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裡的老鼠:趣談二戰前的芬蘭、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

2020-12-05 看北朝

芬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芬蘭的工人階級。11月13日,芬蘭爆發了總罷工。工人的革命行動迫使議會通過了先前被克倫斯基政府拒絕的法律,接著又公布了芬蘭的《獨立宣言》。由於舊俄已不存在,蘇俄於1918年1月4日通過了《革命政府關於芬蘭獨立的宣言》,芬蘭實現了獨立。在隨後的幾天裡,赤衛隊控制了芬蘭南部廣大地區。11月28日成立了革命政府——人民全權委員會,宣告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的誕生。新政權成立後,資產階級政府部分成員逃到西北部的瓦沙,成立了以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為總司令的白衛軍,向革命政權進行反撲,芬蘭內戰爆發。由於白衛軍一方有強大德軍的支持,而赤衛隊的支持者,蘇俄紅軍當時相對虛弱,因此勝儘管《獨立宣言》宣布芬蘭將成為一個共和國,但德帝國主義還是把芬蘭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國。德國黑森王子腓特烈·卡爾被選為芬蘭國王,稱瓦爾諾一世,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Pehr Evind Svinhufvud)和曼納海姆將軍攝政。6個月後,德國在一戰中戰敗,芬蘭國王被迫退位,芬蘭成為了多黨制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19年6月27日,芬蘭人卡羅·尤霍·斯塔爾伯格(Kaarlo Juho Sthlberg)被選為第一任芬蘭總統。新共和國剛成立便面對與瑞典和蘇俄的領土糾紛。瑞典聲稱阿蘭群島的主權歸瑞典,因為島上居民使用瑞典語。芬蘭對此提出抗議,並在1921年將這一問題提交國際聯盟。國聯將阿蘭群島的主權判屬芬蘭,但同時要求芬蘭必須給予阿蘭群島自治省地位,準許島上居民說瑞典語和保留本土文化,不準任何國家在島上駐紮軍隊。芬俄邊界當時非常不穩定,邊境衝突時有發生,雙方甚至經常發生互派志願軍入侵對方領土事件。1920年在芬蘭國內,內戰的結束意味著「白色恐怖」的開始。1923年,芬蘭共產黨被宣布為非法。數以千計的芬蘭共產黨員在集中營裡忍受著疾病、飢餓和虐待的折磨。這一切最終激起了芬蘭共青團員的反抗。1929年11月末,在東博特尼亞地區的拉普阿市,共青團決定召開一次緊急會議。但這一舉動激怒了當地民族主義分子,他們以武力破壞了這次會議。同年12月1日,針鋒相對的反共會議召開,吸引了1000人參加。這便是「拉普阿運動」的開端。「拉普阿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維特裡·科索拉(Vihtori Kosola)和庫爾特·馬爾蒂·瓦勒紐斯(Kurt Martti Wallenius)將軍。這場運動得到了許多政客和軍官的支持,就連曼納海姆將軍也同情「拉普阿運動」。不過,曼納海姆將軍拒絕了這群右翼激進分子要求他擔任芬蘭軍事獨裁者的請求。反共會議和遊行很快便席捲芬蘭全國。1930年6月16日,有3000多人抵達奧盧市,試圖摧毀共產黨黨報《Pohjan Voima》的印刷所和辦公室。不過,早在兩天前,《Pohjan Voima》的最新一期就出版了。同一天,瓦薩市的共產黨印刷所也被搗毀。為了炫耀自己的實力,「拉普阿運動」還組織了12000多人向首都進軍,史稱「農民行軍」。行進隊伍於7月7日抵達赫爾辛基。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通過《共和國安全法案》,宣布共產黨報刊非法。從這以後,「拉普阿運動」變得更為極端,開始向法西斯主義運動轉變。他們的活動包括騷擾、毆打,甚至綁架共產主義者、社會民主主義者、和平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工會主義者,然後把這些無辜的受害者塞進一輛轎車送到蘇聯邊境。此外,他們還從事暗殺活動。受害者從左翼人士到非社會主義溫和派人士都有。「拉普阿運動」的行為被認為是芬蘭迄今為止最後一次大規模政治犯罪。

由左翼人士和勞工組織發起的會議也經常被拉普阿分子以武力打斷。據統計,被拉普阿激進分子打斷的此類會議超過400場。1930年10月14日,著名的前總統卡羅·尤霍·斯塔爾伯格及其妻子被綁架、毆打,並被驅逐到約恩蘇。這是日後軍事政變的前奏,但同時也讓「拉普阿運動」失去了廣泛的民眾支持。溫和派離開了「拉普阿運動」,激進派隨即成為主流。然而,「拉普阿運動」仍然有能力脅迫選舉委員會指定「自己人」競選芬蘭總統,就連非「拉普阿運動」推舉的候選人也都是同情「拉普阿運動」的。這樣,「拉普阿運動」便毫無懸念地贏得了1931年的芬蘭總統大選,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當選。同年,曼納海姆將軍被斯溫胡武德指定為芬蘭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及戰時軍隊最高司令。1932年2月,在曼查拉,一次社會民主黨會議被拉普阿武裝激進分子打斷。這一事件很快升級為「曼查拉叛亂」,叛軍領袖為前芬蘭陸軍參謀長瓦勒紐斯將軍。不過,陸軍和白衛軍依然效忠政府,只有極少數人聽從瓦勒紐斯將軍的命令。歷史學家認為,這次叛亂失敗的原因是準備過於倉促,計劃不夠周全。斯溫胡武德總統在廣播裡向叛軍發表了演說後,「曼查拉叛亂」便被鎮壓下去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32年11月21日,政府根據拉普阿分子當年要求通過的《共和國安全法案》逮捕了包括瓦勒紐斯將軍在內的部分「拉普阿運動」領袖,並宣布「拉普阿運動」非法。儘管「拉普阿運動」支持的總統最終戲劇般的自己取締了「拉普阿運動」,但由於「拉普阿運動」和芬蘭精英階層、陸軍、白衛軍等上層人物千絲萬縷的關係,國際社會,尤其是芬蘭的鄰國(瑞典、蘇聯),一直以來都懷疑芬蘭是一個法西斯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家。