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望遠鏡發展一種實時監測望遠鏡性能的新技術

2021-01-1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近日,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利用LAMOST望遠鏡導星相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算法,提出了一種望遠鏡性能監測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望遠鏡的性能,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投入觀測。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當前,常見的望遠鏡監測技術主要依靠人眼監測相機的成像或者通過設置傳感器的參數閾值進行報警,但不能適應新型望遠鏡智能化實時監測的要求。基於LAMOST導星相機數據,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方法提出了一種智能化實時監測望遠鏡性能的新技術,技術的核心是建立望遠鏡性能與星像形狀的對應關係,並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星像形狀進行實時分類,從而實現對望遠鏡整體性能的監測。經測試分析,該技術實現了LAMOST焦面離焦、導星、拼接鏡面子鏡偏移、主動光學性能等方面的實時監測,精度達到96.7%。

  LAMOST望遠鏡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相關焦點

  • 南京天光所利用LAMOST數據提出一種望遠鏡性能監測新技術---中國...
    、研究員張勇,以及中科院院士、南京天光所研究員崔向群等,利用LAMOST導星相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算法,提出一種望遠鏡性能監測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望遠鏡的性能,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投入觀測,從而提高儀器的觀測和維護效率。
  • 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望遠鏡DR6數據集向全世界公開發布
    近日,包含LAMOST望遠鏡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六年的光譜數據——DR6數據集(v2版本)對全世界公開發布。  LAMOST DR6光譜數據獲得於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共七年的巡天觀測。DR6 v2版數據共包括4901個觀測天區,共向全世界公開發布1127萬條光譜,其中低解析度光譜991萬,中解析度非時域光譜數據50萬,中解析度時域數據86萬。
  • 望遠鏡也能機器學習:故障和問題實時監測,準確率96.7%
    天文望遠鏡是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重要工具,隨著對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對望遠鏡相關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望遠鏡是一個包含多個子系統的複雜系統,為保障望遠鏡始終工作在性能最佳狀態,每次望遠鏡開始觀測前,維護人員需要花費數個小時對它的各個子系統進行全面檢查,開始觀測後也迫切需要對望遠鏡的實際性能進行實時監測。
  • 能夠學習的天文望遠鏡,在性能上獲得了提升,可以減少錯誤和故障
    為了保證望遠鏡始終處於性能最優的工作狀態,每一次望遠鏡觀測前,維護人員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對各子系統進行全面檢查,並在觀測開始後對望遠鏡的實際性能進行實時監測。這種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來進行的望遠鏡維護工作,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已經越來越無法跟上步伐。而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則是能夠實時對望遠鏡進行各種檢測和維護,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望遠鏡隨時保持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
  • 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在精確測量人馬座星流三維軌道空間分布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中心、上海天文臺和國家天文臺聯合研究團隊,利用LAMOST(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首次精確測量人馬座星流三維軌道空間分布        LAMOST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01年批覆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LAMOST望遠鏡即將冠名郭守敬望遠鏡(組圖)
    趙永恆說,2004年8月,美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在制定物理與天文學發展戰略時,將暗物質與暗能量排序在「新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難題」前兩位。他說,宇宙的基本組分是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人類科學能夠描述的普通物質僅佔宇宙總能量的4%,其餘96%包括佔總量22%的暗物質和佔總量74%的暗能量,人們完全不知道它們是什麼!
  • 子午工程二期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開工建設
    (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在四川稻城縣開工建設。望遠鏡預計於2021年前後建成並投入科學觀測,建成後,可實現對日冕物質拋射(CME)從生成到向近地空間傳播的全過程進行探測和跟蹤,對於提高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環境的預測精度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該望遠鏡可對太陽最外層進行層析成像,實時獲取太陽及CME輻射的真實圖像,對空間環境、空間天氣監測與預報具有參考意義。
  • 江蘇文化日曆 | 世界口徑最大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1996年5月22日,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發明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通過國家科委的審定。這一技術攻克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野無法統一的難題,被譽為天文望遠鏡的一次革命。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2015-04-28 23:3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記者 孫亭文)27日至28日,來自全國各地天文與技術研究機構的80餘名天文學家、技術專家齊聚烏魯木齊,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
  • 哈勃望遠鏡很強大?其實性能和造價只是這些軍用衛星零頭
    利用遙感技術和遙感設備,對地表覆蓋和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的人造衛星,主要應用於國土資源勘查、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規劃、農作物估產、防災減災和空間科學試驗等領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提到遙感技術,說來可就話長了。小火箭以後專門開啟一個系列吧!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口徑光學望遠鏡
    12日,「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共同確定並商討了聯合在新疆慕士塔格觀測站建造1.9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項目。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斯皮策空間望遠鏡
    圖1 斯皮策望遠鏡示意圖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zer圖3 斯皮策望遠鏡發現的圖4 斯皮策觀測的銀河系中心照片(4)探測隱藏的黑洞:科學家使用斯皮策望遠鏡觀測了,高紅移星系是遠古的化石,斯皮策望遠鏡可以觀測紅移位6的星系,這表明這些觀測到的光是大爆炸後9億年離開星系的。
  • 「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香山科學...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主題為「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62次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大天文單位的60多名專家強烈呼籲國家「十三五」期間儘快立項建設中國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2015-04-22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鑑定委員會在聽取了ONSET科學目標和技術研製報告、檢測報告、查新報告和用戶報告並質詢和討論後一致認為:「ONSET全面達到了設計要求,部分指標超過設計要求,已成功獲得國際一流的三波段太陽圖像資料。這是一臺總體性能國際先進,部分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具有突出特色的地基太陽望遠鏡,對發展我國太陽物理觀測研究和空間天氣監測具有重大意義。」
  •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 關於天文望遠鏡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時間把夢塗黑32,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關於天文望遠鏡的介紹。超級天文望遠鏡遙遠的夜空是美麗的,充滿誘惑力的,很多人都想觀看夜空到底是什麼樣的,望遠鏡的發明使人們的欲望得到了定的滿足。
  • 陳建生:「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我和崔向群院士的分歧
    在技術路線上,我們認為12 米望遠鏡是一項極其困難,極其挑戰的項目,是因為這個項目要在海拔5000 米以上極其艱難、惡劣的條件下建設極其精密、極其宏偉的工程,是因為這個工程要在5 年時間,有限經費下建成, 尤其是因為我國在建設望遠鏡方面, 特別是大型望遠鏡方面極其缺乏經驗,缺乏人才。我國在通用型望遠鏡建造的最大望遠鏡是2.16 米望遠鏡,即使這樣小的望遠鏡,在當時就不是一個先進的望遠鏡。
  • 太空望遠鏡的首次3D列印嘗試,減重73% 仍符合光學性能要求
    歐洲航天局(ESA )支持了一項新的增材製造研究項目,項目的研究團隊對太空望遠鏡進行了重新設計,並採用金屬3D列印技術製造瞭望遠鏡組件。根據ESA ,這款望遠鏡可以識別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和其他微量氣體。增材製造太空望遠鏡組件樣件。
  •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2017-10-17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發布,中國首顆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參與監測並作出貢獻。資料圖:藝術家所描繪的雙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現象。  引力波源於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以後的預言,即極端天體物理過程中引力場急劇變化,產生時空擾動並向外傳播。從LIGO在2015年9月14日首先發現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以來,人們已探測到4例引力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