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邱伊娜 劉蘇蒙
錢江晚報「疫」線新聞讀後感徵文活動,引發杭城文學少年的關注。杭州九蓮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馬思齊說,今年1月以來,她就與父母一起關注著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新聞。
「每天都會看電視,也很關注錢江晚報的系列報導。」她說,「在這一系列報導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漸凍症』的張定宇。」
馬思齊在去年錢江晚報舉辦的第六屆新少年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上,憑藉一篇生動的《體育課——內臟故事》獲得了特等獎,在看到張定宇的故事後,她寫下了自己的感想。
馬思齊在讀後感中寫道:「我想,生命是立體的。它有兩個維度:一是長度,是經歷的歲月;一是厚度,是活著的貢獻與意義。「漸凍症」凍住的是張定宇生命的長度,但他用行動積澱出了生命的厚度。」
「身患疾病還衝在一線,太堅強了。」馬思齊告訴記者,她了解過「漸凍症」這種疾病,張定宇奔波在病房之間的腿有點跛,那是「漸凍症」早期的典型症狀。
馬思齊告訴記者,張定宇的事跡讓她思考了時間、生命、意義這些命題。
思齊媽媽覺得女兒在文章中寫的張院長很有特點,「既是病人,又是醫生,思齊因為這個人物引發思考,對她來說,是一種成長」。
疫情開始時,馬思齊和父母一起買了不少口罩,她給爺爺奶奶送去了不少,還細心地教他們怎麼佩戴。
「我宅在家線上上課,也是一種貢獻。但我還有一點建議,我們的學習資料都通過快遞員送到家裡,我覺得會給他們增加工作量,其實可以把作業本傳上網,我們自己在紙上做就行了。」馬思齊笑著說。
讀後感
生命的長度和厚度
日升,日落。夕陽帶走晚霞。黑夜,白天。多少人對時間的流逝感慨。但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第一線,每分每秒都化作看不見日落的潔白病房中,醫生守護著病人的每一次脈搏。
其中有這樣一位院長,他看著自己的生命一點點黯淡下去,卻極力託起病人生命的光芒。他就是張定宇,武漢市金潭醫院院長,一位「漸凍症」病人。
張定宇醫生的臉特別有辨識度,一雙濃密粗重的眉和額頭淺淺的皺紋中顯現出他與時間賽跑的焦灼、執著,眼神中卻是不變不滅的堅定。仔細觀察才會發現,他奔波在病房之間的腿有點跛——那是「漸凍症」早期的典型症狀。
回望抗「疫」史,張定宇醫生是從最初就開始奮鬥,並且定是要奮鬥到疫情結束的。2019年12月,一批不明肺炎患者在金銀潭醫院救治。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不明疾病,金銀潭醫院的主心骨張定宇不僅主持全醫院「戰役」,還自己衝在治療一線。果決的他在忙碌中做出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決策,為武漢抗擊疫情帶來了希望。
戰鬥剛剛打響,他就提出布置隔離病房;眾多醫生在他的組織下堅守在崗位;在全國大眾面前,他坦然說出關於病毒的自限性細節等,讓人民群眾更有信心。四十多天的連軸轉,他都沒有休息,堅持守在最險峻的工作崗位上。每天只有兩個多小時的睡眠,和全體醫護人員並肩作戰。他一瘸一拐的雙腿成了美麗的風景。
隨後,張定宇提出了「血漿療法」,倡議恢復健康的新冠病人捐贈血漿。他甚至動員自己的妻子去捐獻血液。在無特效藥情況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一種特異性「武器」。他的堅定聲音,嚴謹又樂觀的結論展現了一種大愛無疆與自信。讓大家深深覺得隨著時間過去,局勢會變好,恐懼的影響會消失。
2月6日,湖北省決定給予張定宇記大功獎勵。在身患重疾的情況下衝鋒在前,始終堅守在急難險重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這是對他最真實的評價。
張定宇,就是這樣一位抗「疫」一線的「病人」醫生。他用自己倒計時的生命搶救新冠重症患者的生命。
我想,生命是立體的。它有兩個維度:一是長度,是經歷的歲月;一是厚度,是活著的貢獻與意義。「漸凍症」凍住的是張定宇生命的長度,但他用行動積澱出了生命的厚度。
杭州市九蓮小學六(3)班 馬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