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奇葩說》第七季的播出,這檔節目中出現的辯題也引發了許多討論。在1月14日第七期的節目中,出現了這樣的辯題: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當晚,李誕的一句話登上了微博熱搜「成年人的崩潰,從『算了』開始」,引發了網友們的共鳴。
崩潰本質上是人情緒宣洩的一種方式,然而成年人的身份對這一概念增加了重重限定。很多人都認為,作為成年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哪怕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應當將其表現出來,不能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別人,這是當下主流的觀念。
從節目最開始的投票也可以看出,六成的觀眾認為成年人的崩潰是應該藏起來的,不能表現出來。但宋丹丹的一句話重新引發了對這一辯題的思考「如果崩潰可以藏起來那還叫崩潰嗎?」
當一個人連釋放崩潰的權利都沒有的時候,「崩潰」又是否可以被稱之為「崩潰」? 對於這個辯題,雙方辯手都貢獻了不少打動人心的金句,好想喟嘆一聲:現代人的生活,好難!
「釋放崩潰是一場重生」
反方一辯是劉暘,他在辯論中一句話「如果崩潰是世界末日,釋放它就是一場重生,每個把自己的崩潰不再隱藏的人,都值得那句:祝你生日快樂。」堪稱金句。
他舉的例子是一個女生在生日當晚被叫回去加班,女生當場崩潰,失聲大哭。這則視頻新聞登上了熱搜新聞,之後網友紛紛在視頻下留言,祝福女生生日快樂。人來到世界所作的第一件事情恰好是啼哭,而這位女生通過最為原始的方式,在一次釋放崩潰的大哭後贏得重生。
這裡一方面體現了劉暘教主嚴密的邏輯思維,完美用現實的例子詮釋了「釋放崩潰是一場重生」這一核心觀點;另一方面,也戳中了當下年輕人的痛點,崩潰完之後,生活還要繼續,不如整理心情,重新來過,何嘗不是一次重生?此觀點一出,令人動容。
「崩潰不僅要隱藏,還要收藏」
代表正方一辯的嚴文凱觀點則是以「理性」為前提。他更看重崩潰之外的收穫,即除了崩潰,我們還能做什麼,還能多做點什麼?於是有了這句話「對成年人來說崩潰不僅要隱藏,還要收藏,你每次理智應對崩潰你都會獲得一些寶貴的經驗。」
的確,這句話也很戳年輕人的心,崩潰了之後,可是生活還要繼續,我是繼續消極對待,還是總結其中寶貴經驗?
理性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在自我崩潰的背後,還有許多的責任要承擔,身邊的朋友、親人,都在等待著你。他看到了每個崩潰的人背後的社會責任,人不能崩潰了就完事,還有太多事情要做,太多的人要面對。
看似理性,但實際上道出了現實的無奈,因為現實,我們崩潰了,也因為現實,所以我們選擇不斷總結經驗,保持理性,避免犯錯。
「崩潰了藏是逞強,崩潰不藏是堅強」
王磊說得很好,一句「崩潰了藏那叫逞強,崩潰了不藏才叫堅強」振聾發聵。他舉了一個古人的例子,漢代的一個嚴酷的官吏給他人表情管理不當的行為定罪。然而時代變了,當下的時代早已不是過去「殘酷的叢林」,我們本該放下表情管理的面具,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他的發言有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真正的勇氣是,即便崩潰,我們也會堅定地邁出人生的下一步。」我們早已不是處在過去的時代,作為人,應當由宣洩、表達自我情緒的權利,而崩潰也並不意味著一味地宣洩,更在於,我們如何在崩潰的過程中與自己和解,收穫面對現實的勇氣。
「生活是夜路,走過的人他不說出來」
臧鴻飛的論述很有意思。他開頭就拋出一個雷人的觀點,如果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人崩潰了,他崩潰的樣子會馬上被做成土味視頻,然後配上BGM反覆播放。也就是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哪怕我們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也會被他人作為傳播和影響他人、收穫流量的素材;如此,所謂的「自我宣洩」是否還有「自我」可言?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情緒表達被娛樂化,也就失去本來「內味兒」了。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一個人的情緒再怎麼崩潰,對於其他人而言也是不能完全感知的,再大的崩潰對他人而言也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所以崩潰的意義又在哪裡,只不過給別人看笑話。
但臧鴻飛的觀點沒有局限於此,他最後的引用的一句話很好地升華了他的觀點「生活啊,好比那黑夜裡漫長的路,走過的人,他從不說出來。」從現實的搞笑到真誠的表達,臧鴻飛完成了完美的過渡,也收穫了全場的掌聲。
崩潰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無人可說,也不必再說。正如他最後總結的一句話「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一言不發。」
「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鏽」
熊浩的發言在我看來堪稱MVP(全場最佳),他的一句話就能夠戳中你的淚點:「他們希望你是一個螺絲釘,嵌到一個巨大的機器當中,然後跟隨這個機器永恆地去運轉。」「然後他給你不斷地提出要求,要加班,要努力,要996。一顆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鏽,他們哪會允許你生鏽啊!」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表情,只是因為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這是道德觀念對我們的要求。但我們終究是作為人而存在於社會之中,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和零件。一次次對996工作制的反抗、一次次「打工人」的自我調侃,反映的正是我們「打工人」渴望「為人」的呼聲,而這個口號,熊浩替我們喊出來了。
這句話是他對正方的辯駁,但他的論述並沒有停留在批駁。「永遠不要在別人生命的廢墟上,冷漠地呼嘯而過。」他的論述最終回歸到了對於現實的期待與想像之上,這是對我們,對處在社會中每個人的期待,如果我們僅僅只是他人生命中的過客,又怎麼忍心指責你不藏好。但是人僅僅只能是他人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嗎?他最後一句話給了我們思考。
最後回歸到李誕登上熱搜的那句話「成年人的崩潰,就是從『算了』開始的。」,但是他在節目的開始也說過一句話「人最可怕的就是騙過自己。」
生活、社會、職場一再告訴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無效率地浪費時間,但外部世界不會教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時刻明白的是,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有選擇釋放崩潰的權利,也有選擇隱藏崩潰的權利,一切只是因為,我們是「自己」,我們有作為一個人基本的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