即使在西方,那些左翼知識分子也一再懷疑政府是否應該和芬蘭——一個「準」法西斯主義國家合作。「拉普阿運動」被取締後,芬蘭法西斯主義分子又在1932年6月5日組織了「愛國人民運動」(Isnmaallinen kansanliike,IKL)。IKL的制服是黑襯衫、藍領帶,舉手投足都效仿義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分子。它的意識形態也以法西斯主義、民族激進主義和反共主義為基礎。IKL的許多領導人都是牧師,他們的目標是讓芬蘭議會「基督教化」。IKL的青年組織叫「Sinimustat」,其意識形態同樣根植於歐洲大陸的法西斯主義青年運動。它的領導人是伊萊亞斯·希莫尤基(Elias Simojoki),一個同情法西斯主義的、狂熱的基督教牧師。在1933年議會選舉中,IKL和民族聯合黨結盟,獲得200個席位中的14個席位。民族聯合黨發生分裂後,新當選的黨主席巴錫基維(Paasikivi)清洗了黨內絕大多數同情IKL的黨員。到1939年,IKL也只剩下8個席位。芬蘭內政部長尤霍·吉科寧(Urho Kekkonen)一度決定取締IKL,但赫爾辛基地方法院沒有批准這一禁令。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即「冬季戰爭」,爆發。第二天,在芬蘭東部被蘇聯佔領的地區成立了由芬蘭社會民主黨主席奧託·庫西寧(Otto Kuusinen)領導的「芬蘭民主共和國」,其政府所在地為泰裡約基。1940年3月12日,芬蘭民主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合併。合併後的地區改稱「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此同時,「冬季戰爭」爆發後,IKL重新崛起,甚至一度加入內閣。芬蘭政壇全體右轉,開始傾向於IKL。這期間,沒有議會選舉,軍國主義者、復仇主義者、擴張主義者和反民主主義充斥著芬蘭政壇。一直到「續戰」結束後第四天,也就是蘇芬籤訂和平協議的那天(1944年9月19日),IKL才被正式取締。

波蘭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沙俄與普魯士、奧匈帝國籤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早在1916年11月,德國政府也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王國」,並指定了波蘭國王。12月底,德國、奧匈帝國在波蘭被佔領土上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社會黨人約瑟夫·畢蘇斯基(Józef Pilsudski)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但很快,他就因為反對效忠德國而被德國佔領當局逮捕。1917年10月5日,「攝政會議」(拉達)成立。隨著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崩解,拉達乘機解散「國務會議」,並在10月23日指定了新政府,開始在青年中徵兵,籌建波蘭軍隊。10月28日,奧佔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11月5日,波蘭第一個工人蘇維埃——盧布林工人蘇維埃建立。6日,塔爾諾布熱格建立農民政權(「塔爾諾布熱格共和國」)。同一天,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1月10日,被囚禁在德國馬格德堡監獄的畢蘇斯基被釋放,並回到華沙。第二天,他就被拉達任命為波蘭武裝力量最高司令。11月14日,拉達自行解散。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第一位國家元首。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茨基領導,塔爾諾布熱格共和國則被武力鎮壓。1918年11月1日,原奧屬波蘭城市利沃夫發生烏克蘭民兵武裝起義。起義軍領袖維克多夫斯基(Vitovskyi)宣布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定都利沃夫,並聲稱對整個東加裡西亞地區擁有主權。以利沃夫為中心,西烏克蘭民兵開始向外擴張領土,但遭到了波蘭軍民的頑強抵抗。這期間,西烏克蘭還得到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東烏克蘭)的支持。幾個月殘酷的城市爭奪戰導致西烏克蘭民兵損失慘重,不得不在1919年7月17日宣布停火。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會最高委員會確認波蘭對東加裡西亞擁有25年的行使主權,之後將通過全民公決決定東加裡西亞的地位。1920年4月21日,畢蘇斯基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西蒙·彼得留拉籤署聯盟條約。彼得留拉答應為波軍在「基輔攻勢」中提供幫助,以此換取畢蘇斯基承認烏波邊界。4月25日,波蘭和烏克蘭兩國軍隊在畢蘇斯基的統帥下,向蘇維埃俄國發動了進攻,史稱俄波戰爭。5月7日,波軍進佔基輔。5月26日,紅軍西南方面軍轉入反攻。7月4日,紅軍西方面軍轉入反攻。同時,立陶宛加入蘇俄一方對波宣戰,史稱立波戰爭。10月,波軍佔領維爾諾(即維爾紐斯),並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員會」。立陶宛不得不宣布停火,但堅持維爾諾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蘇俄紅軍兵敗華沙城下後,波軍轉入反攻。但由於雙方消耗巨大,兩國不得不宣布停戰。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裡加正式籤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裡加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蘇俄默許波蘭吞併中立陶宛(1922年)。早在俄波戰爭和立波戰爭前,波蘭就在1919年1月23日到2月5日期間和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切欣地區歸屬問題發生了邊境衝突,史稱捷波戰爭。1920年7月28日,和蘇俄、立陶宛激戰正酣的波蘭不得不與捷克斯洛伐克籤署邊界條約,波蘭獲得切欣東部,捷克斯洛伐克獲得切欣西部。

