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望遠鏡發展一種實時監測望遠鏡性能的新技術
近日,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利用LAMOST望遠鏡導星相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算法,提出了一種望遠鏡性能監測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望遠鏡的性能,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投入觀測。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2015-04-22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鑑定委員會在聽取了ONSET科學目標和技術研製報告、檢測報告、查新報告和用戶報告並質詢和討論後一致認為:「ONSET全面達到了設計要求,部分指標超過設計要求,已成功獲得國際一流的三波段太陽圖像資料。這是一臺總體性能國際先進,部分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具有突出特色的地基太陽望遠鏡,對發展我國太陽物理觀測研究和空間天氣監測具有重大意義。」
-
望遠鏡也能機器學習:故障和問題實時監測,準確率96.7%
天文望遠鏡是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重要工具,隨著對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對望遠鏡相關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望遠鏡是一個包含多個子系統的複雜系統,為保障望遠鏡始終工作在性能最佳狀態,每次望遠鏡開始觀測前,維護人員需要花費數個小時對它的各個子系統進行全面檢查,開始觀測後也迫切需要對望遠鏡的實際性能進行實時監測。
-
江蘇文化日曆 | 世界口徑最大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1996年5月22日,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發明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通過國家科委的審定。這一技術攻克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野無法統一的難題,被譽為天文望遠鏡的一次革命。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這標誌著中國大型巡天望遠鏡獲得的海量數據將被更多的國際天文學家所使用,也充分顯示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自主創新能力。
-
探索| 突破世界技術難題,「光譜之王」LAMOST讓銀河系有了新「畫像」
交匯點訊 4月以來,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捷報頻傳:中國LAMOST發現目前銀河系中自轉最快恆星,LAMOST巡天光譜總數達1448萬條成為光譜之王,LAMOST去年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等11項代表成果…… 累累碩果背後,「LAMOST的核心創新和關鍵技術」正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南京天光所極低溫環境大口徑反射式望遠鏡防霜膜系技術完成實驗驗證
鏡面上凝結的冰霜不僅會降低膜層的使用壽命,還將嚴重影響到望遠鏡的科學觀測。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通過CSTAR望遠鏡項目首次成功使用天文望遠鏡ITO膜層防霜技術,但該技術目前僅適用於透射光路,大口徑反射光學系統無法使用。
-
能夠學習的天文望遠鏡,在性能上獲得了提升,可以減少錯誤和故障
在人類沒有實現星際航行之前,我們研究探索宇宙主要依靠的還是天文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可以說是人類探索星空最有力的一個科技設備,如果沒有它,我們對宇宙的很多認知也就無從談起。天文望遠鏡非常強大,已經成為人類探索星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天文學望遠鏡是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重要工具,隨著人們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對其相關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中國"慧眼"望遠鏡監測引力波 全球僅四臺能測到
2017年10月16日22點,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對外發布了一項最新的重大發現。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在這次國際重大科學發現中,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南極巡天望遠鏡,我國的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這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電磁對應體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
捕捉「黑洞之王」的望遠鏡是南京造!未來有望「搬家」或再造一臺
這個發現「黑洞之王」的「功臣」——郭守敬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設計和製造。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望遠鏡背後有哪些故事?它又是憑藉怎樣的「絕技」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呢?帶著這些問題,現代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
-
LAMOST望遠鏡即將冠名郭守敬望遠鏡(組圖)
趙永恆說,2004年8月,美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在制定物理與天文學發展戰略時,將暗物質與暗能量排序在「新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難題」前兩位。他說,宇宙的基本組分是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人類科學能夠描述的普通物質僅佔宇宙總能量的4%,其餘96%包括佔總量22%的暗物質和佔總量74%的暗能量,人們完全不知道它們是什麼!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 中國參與核心技術研發—新聞—科學網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光所,聯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光電所、理化所等單位,開展了該計劃中的多項核心技術的研發。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助理、TMT項目部經理薛隨建介紹,國家天文臺聯合中科院有關院所承擔了TMT主光學系統、雷射引導星系統、雷射器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研發工作,為這個項目的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2017-10-17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發布,中國首顆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參與監測並作出貢獻。資料圖:藝術家所描繪的雙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現象。 引力波源於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以後的預言,即極端天體物理過程中引力場急劇變化,產生時空擾動並向外傳播。從LIGO在2015年9月14日首先發現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以來,人們已探測到4例引力波事件。
-
中國首顆天文望遠鏡衛星發射 可獲高能天體動態圖景
對銀河系進行高靈敏度的巡天監測,可首次獲得高能天體動態圖景 目前,國際上在軌運行的X射線天文衛星共有7顆,與它們相比,我國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牛」在哪兒?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系統載荷分系統專家宋黎明介紹,從工程和技術指標上來講,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在同類衛星中優勢非常明顯。
-
光傳感器在鹽密在線監測系統中應用
此外,全國高電壓工作網防汙閃工作組目前已明確提出以飽和鹽密為基礎修訂汙區分布圖,而使用傳統方法無法獲得設備的飽和鹽密。 利用光傳感器對輸變電設備絕緣子進行鹽密在線實時監測,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電力系統的問題,為電力系統在該領域打開了一扇大門,是思想上的大變革! 光傳感器輸變電設備鹽密在線監測系統是一種實時、在線、科學、準確的鹽密監測方法。
-
中國自主研製的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在南極投入運行
科技日報合肥2月18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由該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堅副教授帶領的團隊及其合作者,根據不同紅外探測器的特點,進行了多個版本的設計和測試,解決了微弱信號探測,高增益靈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聲抑制等關鍵技術,首先完成為基於InSb探測器完成了
-
極低溫環境大口徑反射式望遠鏡防霜膜系在南京天光所獲實驗成功
鏡面結霜問題是以南極為代表的高寒地區天文光學儀器工作所面臨的一個必須克服的難題。
-
走進863:安光所國產空氣自動監測設備異軍突起
劉文清告訴記者,每種氣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吸收光譜,因此在一束通過環境空氣的光中,可同時得到多種氣體的特徵吸收光譜,通過光譜分析儀和計算機可分離出每種氣體的特徵吸收光譜,對每種氣體的特徵吸收光譜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可快速實時得到所監測汙染物的監測結果,從而實現了大氣環境汙染的完全非接觸在線自動監測。 被動DOAS技術通過測量天空散射的太陽光來解析大氣層中的痕量氣體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