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生的民族文化和群眾一起搬進社區|「紅紅火火過大年·多彩貴州...

2021-01-14 天眼新聞

鬥蘆笙、踩歌堂、打餈粑、拔河比賽、籃球賽……1月12日,一場以「紅紅火火過大年·多彩貴州迎新春」為主題,充滿民族特色的社區健身運動會在榕江移民社區陽光小區舉行,優美的蘆笙、歡快的舞姿,讓整個小區充滿新年的喜悅。

本次活動由貴州省體育局主辦,貴州省社會體育管理中心、貴州各市(州)體育局承辦,各承辦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及各移民搬遷安置點協辦。

活動現場,來自榕江縣6個社區的900多名居民「運動員」來到移民社區陽光小區,在社區風雨橋前的籃球廣場上,「運動員」們開展競技比賽和趣味互動兩種活動,競技比賽類包含1000米越野賽、鬥蘆笙、踩歌堂、終極決戰拔河比賽、打餈粑、籃球賽等;趣味互動項目則有趣味投圈、廣場舞展演等。

在1000米越野賽中,2018年從榕江縣樂裡鎮本理村搬遷到陽光小區的龍進華,和跟隨父母從崇義鄉普安村搬遷到陽光小區的20歲大學生張梨榮,分別獲得男子、女子冠軍。

因家中勞動力缺乏致貧的龍進華搬遷過來後,在縣消防大隊從事消防員工作,對他來說,搬遷後的生活一天一個樣,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因學致貧的張梨榮家兄妹3人都在讀書,她說,「搬過來感覺街道很乾淨,生活也有了非常大的便利,生活充滿幸福感。」

社區健身運動會不僅讓居民鍛鍊了身體,體驗到團隊合作精神,在兼顧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賽程中增進鄰裡友誼。運動會上,主辦方準備了各種禮品,讓許多剛搬來安置點的新居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讓他們更快地融入易地搬遷的新生活。此外,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還組織了文藝工作者寫春聯送春聯活動,把新年的喜悅和幸福送到家家戶戶。

「榕江縣共建了5個移民小區安置點,其中4個分布在縣城附近,榕江縣注重後期扶持,通過完善就學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培訓和就業體系建設、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基層黨建體系建設,解決了老百姓住得下的問題。」主管脫貧攻堅工作的榕江縣縣委副書記吳建良介紹說,為讓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榕江縣通過「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舉措引導老百姓從農民變成居民,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移民小區建設了象徵民族文化的長廊、鼓樓等,並通過經常開展吹蘆笙、唱侗族大歌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建成鄉愁體驗館,把原生的民族文化和群眾一起搬進社區,增加了居民的融入感,讓搬遷群眾有文化獲得感和歸宿感。到目前為止,榕江縣搬遷5978戶已經全部搬遷入戶。

據悉,「紅紅火火過大年·多彩貴州迎新春」社區健身運動會活動為期一個月,將陸續在惠水、榕江、六枝、碧江、紫雲、安龍、黔西、綏陽等8個縣的安置點開展文體惠民活動。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相康

