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Schiaparelli)在通過望遠鏡觀測火星時發現,火星表面存在著一系列縱橫交錯的直線狀網絡。他根據觀測結果繪製了一幅詳細的火星表面溝渠分布圖,當時這些溝渠被稱為「火星運河」。
「斯基亞帕雷利」繪製的火星表面特徵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近年來,人類的深空探測技術飛速發展,大量火星探測數據以及具有極高解析度的火星表面圖像被記錄下來,人們眼中火星的真實面貌也逐漸清晰了起來。這時,人們驚奇地發現,火星表面不但確實存在著許多峽谷和溝渠,其中不少還保留著大量流水衝刷的痕跡。
「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太陽系最大、最長的峽谷,位於赤道附近,長3760公裡(圖片來源:NASA)
火星上有幾種「運河」?
在太陽系內,只有火星與地球一樣,表面發育了大量的河道,保留了大量流水衝刷的痕跡。根據其形成年齡和表面特點,可劃分為三種水流地貌類型,即網狀河谷、外流河道和衝溝[1]。
網狀河谷是最古老的一類水流地貌,其寬度不超過幾公裡,但是長度卻可達上百甚至上千公裡,深度一般為50~200米,形態類似於地球上乾旱區的樹枝狀河流系統。網狀河谷的典型特徵是具有陡峭的巖壁,並且大部分區域都具有短而粗的分支。網狀河谷主要在火星南部古老的諾亞紀地體上,而較年輕的北部平原則難覓其蹤跡,由此可以推斷這些網狀河谷非常古老,至少有38億年的形成歷史[1]。
火星表面較大的網狀河谷分布圖(圖片來源:《火星科學概論》)
位於霍頓撞擊坑(Holden Crater)附近的網狀河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外流河道是災難性洪水形成的河道,寬度變化很大,從小於1公裡到幾百公裡都有,河道中常見淚滴狀孤島。外流河道形成於火星歷史的較晚期,但也有上億年甚至數十億年的歷史。最大的外流河道為長達1580公裡的「卡塞谷」(Kasei Vallis),其出口處超過400公裡寬,深度超過2.5公裡。「火星探路者」著陸於「克裡斯」平原南部的一個衝刷地帶,那裡被認為是典型的外流河道的形貌。
火星上最大的外流河道「卡塞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衝溝,這是火星上最有爭議的水流地貌,具有小型、線性的年輕侵蝕特徵,並切入到陡坡之中。衝溝的寬度為幾米到幾十米,長度上百米,要比網狀河谷小得多。它們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陡立斜坡上,表面無撞擊坑分布或撞擊坑較少,因此推測其形成時期相對較晚。
部分衝溝分布在撞擊坑和地塹的側壁上,被認為與在火星早期氣候環境下存在了成千上萬年的積雪融冰有關,並且它們的形態在逐年發生變化,預示著某些強烈地質作用過程的發生。
凱撒撞擊坑壁上的衝溝圖(圖片來源:NASA)
火星上的「河道」意味著什麼?
科學家對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從這些形貌特徵去反演或研究火星水體活動的演變。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火星形成之後不久,其表面是溫暖、溼潤和有大量流水的。水流在流動的過程中攜帶大量泥沙,並推動河底礫石,具有侵蝕作用和搬運能力,對火星形貌的形成具有一定改造能力。
一系列的科學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
火星早期存在多少水?
火星表面水不斷減少,這些水哪去了?
火星表面水的酸鹼度和化學組成如何演化?
火星表面水如何與大氣相互作用,並通過電離層逃離火星?
火星地下凍土和冰川的水量如何估計?
火星地下水系統如何形成及特徵是什麼?
…….
相信隨著對火星的不斷探索,終有一天我們會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