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
9月22日在京逝世,
享年100歲。
至此,
2020年,
我國已送別26位院士。
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20世紀60年代,在普遍質疑「不可能」的情況下,李東英首創在糧食、經濟作物上使用稀土元素。
實踐證明,稀土元素能提高農業產量,稀土農用延續至今。
1
5年攻克40餘種稀有金屬生產技術
李東英,
1920年生,
北京市人,
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
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中國建立之初,
百廢待興,
當時我國只能生產8種有色金屬,
到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後的1957年,
也僅能生產22種有色金屬,
尚有40多種稀有金屬不能生產。
怎麼辦?
這個空白嚴重地影響了
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發展。
當時的國家冶金部黨組提出,
一定要在「二五」期間
佔領有色金屬全部領域。
做得到嗎?
已成為有研總院技術主力
和學科帶頭人的李東英堅信,
中國人有能力、有信心
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經過調研,
李東英設計出一個技術發展路線圖
——以研究稀有金屬主流程為主,
從工藝技術、專用設備、
分析檢驗、控制技術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
系統地發展我國稀有金屬工業。
時間緊迫,
李東英陸續建立起
稀土、半導體材料、
稀有金屬加工和真空冶金、高純元素分析
等研究領域和相應的研究課題組織,
以及與之相配套的
專用設備的設計、製造等研究室;
相繼研製出了一批
屬國內首創的真空冶金設備,
如真空熱還原爐、真空電弧爐、
電子轟擊爐、區域精製爐、單晶矽爐、
多品種還原爐、細矽芯棒爐等。
5年以後,
我國全部解決了過去不能生產的
40多種稀有金屬的工業生產方法,
並開始籌建稀有金屬冶煉廠、
稀有金屬合金加工廠
和半導體等新材料生產基地。
2
為「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技術「鋪路」
1988年,
國防科工委授予李東英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
有記者問他,
「您是研究材料的科學家,
只能做無名英雄,
很難享受到自己的
科研成果瞬間成功的喜悅,
對此,您覺得遺憾嗎?」
老人淡淡地說,
「能夠利用技術來增強祖國的國防力量,
促進經濟發展,已經是很高興的事了。」
停頓一會兒,
他補充道,
自己的主張國家能採用,
已經十分開心了,
其他的真是沒有想那麼多。
在李東英的工作生涯中,
有一個指導思想是他始終堅持的,
那就是材料研究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一定要走在尖端科技的前面。
李東英甘願作這樣的幕後推手。
他帶領科研人員從調查研究開始,
全力投入新材料的預研。
在他的主持和不懈努力下,
有研總院陸續開發出
多晶矽、鍺、砷、鎵
及半導體材料單晶矽、鍺和砷化鎵,
原子能材料鋯、鉿和鋯-2合金材,
鎂鋰合金、鈦合金、高純鋰等新材料,
為「兩彈一星」、大規模集成電路
和國家「〇九」工程等
國防尖端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
率先提出開展稀土農用的科學研究
稀土素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
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
20世紀70年代之前,
我國只是在石油、化工、
冶金、紡織、陶瓷、玻璃
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其他領域尚未涉及。
我國是全球四大稀土擁有國之一。
李東英曾兩次留學前蘇聯,
他主張我國稀土資源利用,
要立足更廣闊的領域。
那正是糧食緊缺的年代,
李東英把目光移向我國的基礎農業。
1972年,
他率先提出開展稀土農用的科學研究。
在有研總院燕郊幹校的麥田和棉田裡,
李東英一遍遍做跟進
施用和不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對比試驗。
結果表明,
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
獲得了顯著增產,
並取得了優質和抗逆的效果,
並且經過對作物果實的高純分析,
證明稀土元素沒有進入其果實。
一系列的試驗取得了
配套技術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
但這條路走得並不平坦,
在當時不乏非議。
在時任國家科委主任方毅
和國家計委等
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
經跨地區、跨部門、
多學科的聯合攻關,
稀土農用得以在全國
大面積示範和推廣應用。
至20世紀90年代初,
其應用已遍及全國
30個省、市、自治區,
平均年推廣面積約5000萬畝,
增產糧棉達100萬噸,
年增加經濟效益6億元以上,
並已向林業、牧業、養殖業發展擴大,
累計獲經濟效益近百億元,
使我國在此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事實證明,
這條路走得通,
而且走得穩。」
李東英欣慰地說。
多年來,
李東英不知疲倦,
從不停歇。
他說:
「國家的需要最重要。
只要國家需要,
我隨時可以
換專業、換項目、換工作單位。」
自1949年3月參加工作至今,
李東英領導全國有色金屬的技術力量
組建了38個科技協作組,
對國家一些重大科技決策
和科技攻關發揮了重要作用。
送別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