另外,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波蘭獲得了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但澤(後波蘭改為格但斯克)被闢為國際自由市,西裡西亞的大部分仍歸新憲法以法國憲法為藍本,限制了總統的權力,擴大了議會的權力。但這一民主體制是相當不穩定的。1922年的政治鬥爭導致了畢蘇斯基的辭職。他的朋友加布裡埃爾·納魯託維奇(Gabriel Narutowicz)被選為新一屆總統。但是,兩天後,他就被一個右翼反猶主義者暗殺。這個傢伙本來是想暗殺畢蘇斯基的,但卻錯殺了納魯託維奇。隨後上臺的右翼政府並不合畢蘇斯基的心意,於是他在1923年5月宣布辭去最後一項職務——波蘭陸軍總參謀長,隱居華沙郊外。三年後,1926年5月,畢蘇斯基在一場軍事政變中重新上臺。在這場「五月政變」中,支持社會黨的鐵路工人幫了大忙,他們隨意改變鐵軌岔路,使政府軍的裝甲列車無法正常行駛。此後,畢蘇斯基開始在波蘭全國推行「薩納奇」政策。相應的,波蘭政府也被稱為「薩納奇」政府。「薩納奇」(Sanacja)來源於拉丁語「Sanatio」,意思是「純潔」。「薩納奇」的發起者都是前軍官,他們對原波蘭民主政府日益嚴重的腐敗感到強烈的不滿,因此決定純潔波蘭人的思想和政治。在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尤傑紐什·克維亞託夫斯基(Eugeniusz Kwiatkowski)的努力下,波蘭基本上消滅了腐敗和通貨膨脹,經濟形勢日益好轉。因此,儘管「薩納奇」政府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政府,但它在當時還是得到了大多數波蘭人的支持。有趣的是,「薩納奇」政府從來就沒有形成過一個政黨。因為在畢蘇斯基看來,政黨政治的必然結果就是黨派利益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只有無黨派政治才能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畢蘇斯基本人在「五月政變」後也沒有公開擔任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僅僅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國防部長和武裝力量顧問。但是,這些表面的「民主」舉措無法掩蓋「薩納奇」的軍人專政實質。1928年,薩納奇分子就開始熱衷於組建一個被稱為「非黨派政府合作集團」(Bezpartyjny Blok Wspólpracy z Rzadem)的組織,這個組織左右著波蘭政局,它的最高領導人毫無疑問就是畢蘇斯基。在「薩納奇」政府統治期間,歷任總統都必須得到畢蘇斯基的認可,否則官方會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宣布總統當選無效。1935年畢蘇斯基逝世後,「薩納奇」揭開了其法西斯主義的本來面目:宣布廢除1921年憲法,頒布1935年憲法。新憲法確立了「薩納奇」的原則,即把波蘭變成一個以總統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權獨裁國家。不過,「薩納奇」組織本身很快就分裂了。二戰時期的波蘭流亡政府中已沒有多少「薩納奇」分子,但他們的影響力依然非常巨大。戰後,波蘭人民政府宣布「薩納奇」分子是「全民公敵」。

「薩納奇」把波蘭推上了法西斯主義的軌道。反猶主義和反共主義在當時的波蘭非常盛行。猶太文化和猶太商業遭到抵制;共產黨在1938年被迫解散。無數猶太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無數共產黨員被迫害致死。但另一方面,畢蘇斯基卻在1934年和希特勒德國籤訂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積極反蘇反共。波軍還在《慕尼黑協定》籤署後佔領全部捷波邊界有爭議的切欣地區。最終,波蘭的法西斯主義情結沒有換來德國的同情。1939年,波蘭成為二戰開始後第一個淪陷的國家。

愛沙尼亞

沙皇俄國土崩瓦解之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愛斯特蘭省民族自治權。當地資產階級很快便選舉出了一屆「地方自治會」,並宣布該地方自治會是愛斯特蘭省最高政權的唯一體現者。但不久以後,愛斯特蘭省的布爾什維克就解散了資產階級地方自治會,愛斯特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被迫轉入地下。與此同時,駐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島上的俄國海軍官兵起義,宣布奈斯島獨立,成立「奈斯蘇維埃共和國」。1918年2月24日,利用紅軍撤退後、德軍入侵前的權力真空機會,地方自治會元老院宣布「愛沙尼亞共和國」獨立,並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第二天,德軍進駐塔林。德國佔領當局既不承認愛沙尼亞臨時政府,也不承認愛斯特蘭的獨立。26日,德軍佔領奈斯島,奈斯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愛沙尼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捲土重來,但遭到了蘇俄紅軍和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的抵抗,內戰爆發。