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 中國參與核心技術研發—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打造三十米大口徑的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是最先進科技和強大實力的體現。在這個項目中,中國科學家將扮演重要角色。

 

 

全球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之一TMT,於2011年在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山(MaunaKea)開工建設,預計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項目概算約為10億美元,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正式加入其中,中國和印度以觀察員身份參與。

 

TMT望遠鏡是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集光口徑為30米,工作在0.31-28納米波段。因此,TMT集成了當代大口徑望遠鏡最頂尖的高新技術。

 

記者了解到,除了資金參與,中國在鏡面、自適應光學設備以及其他機械設備等方面,都將參與這項計劃。國家天文臺南京天光所,聯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光電所、理化所等單位,開展了該計劃中的多項核心技術的研發。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助理、TMT項目部經理薛隨建介紹,國家天文臺聯合中科院有關院所承擔了TMT主光學系統、雷射引導星系統、雷射器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研發工作,為這個項目的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

 

TMT主鏡拼接精度要求極高,需達到光照上去看不到接縫的程度。中國通過2008年完成的LAMOST望遠鏡項目,對此已有技術儲備。因此,國家天文臺南京天光所主要負責TMT主鏡子鏡單元高精度磨製技術的研發,以及部分子鏡的加工任務。同時,國家天文臺南京天光所還參與了TMT「首光」科學儀器的設計研發工作。因為在TMT開始科學觀測的初期,將先安裝3臺「首光」設備,包括紅外成像攝譜儀、紅外多目標攝譜儀和寬視場光學攝譜儀。這些設備能充分利用TMT的高靈敏度及高解析度,提供前所未有的成像能力。

 

另外,TMT的光路結構極具特色——來自遙遠天體的星光先被具有主動光學功能的主鏡收集,匯聚到副鏡,再反射到可以360度轉動的第三鏡,最後被送入裝有自適應光學矯正系統的科學儀器中。這種特殊的結構使TMT在持續觀測、切換設備、更換子系統時更方便,幫助天文學家在更短時間內進行更多不同類型的觀測。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則主要負責TMT第三鏡及其驅動機構的設計、製造工作。而起著主要傳輸作用的第三鏡,在光學精度、機械精度等方面均面臨世界級挑戰。

 

因為大氣中存在湍流、密度分層等現象,會對觀測形成幹擾,這就需要自適應光學系統進行矯正。所謂自適應光學系統,就是通過向空中發射高能雷射,在高空製造人工「導星」,並不斷對其檢測,再藉助變形鏡高速精密的調整,使圖像清晰銳利。光電所則承擔了TMT雷射導星子系統的設計製造。

 

帶動相關技術快速提升

 

中國科學家不僅為這個全球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這個項目,也使中國相關領域內的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此前很長時期,中國的天文望遠鏡研究與國外有著一定的差距。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王俊傑告訴記者,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國外已有1.8米級的天文望遠鏡,而中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建成2米級的天文望遠鏡,目前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其有效口徑也才為4米,這也影響了國內在天文觀測方面的研究,「沒有設備,沒法和別人競爭。」

 

同時,自主製造大口徑的望遠鏡也面臨許多困難,一個是造價比較高,比如TMT項目投資超過10億美元;另外,在有些領域技術也達不到。因此,建立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需要多國合作,目前,國際上沒有其他國家在中國的臺址上建造大口徑望遠鏡,因此出資參與國外的望遠鏡項目也是選擇之一。

 

正是在考慮了多方面的情況後,2009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觀察員身份正式加入國際三十米望遠鏡項目(TMT),其後啟動了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項目上的科技合作。

 

如果中國最終能成為合作夥伴之一,當TMT天文望遠鏡建成後,中國將分享與實物貢獻成比例的TMT的觀測時間,獲得科學回報,並通過承擔TMT核心技術任務,帶動相關高技術發展。

 

天文研究取得多項突破

 

在參與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項目核心技術研發的同時,近年來,國內天文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建立了多個類型的天文臺,以進行不同的研究。

 

王俊傑告訴記者,國內目前最大口徑的光學望遠鏡就是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安放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這個觀測站地處燕山主峰南麓,海拔960米,其主要科學目標是光學光譜巡天工作,於2008年10月落成。

 

2011年10月23日,LAMOST正式啟動先導巡天工作。其有效通光口徑為4米,視場角直徑為5度。在5度視場、直徑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纖,可同時獲得4000個天體的光譜,使其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王俊傑指出,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的難題,成為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是中國光學望遠鏡研製的又一裡程碑。不足之處主要在於目前的站址條件不能完全滿足觀測需要,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來自興隆縣城的燈光汙染使得望遠鏡工作上空的夜天光增強。此外,興隆的大氣視寧度也比以前變差。這些都對該望遠鏡功能的展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位於貴州「大窩凼」窪地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正在建造中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它利用貴州喀斯特地區的窪坑作為望遠鏡臺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其擁有30個標準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

 

王俊傑說,「大窩凼」窪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獨有的漏鬥形天坑,就像一個天然的巨碗,剛好盛起望遠鏡約20萬平方米的巨型反射面,建成後的望遠鏡將會填滿整個山谷。FAST與被評為人類二十世紀十大工程之一的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將在未來20到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不過,王俊傑指出,FAST雖然口徑巨大,但畢竟是單一天線,不是多天線的幹涉陣,因此,探測解析度(分辨天體細節的能力)比不上有些幹涉陣列射電望遠鏡及甚長基線射電望遠鏡。

 

而建於羊八井的天文觀測站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建於西藏的第一個專業天文臺站,天文臺裡的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CCOSMA),是中國第一架可用於常規天文觀測的亞毫米波望遠鏡,也是目前北半球檯址海拔最高的亞毫米波望遠鏡。

