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了甘肅省水利廳幹部到該省舟曲縣開展扶貧工作期間,以跳「廣場舞」為切入點,通過一邊跳舞一邊和村裡的婦女話家常等方式,把每家每戶的事情瞭然於心,進而推動扶貧工作落到實處的故事,為黨員幹部如何融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提供了值得參考借鑑的思路。
為群眾服務是黨員幹部的職責使命,更是每一名黨員幹部終生的課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短短幾個字,要做好做實做出成效,並不簡單。且不說能否讓群眾滿意,就是能不能融入群眾這個問題,就需要黨員幹部動腦筋、下功夫。可以說,如果黨員幹部不能真正融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為民服務就很難落地落實,就難以讓群眾滿意。
為群眾解難題謀實事,首先要掌握群眾難在哪裡,找準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癥結在哪裡,如果連群眾想什麼、急什麼、盼什麼都不知道,心裡一點「底數」都沒有,想當然、按慣例,「貿然行事」「我行我素」,即便是出發點再好、措施再多,也難以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如果工作不切實際、「病急亂投醫」,再「努力作為」也可能是「徒勞無功」,未必讓群眾滿意的同時,甚至還會給群眾帶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影響。
要想摸清基層的實際,找準群眾面臨的困難,融入群眾是「基礎」,更是「捷徑」。之所以有的黨員幹部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但群眾的滿意度並不高,甚至還有的被群眾詬病和吐槽,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沒有真正融入群眾,沒有成為群眾的「貼心人」。不知道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服務群眾就會踩不準「節奏」、抓不住「關鍵」,最後出現勞而無功、事倍功半的局面。造成這樣的局面,除了基層工作經驗缺乏問題需要重視外,服務群眾是否走心,是否做到了身心俱入等作風態度問題,更不容忽視。
「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扶貧幹部以「廣場舞」為「支點」,在與群眾跳舞、拉家常的過程中,逐漸把每家每戶的事情都瞭然於心,這不僅是工作方法「有想法」「接地氣」的問題,更是為民服務作風態度「接地氣」「實打實」,用行動貼近群眾、融入群眾的表現。服務群眾需要努力作為,更需要走心暖心。
找準融入群眾「支點」的過程,對黨員幹部而言,就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過程。把群眾放在心上,就要真抓實幹,想辦法、下功夫,決不能說的多幹的少、把功夫做在表面,要融入群眾、服務好群眾,就要把群眾當親人,放下架子、沉下心來、俯下身子,真正做到身心俱入、實幹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