這場戰爭被愛沙尼亞資產階級稱為「愛沙尼亞獨立戰爭」。戰爭一開始,紅軍就把愛沙尼亞白軍打到了塔林城外,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在10月末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1月29日宣布建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被稱為「愛沙尼亞勞動公社」。然而,愛沙尼亞白軍在總司令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領導下很快就組織了反擊,並得到了一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支持。芬蘭、瑞典和丹麥的資產階級甚至派遣了志願軍協助愛沙尼亞白軍。到1919年2月,紅軍被迫完全撤離愛沙尼亞。1919年初夏,在德國正規軍「鐵師」的幫助下,以拉脫維亞為基地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軍事組織「Landeswehr」北上進攻愛沙尼亞,企圖把愛沙尼亞併入由日耳曼人為主導的「波羅的海公國」。1919年6月,愛沙尼亞軍隊在北拉脫維亞有力的粉碎了這支由呂狄格爾·馮·德·高茲(Rüdiger von der Goltz)將軍率領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武裝力量的進攻。從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愛沙尼亞白軍還協助俄國西北白軍總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將軍向列寧格勒發動進攻,但被蘇俄紅軍擊退。1920年2月2日,愛沙尼亞共和國和蘇俄籤訂俄愛《塔爾圖條約》,蘇俄放棄對愛沙尼亞的一切領土請求。愛沙尼亞共和國隨即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並在1921年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獨立後,愛沙尼亞開始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經濟上和社會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羅的海貴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尤其是分配給那些在愛沙尼亞獨立戰爭中效力的志願人員。愛沙尼亞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在國內政治上,1920年通過的第一部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宣布愛沙尼亞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國。議會由100名議員組成,每位議員任期3年。從1920年末到1934年初,愛沙尼亞總共產生了11屆政府,政府首腦被稱為「愛沙尼亞國家元老」。這期間,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ts)5次成為國家元老。1934年,帕茨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取締一切政黨,解散議會。帕茨自任「護國者」,開始了其獨裁統治時期。1938年,帕茨被「選」為總統。1939年,愛沙尼亞和納粹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第二年,蘇聯紅軍就進入了愛沙尼亞。帕茨獨裁政府倒臺,愛沙尼亞共產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愛沙尼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56年,帕茨病逝於加裡寧。

拉脫維亞

1917年7月底,維德澤姆蘇維埃、裡加蘇維埃和拉脫維亞步兵聯合蘇維埃舉行聯席會議,選舉了產生拉脫維亞蘇維埃。十月革命爆發後,拉脫維亞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宣布接管拉脫維亞政權,並於12月19日宣布蘇維埃是拉脫維亞境內唯一合法政權,同時解散了「農民蘇維埃」,沒收了地主的財產。拉脫維亞蘇維埃執委會還派遣了以П·斯圖奇卡為首的代表團參加了布列斯特和約談判。1918年2月,拉脫維亞全境被德軍佔領,蘇維埃被迫轉入地下。隨著德軍在一戰中的失敗,拉脫維亞資產階級於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Kārlis Ulmanis)擔任臨時政府主席。第二天,人民委員會宣布拉脫維亞獨立,但並沒有得到國際承認,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資產階級政府沒有驅逐德軍,反而支持其境內的德軍「鐵師」幹涉蘇俄和愛沙尼亞。12月4日,拉脫維亞蘇維埃再次在裡加召開秘密會議,成立拉脫維亞臨時蘇維埃政府。12月17日,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獨立的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22日,蘇俄「承認拉脫維亞蘇維埃共和國獨立」。1918年12月,以拉脫維亞步兵為主的蘇俄紅軍一部攻入拉脫維亞境內。1919年1月2日,裡加爆發無產階級武裝起義配合紅軍的行動。1月3日,裡加解放,成為蘇維埃拉脫維亞的首都。