文字編輯/李纓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貴州銅仁:「四安家園」讓搬遷群眾生活更舒心
    近年來,全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搬遷貧困群眾29.36萬人,通過創建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讓搬遷群眾過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新生活。
  •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冬日的晚上,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社區裡,45歲的苗家人顧慶學和老父親吃過飯後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腳邊是一臺暖烘烘的「小太陽」,茶几上是一盤切好的蘋果。廚房裡,妻子正在忙著洗碗,「譁譁」的水聲讓顧慶學感到十分悅耳,「現在我們不用再擔心水不夠用了。」顧慶學說。2018年9月,顧慶學一家響應當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赫章縣古達鄉新田村來到了縣城,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
  • 綠博會在即,今天《人民日報》整版關注貴州黔南!
    綠博園核心區面積6000畝,設立56個展園,堅持不搞高強度開發,不挖山、不填湖,儘可能留住自然環境、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通過借鑑國畫「點、染」技法,在綠水青山中點景和染彩,營造綠色新形、新態、新韻、新魂,建成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典範」,自然地展現我國國土綠化和林業事業建設成就。
  • 淄博市淄川區南苑社區高紅燕: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
    高紅燕立足社區工作實際,設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依託社區代辦服務中心和黨群活動中心兩個平臺,建立服務臺帳,推行網格化管理,針對轄區內的不同民族人口開展有針對性的代辦代聯、走訪聯繫、創業就業、志願特色、結對幫扶等服務工作,並依據不同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制定了社區少數民族工作例會、學習交流、聯誼走訪、幫困服務、信訪接待等制度,精準對接群眾的工作生活需求。
  • 貴州民族大學:深耕民族學多彩沃土
    董強認為,只有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讓民族理論來源於民族實踐又回到民族實踐,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真正是「出得來、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永久牌」人才。這一點,在貴民大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宋冰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因學生時代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開展過幾次田野調查研究,宋冰與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結下不解之緣。
  • 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
    為充分展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貧困家庭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現推出「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之三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我出生在武陵山區的一個極貧小山村——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貓寨村。
  • 建設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的深遠用意
    結合以上論述,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是指:在同一地域範圍內,兩個以上的不同民族,不分彼此的相互混雜居住在一起,他們之間有著社會活動的交集,並且不同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都得以彰顯,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整體。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文化的多維屬性
    民族作為人類共同體之一種,不管後來發生什麼變化,但每一個民族及其不同支系都佔據著一定的空間位置,相對集中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故頭飾和服飾一樣,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與我國各民族複雜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一種頭飾的流行範圍,大則跨省或幾個縣,小則只有幾個村寨。
  • 貴州銅仁:「四安家園」讓群眾安居樂業
    貴州銅仁:「四安家園」讓群眾安居樂業經濟日報  作者:王新偉 通訊員 何建成  2020-12-15 近段時間,江口梵瑞社區可可眼鏡廠經營者陳勇十分忙碌,「能在家門口創業,為家鄉群眾解決就業問題,很自豪,很有獲得感」。
  • ——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
    羅富和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更是黨和政府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莊嚴承諾。
  • 貴州農博園:深挖農耕文化價值 打造農林景觀大觀園
    6月下旬,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綜合性農業旅遊示範園區的貴州農博園復甦跡象明顯,觀光大巴一輛一輛、南北遊客人來人往……貴州農博園負責人王需昌統計:今年以來接待的遊客數量已超過去年同期。
  • 《中國組織人事報》刊發:貴州餘慶三個精準——選好「頭雁」 群眾...
    《中國組織人事報》刊發:貴州餘慶三個精準——選好「頭雁」 群眾認可的,才是最好的 2020-12-03 20:1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民族花開似錦繡 幸福綻放新紅山——赤峰市紅山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制發《開展愛黨愛國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實施意見》,通過「黨建+民族團結」模式,實現城市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工作的有機融合。橋北街道松樹園社區黨支部強化創建陣地建設,設立少數民族書籍閱讀專區、社區蒙古語講堂,開展系列少數民族專場活動。
  • 瓜州縣三道溝鎮:「小文化」提升群眾精氣神
    「小文化」提升群眾精氣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朱丹丹隆冬時節,走進瓜州縣三道溝鎮社區,悅耳的吟唱伴隨著絲竹聲從文化大院中傳出。居民自發組織的文藝活動熱鬧非凡,驅走了冬日的寒意。瓜州縣三道溝鎮社區居民趙霞說,現在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讓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熱鬧。瓜州縣三道溝鎮積極爭取項目資金550萬元,修建了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圖書閱覽室、體育鍛鍊場所為一體的文化大院,免費對外開放,定期保潔,為村民提供舒適的活動環境。不斷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文化發展帶來的成果,使文化服務在基層綻放出嶄新的活力。
  • 貴州微電影斬獲 最佳故事片獎
    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協會聯合主辦。藝術節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主題,開展微電影和短視頻創作,受到國內外參賽者的認可和好評,成為影視文化的優秀品牌。  微電影《咿喲,幸福的你》由省劇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石佳昱創作。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民族向心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最重要的就是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做支撐。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文化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   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
  • 山歌、順口溜、熱瓦普……民族地區疫情防控宣傳接地氣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啟動後,為了防止疫情擴散,一些多民族聚居的社區、鄉村,積極嘗試用國家通用語言及少數民族語言,用「小蜜蜂」、小喇叭、車載廣播等多種設備進行疫情防控宣傳動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市縣融媒體中心,為實現村村聽得到黨的聲音,人人聽得懂疫情防控知識,製作了各類雙語視頻、音頻,宣傳防控政策和防護知識。廣西各地山歌協會會員利用山歌這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少數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相關政策和防護知識編排成山歌,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傳播,讓防疫防控宣傳更入腦入心。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只有當兩種文化經過適當時間的衝撞之後,傳統的東西磨去了歷史的厚厚的鏽垢,才能在新的文化模式中找到一個適合於自己的位置。」[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中的民間鄉土文化活動又重新復活,並且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也在中華大地上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 讓我們一起重溫《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
    第六條民族團結是自治州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應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第七條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應當深入推進群眾工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及國家公職人員應當密切聯繫群眾,築牢民族團結的群眾基礎。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5月23日上午,「2018年度香港大學生赴黔民俗體驗活動」歡迎儀式在貴州大學文化書院舉行。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駱長江、國際與交流合作處副處長謝明英、貴州大學團委副書記劉魁、香港中文大學帶隊教師梁卓楠等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和貴州大學的近40名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歡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