,數位哈佛華人科學家被辭退,遭殃的還是美國
    之前,美國甚至針對華人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大清洗」,光哈佛大學研究所就有將近40多名華裔科學家被研究機構清除出來。這些科學家們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美國只因為他們的出身就開除了他們,這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然而,這場「大清洗」還沒有結束。在今年「弗洛伊德被虐殺案」後,這場「大清洗」達到了高潮。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這裡有一篇舊文,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關於GIS與哈佛的歷史,特別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思想史,與各位GIS同行分享一下。哈佛大學是世界級的高等學府,其一言一行對全世界都具有標杆作用。哈佛大學地理系創立於1904年,由地貌學大師William Davis創建,在美國地理學屆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但是很不幸,這個曾經輝煌的地理系在1948年轟然滅亡。
  • [華人世界]海外尋寶覓珍:機遇與挑戰 (上)
    進入[華人世界]>>    CCTV.com消息(華人世界1月21日播出):華人世界,世界華人的家園,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現在在海內外的華人中,尤其在收藏愛好者當中,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就是海外中國文物以及與之相關的尋寶和文物回流。
  • 專訪:外星文明的「使者」來了嗎?——訪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勒布
    新華社洛杉磯11月7日電 專訪:外星文明的「使者」來了嗎?——訪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勒布  新華社記者譚晶晶  2017年,浩瀚宇宙中一個神秘天體闖入太陽系後,以每小時31.5萬公裡的高速飛離,朝著飛馬座方向而去。
  • 全美10大華人比例最高的大學,有沒有你中意的?
    全美10大華人比例最高的大學,有沒有你中意的?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在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時候,願意前往華人比例比較高的學校,那麼你了解哪些華人比例高的學校呢?一起來看看吧!俄亥俄州立大學由哥倫布的主校園和位於利馬、曼斯菲爾德、馬裡恩、直布羅陀島、紐瓦克和渥斯特的分校組成。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建校於1817年,在世界享有高等學府的美稱。
  • 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開幕
    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開幕     本報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李斌)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慕道、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數學系講座教授鄔似珏獲得本屆晨興數學獎金獎
  •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
  • 華爾街時報專訪哈佛商學院印度裔院長諾裡亞_中國網
    哈佛大學商學院新任院長、出生於印度的尼丁•諾裡亞(Nitin Nohria)周一在香港接受了《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專訪,排除了在印度開設哈佛商學院分校的可能性,同時他強調了新興經濟體在新世紀中的重要性。他與《華爾街日報》記者Duncan Mavin進行了對話,以下是諾裡亞訪談的節選。
  • 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華人?華人最多的十個國家!
    ,不得不承認華人的身影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找到。據統計,海外華僑華人人數已達6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98個國家和地區。先說說印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有約17500多個島嶼組成的世界最大群島國家,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度尼西亞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事實上,印尼是公認的華人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印尼大約有5%的人口是華人,數量超過1000萬人,其中90%以上已加入印尼籍。印尼華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 從「浮動地獄」到立碑表彰,海外華人如何熬過至暗時刻
    何路曼 翻拍  這裡,見證了他們在海外的動蕩歲月,  這裡,講述了他們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1980年,一個叫「紐約唐人街歷史計劃」的組織決定留住華人華僑在海外留下的回憶,於是有了美國華人博物館。  博物館裡,記錄了這樣一位老移民在美國的辛酸史。
  • 美國哪些城市最受華人移民歡迎
    美國移民中,華人佔了不小的比重。那麼,美國哪些城市最受華人移民歡迎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最受華人移民歡迎的美國城市及各自的特色!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靠山又臨海,這裡也是全世界高等院校密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許多知名研究機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高質量的教育是吸引各地的移民和留學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