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星「遙感」災情 海洋一號C/D雙星組網持續跟蹤觀測鄱陽湖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該中心利用所屬衛星對鄱陽湖地區受災情況進行連續跟蹤。從該中心獲得的圖像可以看出鄱陽湖水體與各江河兩岸部分河段連片,贛江、修水、昌江兩岸被水淹沒,鄱陽縣蓮湖鄉北部、昌洲鄉昌江等以及永修縣靠湖的多數鄉鎮被水淹沒。
-
海洋二號雙星組網,船舶識別系統有特殊用途!
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能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的範圍、效率和精度。明年還會有D星發射,B、C、D三星組網後,將建成中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絡。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海洋二號衛星的那些事兒。
-
看海洋一號C衛星的「神通廣大」
海洋衛星因具備全天時、全天候、全球性觀測等特點,可高頻次、周期性、長期、近實時、快速獲得全球多尺度、多要素的海洋信息,不受地理位置和人為條件限制,能夠覆蓋環境惡劣的海區,已成為現代海洋觀測的利器。 2018年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成為我國第三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海洋一號C衛星獲取了哪些數據、業務化運行取得哪些成果?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打造中國首個民用海洋衛星星座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趙竹青)11日2時31分,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四顆衛星,屬於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海洋業務衛星。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 西安航天基地貢獻「硬核」力量
6月11日凌晨2時31分24秒,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九天瞰海 再添慧眼———要聞——中央紀委...
它與此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共同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不僅填補了我國海洋水色衛星無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還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建設海洋強國等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西安分院數傳系統搭建天地信息傳輸通道
2020年6月11日凌晨2時31分24秒,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製了海洋一號D衛星的數傳分系統,在衛星與地面之間搭建了一條信息傳輸通道。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形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為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海洋災害預警、海洋維權執法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組網後,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兩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有力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
「撥雲瞰海顯身手」:海洋二號C星發射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海洋二號C星是中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中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中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汪江波 攝穩控偏航:提升中國的海洋觀測能力海洋二號C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具有「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特性,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相較於傳統遙感衛星運行所在的太陽同步軌道,海洋二號C星將在傾斜軌道上「全力奔跑」,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海洋觀測能力。
-
今天13時40分,我國又一顆大型遙感衛星升空,將大幅提升海洋觀測能力
此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入軌後將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海洋二號C星「身手敏捷、眼疾手快」,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
海洋二號C衛星: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目前,我國發射的海洋衛星和以海洋為主要用戶的衛星已達到9顆,包括海洋一號A、B、C、D衛星,海洋二號A、B、C衛星,中法海洋衛星,高分三號衛星等。 海洋二號C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二顆業務衛星。
-
中國航天雙星串聯技術突破 兩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運行
此次採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環境減災二號A、B星是兩顆光學對地遙感衛星,用於接替已在軌運行12年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中國航天雙星串聯技術突破 兩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運行了解中國航天的航天科技迷應該都知道在這一周內,長徵四號乙已經完成執行兩次發射任務,在9月21日,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完成海洋二號03衛星的發射任務。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歷經滄桑變化的鄱陽湖如今正面臨巨大危機:乾涸、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已成為常態;水土流失,水資源枯竭、自然災害頻發;高灘圩田,圍湖造田、面積萎縮,生態破壞令人堪憂;鄱陽湖正面臨消失?然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給久病未愈的鄱陽湖帶來了一線生機.....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興起。
-
「雙星伴月」今晚上演,雙筒望遠鏡即可觀測!
據天文學家觀測,這很有可能是今年最後一次雙星伴月,今後的金星逐漸降低地平高度,觀測難度大大增加,錯過不可挽回!此次的雙星伴月觀測難度較大,但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天文奇觀,可以同時欣賞到三顆星球。
-
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建成
長徵 二號丙運載火箭點火起飛(田媛 攝) 此次發射的海洋一號D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衛星成功入軌後,與2018年9月7日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 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 「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此外,海洋二號C星通過整星帶太陽翼運輸等方式實現了大型遙感衛星的發射場流程優化,大幅縮短了發射場工作周期,對後續大型遙感衛星和商業衛星流程優化具有良好的推廣和示範效應。獨特「站位」,為防災減災及科學應用提供支撐海洋二號C星具有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特性,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應用效果明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海洋一號C衛星2018年9月7日發射,2019年6月交付使用,至今已經在軌運行2周年。C衛星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在組織完成在軌測試後按業務化運行模式管理,2年來,海洋一號C衛星載荷與地面應用系統運行穩定,應用效果明顯。
-
中國人保首席承保的海洋一號D星發射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由中國人保首席承保的海洋一號D星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前,中國人保已經成功護航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海洋系列兩顆衛星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
西安航天科技助力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組建
6月11日凌晨2時31分24秒,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