 

CCOSMA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望遠鏡,很多方面目前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它不僅可推動國內天文界在亞毫米波天文學領域的研究,還可作為中國未來重大科學工程計劃中的大型亞毫米波望遠鏡項目的試驗平臺及人才培養平臺。

 

王俊傑告訴記者,CCOSMA的優勢在於接收束寬大,也就是視場大,非常適合巡天觀測,這是目前北半球其他亞毫米波望遠鏡所不具備的。但CCOSM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接收束寬大,解析度較低,所以不能探測天體的精細結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修建 國產雷射器首次用於頂尖科研
    ——近日,美國夏威夷國土資源部董事會批准了美國加州理工和加州大學打造30徑望遠鏡(TMT)的提議。這架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將於2014年開始在夏威夷莫納克亞火山頂修建,加拿大、日本、中國、印度的國立天文機構加入了該項目。
  • 科學網—中國出資1億美元參與建最大天文望遠鏡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婉在賀信中指出:「當前,世界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正加快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雷射技術和應用無疑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此歷史時刻發起成立雷射應用分會,必將對我國雷射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中國深度參與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SKA天文臺公約正式...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是計劃建造並運行50年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擬通過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推動實施。SKA致力於回答關於宇宙的基本問題,為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它並非單臺望遠鏡,而是一個望遠鏡網絡,由2500面直徑15米的碟形天線以及250組低頻和中頻孔徑陣列組成,因接收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而得名。
  • 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原標題:冰蓋之巔,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太陽升上了地平線,天空不再一直黑洞洞,南極「極夜」已經過去。對天文學家來說,這也意味著每年的最佳觀測時間已經過去。  9月12日,973計劃支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項目在南京舉行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研究中心主任、AST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已只能用以往視頻,展示架設在萬裡之外的我國南極崑崙站的望遠鏡運行情況。  海拔4087米、零下80攝氏度,在讓人類望而生畏的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南極冰蓋冰穹A,天文學家緣何架設目前成功運行的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這將面臨哪些困難?
  • 參與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項目 中國籤署SKA天文臺公約
    據《中國科學報》14日消息,平方公裡陣列(SKA)是一個建造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項目。如今,參與該項目的7個創始成員國(觀察者網註:包括中國在內)於3月12日在義大利羅馬正式籤署了一項公約,建立一個政府間組織來監督該項目運行並正式批准其建設。
  • 五國合建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 中國出資1億美元
    建最大天文望遠鏡中國出$1億  於2018年建成 造價約10億美元 我國承擔光學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製  據美國媒體今晨報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的建造者之一,將承擔這臺巨大的望遠鏡的光學系統
  • 我國將參建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
    據美國媒體昨晨報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天文望遠鏡的建造者之一,將承擔這臺巨大的望遠鏡的光學系統、雷射引導星系統和科學儀器系統等關鍵技術研製任務。項目由中、美、日、加、印五國合作。這直徑30米的望遠鏡預計在2018年建成,造價約10億美元。
  • 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獲準上市—新聞—科學網
    4月29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准了深圳中科微光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心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設備及附件」的註冊。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評選委員會由48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專家組成,綜合考慮候選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
  • 「十三五」期間中國或建世界最大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南京5月26日電 (記者 鍾升)24日至25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等單位的60餘名天文學專家匯聚南京,共同商議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
  • 去看2.4米望遠鏡,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望遠鏡
    望遠鏡口徑達2.4米,鏡身高約8米,重40多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通用光學天文望遠鏡。麗江觀測站全稱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也稱為南方基地。是中國科學院臺雲南天文臺兩大觀測基地之一。另一個觀測基地是撫仙湖觀測站,主要擔負太陽觀測研究。麗江觀測站又分為兩個園區,一個是玉龍縣城園區,一個是高美古園區。
  • 全球最大射電陣列望遠鏡「大耳朵」背後的那些事兒
    2月6日下午,以中國主導研製的未來全球最大的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其首臺天線在石家莊出廠。從外觀上看,它像是一隻立著的「大耳朵」,它是人類探究宇宙的「大耳朵」。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期待國內能夠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雨強認為,精準獲取高解析度時空表型是後基因組時代的瓶頸,我國雖已經逐步開展了表型組學設備的引進和研發工作,但主流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及其裝備都被國外進口產品壟斷,急需自主可控的高端光電儀器。
  • 又一座全球最大望遠鏡項目在中國啟動啦
    什麼是射電望遠鏡雖然都被稱為望遠鏡,但射電望遠鏡與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光學望遠鏡在原理和外形上有著天壤之別。在單一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方面,我國已於2016年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建成全球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FAST的優點不言而喻,其無可匹敵的口徑使其成為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截至2020年1月11日,FAST已發現146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102顆已得到證認。
  • 武向平院士:下一代超級望遠鏡的中國機會—新聞—科學網
    』問世的自豪之中時,全球的射電天文學家已經著手建造下一代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了。」國際學界已經試圖謀劃並建造下一代的超級射電望遠鏡,以克服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缺陷和不足,並獲得更高的靈敏度、更大的視場、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 在眾多方案中,由全球十多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和協作建造、共同運行和管理的SKA被寄予厚望。 武向平說:「SKA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也是超越國界的全球大科學裝置,將開闢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新紀元。」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大會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提出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政策試點示範等,科技部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有關任務的落實,實施重大項目,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增強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的研發。
  • 揭秘十大天文望遠鏡:最大射電望遠鏡陣設計完成
    6日,從SKA第17屆董事會傳來消息,經過SKA 11個成員國(包括中國)及全球一大批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努力,SKA第一階段(SKA1)建設方案已最終確定,並獲得董事會通過。這標誌著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向建設階段邁出了關鍵一步。SKA1建造費用共計6.5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