1月13日,拉脫維亞蘇維埃正式宣布成立,並於1月15日通過了拉脫維亞第一部憲法,即《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1920年1月13日,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內戰,拉脫維亞白軍最終還是在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將紅軍徹底擊潰,拉脫維亞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脫維亞資產階級制憲會議召開,資產階級人民委員會完成其職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蘇俄宣布承認「拉脫維亞共和國」,成為國際社會第一個承認資產階級拉脫維亞獨立的國家。1921年9月22日,拉脫維亞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國。經歷了13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後,拉脫維亞最終還是沒有頂住資本主義大蕭條的衝擊。一時間,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加劇了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厭惡。以此為契機,1934年5月15日,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顛覆了民主政府。他解散議會,取締一切政黨,自認總理。1936年,阿爾伯茨·科維耶希斯(Alberts Kviesis)總統卸任後,烏爾馬尼斯又自認總統。1939年,他同希特勒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儘管烏爾馬尼斯對拉脫維亞實行的是獨裁統治,但在這一時期,拉脫維亞的經濟和文化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外貿出口和成人識字率都位居歐洲前列。因此,除了共產主義者,當時在拉脫維亞國內幾乎沒有人反對獨裁。1940年6月15日凌晨3點,紅軍進入拉脫維亞。烏爾馬尼斯號召國民不要抵抗蘇聯紅軍,他在廣播中說的「我將坐在我的位子上,你們坐在你們的位子上」成為當時的名言。6月17日,烏爾馬尼斯獨裁政府倒臺,拉脫維亞共產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拉脫維亞重新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1942年,烏爾馬尼斯病逝於土庫曼斯坦克拉斯諾沃茨克。

立陶宛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國佔領。1917年7月,德國扶持了立陶宛資產階級會議。隨著俄羅斯帝國在一戰中的崩潰,1918年2月16日,德國策動立陶宛獨立。1918年7月,資產階級會議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國王由德國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奧古斯丁納斯·沃利迭馬羅斯(Augustinas Voldemaras)為首的第一屆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政府臨時所在地,即立陶宛臨時首都為考納斯。1919年4月,資產階級廢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為共和國,安塔納斯·斯梅託納(Antanas Smetona)為立陶宛首任總統。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維爾紐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農臨時革命政府。12月16日,臨時革命政府宣布建立立陶宛蘇維埃政權。12月22日,蘇俄政府通過了《承認立陶宛蘇維埃共和國的獨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羅斯共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共產黨一致決定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兩國合併。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政府在維爾紐斯宣告成立,同時,國旗和國徽也被確定,白俄羅斯共產黨和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共產黨也合併為立陶宛—白俄羅斯共產黨。然而,工農政府實際只控制了立陶宛東部。以西部重鎮考納斯為基地的立陶宛白軍在協約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很快便佔據了上風。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被推翻,工農政府被迫解散。戰勝了布爾什維克後,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二個威脅是「柏蒙特白匪軍」。柏蒙特白匪軍由一群一戰期間被德軍俘虜的俄國士兵組成。他們被釋放後,答應協約國打擊布爾什維克。不過,在俄國白軍將領保爾·柏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t-Avalov)的率領下,他們決定向新獨立的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發動進攻。柏蒙特認為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內戰中必敗,因此根本沒有必要讓自己的部隊浪費在打擊布爾什維克上。相反,他更熱衷於再次吞併剛剛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最多讓他們在今後資產階級俄羅斯的統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權而已。