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 12月24日的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專欄「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之《貴州:建設農業壩區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報導說,貴州省超過90%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和丘陵。耕地分散,產業規模化低,一直制約著當地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貴州打造了上千個500畝以上的農業壩區,不斷推動規模化種植。一個結構優化、特色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貴州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省份,長期以來,農村產業屬於「農村祖祖輩輩種玉米的傳統、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粗放型模式,由於先天不足,貴州農業分散生產、粗放低效、結構單一等問題十分突出,2018年2月,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目標直指貴州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開展以來,在「八要素」的指導下,貴州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推動農產品不斷「泉湧」,持續「出山」。同時,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擴大標準化技術應用面,產品質量不斷提升。2018年共調減低效玉米種植785萬畝,替代種植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經濟作物667萬畝,帶動全省160.8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348.4元,推動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6.9%,增幅居全國之首。
農村產業的興旺發達,不僅關係到貧困群眾的脫貧大計,更關係到貴州省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大計。用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的話來說,這場革命是「逼」出來的。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必須把握好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
八要素,即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接、基層黨建。這八個方面不可或缺,是當前全省上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農業產業革命的必要環節和重要方法,它既是目標任務,也是方法措施。今年初,貴州省又明確由12位省領導領銜,組成工作專班,系統推進茶葉、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縣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如今,「什麼賺錢種什麼、什麼賺錢養什麼」成為貴州農民選擇產業的重要考慮因素,一些地方「農村祖祖輩輩種玉米」的傳統、「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歷史正在加快改變,充滿希望的特色產業正在加快成長。在產業革命的號角下,沉寂千年的黔中大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只要方法得當立志堅定,世上無不可為之事!深耕「八要素」,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正在貴州大地縱深推進,星火燎原之勢已成,隨著將革命進行到底,黔貴鄉村振興可期。
總製片:陳麟
總監製:張雲泓 陳永堂
策劃:白熒
出品:王曉
執行:薛冬
編導:柴睿
主持人:饒娜
記者:陳仕發、李明皓、李剛、冉淑麗(實習生)、龍金梅(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