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正是知天命之年的凌昌全教授,久負盛名。他在中醫藥防治腫瘤尤其是肝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研製出甘棗寧、三石貓膠囊、四生湯口服液和去甲斑蝥素緩釋劑等抗癌藥物,22年立志抗癌,為數以萬計的腫瘤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寶貴的生命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傳奇與寫實
正是知天命之年的凌昌全教授,久負盛名。他在中醫藥防治腫瘤尤其是肝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研製出甘棗寧、三石貓膠囊、四生湯口服液和去甲斑蝥素緩釋劑等抗癌藥物,22年立志抗癌,為數以萬計的腫瘤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寶貴的生命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知道凌昌全教授,是從一個個傳奇開始的。他曾是祖國西北邊陲軍中一名小小的衛生員,先後師承劉嘉湘、趙偉康教授,成為我軍第一位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生導師,之後又拜吳孟超院士和陳可冀院士為師,不斷提高自己,現在是最年輕的「上海市名中醫」,經治的腫瘤病人口耳相傳他的仁醫仁術……
近距離走近凌昌全教授,是在他的專家門診看他認真細緻地問診切脈擬方,是在他的辦公室裡,冬日早晨的太陽薄薄地斜照,聽他談學術研究,談中醫藥抗癌前景,談如何做一個好醫生。對著記者,一如對著普通的病家,凌昌全教授面容溫暖而淡定。
面對癌症也是直面死亡的威脅,病家會急切求助,是選擇手術治療、化療放療,還是選擇中醫中藥治療,孰輕孰重如何取捨,中醫藥在抗癌鬥爭中的地位究竟怎樣,且聽著名中醫腫瘤專家凌昌全教授的思考和解說:「中醫藥抗腫瘤,絕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應自始至終參與抗癌的全過程」。
中醫藥應「全程」參與抗癌
很多人認為,中醫藥治療腫瘤是在病人不能手術、化療放療時的姑息治療,是「湊合湊合」,這是認識上的最大誤區。凌教授從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總結認為,從腫瘤的預防、治療到預後康復,中醫藥可以參與每一個環節,也應該參與。
以肝癌為例,肝癌是我國及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肝癌死亡率居世界之首。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的肝癌從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轉變而來佔少數,更多的是從B型肝炎、肝硬化發展而來。凌教授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80%~90%的B肝、肝硬化病人多存在肝鬱脾虛證候,因此,他應用一些具有疏肝健脾作用的藥食兩用中藥,如陳皮、山藥、山楂等,研製成功「甘棗寧營養麥糊」,適合慢性B肝、肝硬化病人早晚服用,期望從源頭上阻止肝癌的發病。
「三石貓膠囊」是在總結民間多種抗癌經驗方的基礎上研製開發的適合各種腫瘤病人的中藥抗癌複方。根據臨床觀察發現,75%的腫瘤化放療病人有氣陰兩虛證候,他又以益氣養陰為治則,製成「四生湯口服液」,適用於各種腫瘤化療放療後減輕毒副作用。
而歷經7年苦心研究成功的去甲斑蝥素緩釋劑,可應用於肝癌的介入治療(適應證為肝臟中單個、3~8釐米的癌腫),其治療效果與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或酒精注射效果相當,但毒副作用更小,更容易被病人接受。
中醫藥在不同階段起不同作用
現在大家都知道,中醫藥在腫瘤的化療放療階段可以減輕毒副作用;手術治療損傷腫瘤病人的元氣,在手術前後吃些中藥,可以幫助病人更好更快地恢復。這顯然是中醫藥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醫藥也可以發揮重要的治療作用。以去甲斑蝥素緩釋劑的研製應用為例,中醫文獻早有斑蝥治療肝癌的記載,但它的毒性很大。解放後,有學者從中提取了斑蝥素,上世紀80年代已有將其腫瘤內直接注射治療肝癌的報導,但由於肝臟血流豐富,藥物在局部停留時間較短,療效不顯著。從90年代中期開始,凌昌全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首先利用去甲斑蝥素既發揮抗癌作用,同時還具有不抑制骨髓、提高機體免疫機能、抑制B肝病毒複製、保護肝細胞等作用的特點,再借鑑國外先進的製劑技術,經過無數次實驗,將去甲斑蝥素按最佳比例製成緩釋劑型,在B超引導下做肝臟腫瘤注射,從而實現了去甲斑蝥素在腫瘤內部緩慢釋放,達到「增效減毒」的目的。2005年應用於臨床,現已治療130餘例肝癌病人。
就肝癌治療而言,西醫注重的是局部治療,而中醫更加重視整體調理,兩者結合,取長補短,可進一步提高肝癌的臨床治療效果。譬如,在肝癌的現代治療過程中,有一些出現腹水、黃疸的中晚期患者不能進行肝動脈栓塞化療,但經中醫系統的辨證施治一段時間,腹水、黃疸明顯減輕之後,又獲得了TACE治療的機會,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凌教授稱,中醫藥抗腫瘤,講究系統性、科學性和完整性。往往不是一兩味藥或是一兩張方子去治療某個腫瘤這麼簡單,而應該從中醫的基本理論體系來認識腫瘤,並在綜合治療方面作出創新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