現在,對於柏蒙特白匪軍而言,首要任務就是奪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軍每次奪取一個城鎮,就強迫當地居民改說俄語。這成了他們在控制區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脫維亞,他們已經兵臨裡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臨時首都考納斯對他們而言依然遙遙無期。儘管有來自東面布爾什維克的威脅,但立陶宛白軍仍然湊足了兵力給予了柏蒙特白匪軍沉重的打擊。柏蒙特白匪軍最終兵敗拉德維利什基斯,一個主要的鐵路中心。在那裡,他們被遣返俄國。與此同時,愛沙尼亞也幫助拉脫維亞收復了失土。據說作為交換,拉脫維亞將魯赫奴島割讓給了愛沙尼亞。立陶宛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第三個威脅是波蘭,也就是前面介紹波蘭時提到的「立波戰爭」。這兩個新獨立的國家之間有著大片有爭議領土,其中甚至包括維爾紐斯。立陶宛認為維爾紐斯自古以來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儘管這個城市現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過,在以這個城市為中心的整個「維爾紐斯區」,立陶宛人還是佔人口大多數。此外,這個地區還有一些白俄羅斯人和猶太人。因此,在俄波戰爭中,立陶宛資產階級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蘇俄一邊向波蘭宣戰。最終,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戰爭後期,波蘭派遣特種部隊佔領了維爾紐斯區,並在當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政權。以上三次戰爭被立陶宛資產階級稱為「立陶宛自由戰爭」。儘管有勝有負,但它們換來了國際社會對立陶宛獨立的認可。從1922年開始,立陶宛進入了穩定的民主時期。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7年。議會議員由全國各地選舉產生。這期間,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兩個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維爾紐斯歸屬問題」和「克來彼達歸屬問題」。由於戰後立陶宛堅持對維爾紐斯地區的主權,因此在整個立陶宛民主時期,它一直同波蘭處於戰爭狀態。1922年1月8日,維爾紐斯地區舉行了一次議會選舉。一開始,立陶宛和波蘭都試圖把傾向於自己的議員候選人塞進議會,但後來,當地的立陶宛人和猶太人抵制了選舉。這樣,新一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便完全被親波蘭勢力所控制。新議會通過議案,正式決定中立陶宛併入波蘭。1922年3月22日,波蘭色姆(波蘭議會下院)接受了維爾紐斯地區議會的決定。國際聯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確認了這一事實。但是,立陶宛考納斯當局拒絕承認波蘭對維爾紐斯的吞併,繼續保持與波蘭的戰爭狀態。克來彼達是德國和立陶宛兩國間的有爭議領土。這個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亞騎士團在1252年創建。1328年,它成為普魯士的一部分;從15、16世紀開始,大多數居民就講立德雙語,並認為克來彼達屬於普魯士。1920年,按照《凡爾賽條約》,整個克來彼達地區被法軍佔領,不再歸德國管轄。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間,立陶宛利用「魯爾危機」的機會順利吞併了克來彼達地區,並將其改名為梅梅爾地區。1924年5月,它成為立陶宛境內一個自治區,並保持戒嚴狀態直至1938年。

連續經歷了幾屆保守派政府後,立陶宛首屆左翼政府於1926年6月被選舉上臺。但6個月後,一場軍事政變就將這個短命的新政府趕下了臺。政變發動者是首任總統安塔納斯·斯梅託納。政變後,他自任總統,對立陶宛實行獨裁統治。戲劇性的是,首任總理奧古斯丁納斯·沃利迭馬羅斯也在政變後被指定為總理。沃利迭馬羅斯現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義組織「鐵狼」的領袖。雖然沃利迭馬羅斯在1929年就下臺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專政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1938年,立陶宛和波蘭發生邊境衝突,一名波蘭士兵陣亡。隨後,波蘭向立陶宛下達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時內放棄對維爾紐斯的主權,否則將向立陶宛宣戰。當時歐洲列強都忙於應付希特勒製造的緊張局勢,因此無暇顧及維爾紐斯危機。在這種形勢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蘭。兩國代表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籤署協議,立陶宛承認維爾紐斯是波蘭領土。協議的籤署儘管導致了立陶宛國內的大規模抗議,但立陶宛和波蘭的外交關係正常化了。兩國實現了郵件、鐵路和電話的互通,邊境貿易蓬勃發展,人員往來日趨頻繁。雖然立陶宛官方依然聲稱維爾紐斯是其法定首都,但兩國還是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得到立陶宛資助的地下抵抗組織「維爾紐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動。在梅梅爾地區,親德的民族社會主義黨(克來彼達納粹黨)贏得了1938年的地區議會大選。這樣,立陶宛當局實際已經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權。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歸還德國。

