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我國倡導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而發展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和技術條件有一定要求,講求因時因地制宜,吉林柳河縣緊跟時代的發展,利用先進的技術,種植人們所需要的葡聚糖大米,通過產業化的發展方式,合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在服務更多人民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低成本高產收,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柳河縣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從源頭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高效利用生產資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通過改善技術方式提高作物產量,由使用化肥轉變為自產微生物發酵肥,全面減少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以農藝物理生物技術和相關生物措施取而代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柳河縣目前常駐人口為38萬,惠澤福葡聚糖水稻種植面積1500畝,按照市面價格估計,其水稻收購價格是普通水稻價格漲幅的20-25%,由於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每畝能節約150元成本,帶來的增收約為500元,據統計葡聚糖水稻在2019年為當地農戶增收75萬元,節節攀升的數字也如同長勢良好的水稻般喜人,這對柳河縣未來繼續發展新型農業帶來了極大的信心,而相關人員也預計2020年僅惠澤福葡聚糖水稻的種植將增收1500萬元。由此可見,新型的以葡聚糖水稻為代表的農業產品將會進一步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由此展開。
國家倡導發展自然的農業生產,柳河縣人民以最高效的方式發展當地經濟,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形成生態穩定的新型農業發展格局,這是目前我國甚至是世界各地都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為農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有了農業發展,人們才有了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柳河縣以惠澤福葡聚糖大米為典型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了低成本高產量的創收,將會引領一個又一個新的農業發展潮流,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純綠色無危害,促進農業產品升級
柳河縣利用農作物光合作用原理收集作物生長需要的二氧化碳,能使種植戶減少成本投入20%,提高產量30%,由此在最低成本的基礎上生產出最高產量和質量的惠澤福葡聚糖大米,並且這種產品是完全綠色、有機且純生態的。
種植專家與四川大學合作進行科技研發,在各地進行大量田間試驗,利用火山巖地理特徵、土壤富含有機質、腐殖質,土壤肥沃的優勢,在水稻種植的浸種、育種、大田等環節嚴格技術把關,通過隔離土壤重金屬、降低化學藥劑先進等先進技術手段,不需要使用其他的殺蟲劑及殺菌劑,種植出來的水稻抗病性增強,亦可達到綠色環保的有機效果,種植出的惠澤福葡聚糖大米中β-葡聚糖的含量比普通大米高達10倍左右。
惠澤福葡聚糖大米課題創始人陳樂章在實驗室
經過多年的不斷實驗, 惠澤福葡聚糖大米「β-葡聚糖生態功能農業共性技術」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鑑定為科學技術成果,四川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與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積極合作,聯合推動農業產品升級,其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葡聚糖大米與柳河縣獨特地理環境的聯繫,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均得到廣泛認可,相關研究報告也充分表明該種種植技術為目前生態農業種植技術的典型代表,可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
四川惠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頒發的證書
柳河縣人民根據國家對功能性食品的實際需求,利用「β-葡聚糖生態功能農業共性技術」,實現零農藥化肥添加,使葡聚糖大米含有更加豐富的β-葡聚糖營養成分,種植專家從生產基地種植源頭出發,對農特產品的培育、採摘、運輸等所有環節做出嚴格標準規範。真正做到生產純綠色無危害的高質量農產品,有效促進新型農業產品的產生。當地發展以葡聚糖大米為典型代表的新型綠色農產品,推動當前亟需升級的農業產品走進國內國外市場。
大規模產業化,推動振興農村經濟
大規模的葡聚糖大米生產,所帶來的最大益處就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吉林柳河縣應時代和人民的需要,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以一縣之力帶動帶動當地甚至全國的葡聚糖大米生產供求,這對於農村地區來說,可以增加經濟收入,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讓當地的人民可以進行勞動,在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的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良好的技術支撐也是柳河縣人民生產葡聚糖大米的主要優勢之一,因為先進的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產量,而且可以幫助從播種到收割再到包裝運輸等一系列的過程提供便利,而這除了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之外,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大量的財政撥款使得人們可以購買先進的機械、學習先進的技術,從而更好地發展生產。
惠澤福葡聚糖大米課題創始人陳樂章
在目前的發展形勢之下,國家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自然也需要講求「循環」,綠色自然的葡聚糖大米生產,引起了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規模的資金、機器設備的投入,也讓葡聚糖大米的產量有了保證,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符合人民和時代的需要,更是新時代發展經濟的有力一環。吉林柳河縣的葡聚糖大米產業化發展,既帶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同樣以最自然的方式回歸了田園,這是農業產品的升級,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需要的突出表現。
來源:華夏小康網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責任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