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3月17日電 題:在南極冰川世界遨遊的中國科考者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歷時131天,總航程超過3萬海裡……幾天前,今年50歲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第二次由南極科考歸來。相較於幾年前第一次對南極的外圍「探險」,此次是他第一次深入南極內陸,並在當地度過了其50歲的生日,他認為「意義重大」。
資料圖: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中新社發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越冬是對人精神和毅力的考驗,零下三十幾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裡,一切都是考驗。」康世昌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近年來中國官方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南極科考的時光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艱辛。
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克服複雜冰情,成功實施海冰卸貨,將1605噸物資運往中山站區域;在泰山站建成中國南極首個雪下工程,初步建成極端氣候環境下南極內陸風能—太陽能組成的新能源系統;首次在阿蒙森海東區開展綜合調查,發現可能存在磷蝦繁殖地等成果。
深冰芯鑽機維護、表層雪樣和淺冰芯研究、冰層表面物質平衡測量、積雪密度和溫度……作為此次南極路基科考的首席科學家,康世昌承擔的科考任務繁多。他說,南極科考並不是很辛苦,只是常年冰天雪地的風景會讓置身其中的人不時感到壓抑。
冰川是地球的年輪,裡面刻滿了時光的奧秘,而冰芯則是打開奧秘的那把鑰匙。冰芯,就是取自冰川從表面到底部的芯。冰芯中不僅保留著過往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還記錄著人類活動對於氣候環境的影響,因而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常人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下,康世昌和他的團隊數十年如一日投身於冰凍圈科學研究。此前多年,他曾數次登上珠穆朗瑪峰進行科考。
「最恐慌的是『白化天』,大風夾雜著細雪布滿了整個空氣。」康世昌說,科考工作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都很正常。他對這樣的極端惡劣天氣心有餘悸,「開車沒有任何方向感,就像閉著眼睛在黑暗裡跑步」。
康世昌說,南極是人類研究中心,南極對全球變暖等一系列事情至關重要,「但目前中國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是非常薄弱的一方面」。
南極科考的百餘天后,康世昌瘦了十餘斤。他對此行感到很快樂,「整個過程比較享受,可以思考很多關於科研的問題,希望有機會再次前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