1939年9月18日,蘇聯紅軍佔領維爾紐斯,並把它還給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選舉產生「人民議會」,立陶宛共產黨上臺執政,成為立陶宛境內唯一合法政黨。斯梅託納政府倒臺。7月21日,「人民議會」宣布立陶宛加入蘇聯。8月3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立陶宛為蘇聯境內的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44年1月9日,斯梅託納病逝於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蘭。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無產階級

相關焦點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 地緣決定命運,為何說波羅的海三小國比外高加索三小國「命好」?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民族均形成於遠古新石器時代,一部從東方遷居至波羅的海沿岸,另一部從南方維斯瓦河及第聶伯河流域遷來,歷經千百年發展,這些居民的後裔逐漸形成代表自己民族的部落。1、地理上,北臨芬蘭灣的愛沙尼亞和芬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該國主體民族愛沙尼亞人就屬於芬蘭-烏戈爾人,語言也與芬蘭語非常相似。
  • 波羅的海:隨時可能成為「最熱的冷戰前線」
    拉脫維亞前總統、議會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瓦爾季斯·扎特勒斯就此表示,俄軍已在波羅的海沿岸部署「伊斯坎德爾-M」戰術飛彈(能攜帶核彈頭),如今又增派大批直升機,令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深感不安,因為憑藉出色的技戰術性能,俄陸航旅理論上可對全地區進行突擊,常駐北約戰機的希奧利艾空軍基地也受到威脅。
  • 二戰中的芬蘭:堪稱歐洲的平頭哥,先後和蘇德兩大強國交手
    二戰爆發後,芬蘭先後捲入了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與德國、蘇聯兩大強國先後交手,而且讓對手吃了不少的苦頭,堪稱「歐洲的平頭哥」。1917年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從此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儘管蘇聯政府承認了芬蘭的獨立,但他們對芬蘭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所以蘇聯策動了芬蘭國內布爾什維克進行起義,導致芬蘭陷入了內戰中。芬蘭人平定了國內起義後,遂對蘇聯採取了嚴重的敵視政策。
  • 它是俄羅斯唯一飛地,一旦失去,將損失一半波羅的海不凍港
    說起加裡寧格勒的周邊國家,用一句「四周皆為虎」來形容那是一點都不過分,因為不管是波蘭 立陶宛還是波羅的海三國,都和當初的超級大國蘇聯有過許多的恩怨,接下來海峰就來給大家細講一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裡,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裡,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裡,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裡。
  •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如何減少俄羅斯人比例?
    波羅的海三國,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拉脫維亞,地理上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面積6.4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寧夏稍小,也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人口約191萬,同樣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
  • 波羅的海下找到納粹沉船!可能裝有二戰寶藏琥珀宮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下同) 邱茀濱/綜合報導 價值超過3.5億英鎊、曾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琥珀宮,在二戰時期被德軍佔據並被拆建運回德國,之後卻離奇消失。
  • 北極地區的血腥廝殺——蘇聯為什麼要進攻小國芬蘭
    而原先被沙皇俄國強行統治並壓迫的弱小民族則趁機紛紛獨立建國,波蘭、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都取得了獨立。其中芬蘭開始也建立了蘇維埃,但不久就失敗了,在芬蘭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 波蘭的消失與重現,從蘇德密約看納粹德國的結局
    邱吉爾曾經在回憶錄裡稱《凡爾賽條約》是「可悲的複雜的蠢事」,他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兩次戰爭加起來就是另一場三十年戰爭。在1940年德國開始「西方戰役」以前,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都認為德國會向東方進攻下去的,儘管他們給予波蘭名義上的支持。
  • 波蘭夾在俄羅斯與德國之間,關係不好,歷史原因是什麼?
