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武陵山區腹地,數萬群眾曾長期生活在深山裡。近年來,全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搬遷貧困群眾29.36萬人,通過創建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讓搬遷群眾過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新生活。
按照黨委領導、工青婦為主體、社會市場各類力量的「1+3+X」領導機制,建立健全黨組織、工會組織、團組織、婦聯組織,實施「線上+線下」的智慧服務系統,統籌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效融合,保障搬遷群眾居住安全。
在松桃縣育才社區安置點,規範建設綜治工作室、警務室、說事室、群眾接待室、法律諮詢室、視頻監控室「六室合一」的社區綜治中心,讓搬遷群眾居住更安全、生活更放心。
「能從偏遠的山旮旯搬到這個出行方便、教育醫療條件優越的大地方,我做夢都想不到,這都是黨的好政策,國家的好政策,現在我們搬到這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回顧奔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的歷程時,碧江區打角衝安置點的搬遷群眾張玉世感慨的說。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張玉世在安置點租下一間門面,做起了家具家電生意,不僅滿足了周圍群眾生活需要,還實現了自己就業。同時,碧江區對自主創業的搬遷群眾實行了相關費用的減免政策,提供了場地租用補貼等扶持。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安置點開設就業扶貧車間、扶貧加工廠,開發保潔保綠、護河護路等公益性崗位,幫助留守婦女等群體居家就業。利用就業大數據平臺,採取「線下+線上」的方式,實施「留雁行動」計劃,解決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難問題。引進一批御諾乳業、裕國菇業等國內外優強企業和適合搬遷群眾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培育壯大了社區經濟,增加了群眾收入。
「以前擔心娃娃沒學上,現在好了,不僅有學上,而且學校的設施也好了.....,以前住院看病要走好幾公裡,現在我們住的離醫院也不遠,大病小病都可以在社區附近解決,生活條件真比以前好了很多,娃娃上學不愁,生病治療不愁,居住環境也不愁了,吃穿也得到了保障。」這樣的生活改變,是很多搬遷群眾們的真實寫照,也是全市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安穩穩過日子,在安置點搭建了「四點半課堂」「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日間照料中心」、黨群服務「小驛站」等平臺,打造有民族標識、文化特色的「小廣場」,開設愛心「小超市」,開辦社區學校,建設社區「小醫院」等,讓搬遷群眾社區生活更豐富,幹群關心更融入。針對擁有少數民族安置點,還開設了「苗語+漢語」授課模式的特色「小講堂」,讓搬遷群眾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同時,社區服務中心還增設了民政、社保、殘聯、電費收繳、水電維修等服務窗口,滿足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
「以前居住的地方,沒有這麼豐富的社區文化活動,現在各種各樣的社區比賽、文藝表演、慶祝活動等都在社區舉辦,每天都很熱鬧,各種活動的舉辦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文化生活.....。」在思南縣麗景社區安置點,當筆者採訪到搬遷群眾現在的生活狀況時,一旁正在忙綠跟著社區群眾跳著健身舞的大媽談到了現在的生活。
為了增強搬遷群眾的感恩情懷、記住鄉愁,在安置點設立「鄉愁館」,開設「微田園」,讓群眾不忘感黨恩。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養成好習慣,社區安置點定期開展新市民教育、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系列活動,提升了搬遷群眾文化素養。廣泛開展群眾樂於便於參與的群眾性文藝及體育活動,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建立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諮詢室等工作室,讓搬遷群眾心情更舒暢、城市成活更融入。(中共銅仁市委組織部 羅騏)
相關熱詞搜索: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