    世界上有很多仇恨俄羅斯的國家,比如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對俄羅斯可以說恨到了骨子裡。但如果說一個「最」恨俄羅斯的國家,可能是波蘭。波蘭對俄羅斯的恨,那是侵入靈魂的。波蘭人曾經說過:波蘭最大的悲哀,就是離上帝太遠,離俄羅斯太近。在歷史上,波蘭曾經三次被滅國,次次都有俄羅斯(含沙俄、蘇聯)的參與。當然,波蘭不會承認二戰時,波蘭因蘇聯而復國。也不會承認是蘇聯幫助波蘭拿到了奧得河以東的大片土地,這裡在二戰時是德國的地盤。波蘭會反過來質問:三次瓜分波蘭時,俄羅斯搶走波蘭的地盤還少嗎?
  •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現在是波蘭濱海省的省會城市,也是波蘭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位于波羅的海沿岸,人口約47萬,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與索波特、格丁尼亞兩市形成龐大的港口三大城市聯合體。如今的格但斯克,以琥珀聞名,也是波蘭著名的旅遊城市。
  • 這就是我與芬蘭的初遇——波羅的海,雪國遊輪,極地特快
    初遇波羅的海 啟程極地特快這一天的主要時間其實都在趕路,不過是海陸兼顧:波羅的海的遊輪,和極地特快的列車。北歐的冬日就是這樣,天空好像永遠都睡不醒的樣子,有時陰陰的給世界都蒙上帶著寒冷味道的灰白色,而有時卻又從厚厚的雲層裡露出水洗過一樣湛藍的天空。也正是因為這樣漫長的黑夜與總是不會太亮的天,致使北歐成為全球抑鬱症患者最多的地域。
  • 納粹航母驚現波羅的海
    波蘭潛水員最近在波羅的海海底發現了納粹德國唯一一艘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的殘骸,一個困惑人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謎團就此解開。  偶然發現  英國《泰晤士報》27日報導說,波蘭潛水員最近在格但斯克灣附近的波羅的海海域開展石油勘探工作時,發現了沉沒在海底的「齊柏林伯爵號」殘骸。
  • 歐洲是如何從一戰前十幾個國家,增至現在44個的?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國家總數一次比一次多,一戰之後由18個增加至27個,二戰之後又從27個猛增至45個,那麼其中的歷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一戰之前,歐洲總體格局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為主,外圍方向上從西部看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從北部看主要是挪威、丹麥、瑞典、荷蘭和比利時,從南部看主要是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中間再加上「三國同盟」中的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以及「三國協約」中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總共十八個國家。
  • 遊弋於世界最淡的海—夢幻波羅的海
    再者這裡的溼潤多雨的氣候和較低的氣溫也促使波羅的海周圍包括維斯瓦河、涅曼河、奧得河、西德維納河和涅瓦河等大小250條河流每年都以充足的水量注入,且在注入後不易蒸發。 波羅的海是北冰洋的邊緣海、歐洲北部的內海、大西洋的屬海。整個海區有1600多千米長,平均寬度190千米,面積42萬平方千米。
  • 外媒稱北歐國家「親北約」傾向明顯:波羅的海成北約「內海」
    (圖片來源於網絡)挑釁性的演習這一發展趨勢在波羅的海及周圍的國家清晰可見。北約演習的數量急劇增加,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向莫斯科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刺耳。在3個波羅的海國家的支持下,波蘭政府請求華盛頓在波蘭東部部署一個美軍裝甲師,波蘭承擔費用。
  • 波羅的海豎起海洋之盾,俄羅斯海軍軍演,大洋盾排戰力如何?
    為了回應前一陣子美國聯合波羅的海三國在波羅地海地區進行了軍事行動,俄羅斯也在八月開展了大規模的海洋之盾——2020軍事演習,這場軍事演習可謂聲勢浩大,集合了波羅地海大部分作戰力量。累計出動了2000名軍人,30艘艦艇,18架飛機,而這其中不少軍艦都是俄羅斯海軍閱兵之後展現的新銳作戰力量。
  • 波羅的海下的巨大圓盤
    在波羅的海,北歐和中歐之間。周圍有瑞典,芬蘭,波蘭這些國家。這個海終年大風大浪有特別寒冷。自古就有很多船在這沉沒,自然寶藏也少不了,就吸引了特別多的寶藏獵人到這個地方去撈沉船。2001年6月有一個叫Ocean X的小隊,他們在這個海域用聲納探測海底找沉船,結果在海底發現一個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