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晚上,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社區裡,45歲的苗家人顧慶學和老父親吃過飯後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腳邊是一臺暖烘烘的「小太陽」,茶几上是一盤切好的蘋果。廚房裡,妻子正在忙著洗碗,「譁譁」的水聲讓顧慶學感到十分悅耳,「現在我們不用再擔心水不夠用了。」顧慶學說。
2018年9月,顧慶學一家響應當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赫章縣古達鄉新田村來到了縣城,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與他一起做出決定的,還有32萬來自畢節各地各族的人們。烏蒙大地上,一場史詩級別的遷徙正在發生,就如5000年前,顧慶學的祖先蚩尤部落一般,不同的是,曾經傳說中的苗族人是為了躲避戰亂,今天的顧慶學是為了追尋更美好的生活。
史詩:大遷徙舞的奏響
畢節市赫章縣,地處烏蒙山區傾斜地帶,山石遍布,94%的國土都是坡地,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僅1畝多,這也一度帶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
2015年,國務院提出「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其中,易地扶貧搬遷被列為「挪窮窩」的重要一環。同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對於畢節來說,開展這項重大工程其中一個難點便是如何勸說當地苗家人搬離世代居住的深山老林。
「原來我們家住的就是一間自己蓋的木房,走哪裡都不方便」,顧慶學說,最近20多年來,他去過縣城不少次,最初因為交通受限,只能依靠雙腿,一走就是5、6個小時,後來路修好了,坐車卻也要坐上2個小時左右。縣城的熱鬧讓顧慶學心動,「我原來就問過自己,住木房是家裡祖輩的宿命,但是到我們這一代為什麼不能改變」。
赫章縣苗學會會長張躍告訴記者,對於許多苗族中青年來說,與顧慶學一樣,他們希望著走出祖輩的宿命,但是老一輩的苗族人在最初聽到「搬遷」二字的時候,感到的卻是困惑與不安。是永久搬還是暫時搬?以後政策會不會變?老家的土地怎麼辦?和苗家兄弟姐妹的感情又如何維繫?面對這些疑惑,苗學會會員們、脫貧攻堅工作人員們挨家挨戶反覆上門進行勸說。有些人家,工作人員上門次數甚至達到數十次。
苗族出身於蚩尤部落,5000年前,涿鹿大戰中,蚩尤戰敗。傳說為躲避戰爭,其部落族人從肥沃的長江中遊逃離到了貴州、雲南等地,躲進了深山之中,這也就是苗族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
歷史的印記至今依然刻在苗人身上,為了紀念這場艱辛的歷程,苗家人創作了大遷徙舞,用古老的歌謠再現歷史畫卷。如今,在赫章縣大花苗支系間,這支舞蹈依然在世代流傳。舞蹈時,苗家人會特意穿上紅白黑三色相間的盛裝,將曾經的過往書寫在服飾上。「苗語把大遷徙舞稱為『夠戛底戛且』,意思就是『尋找居住的地方』」,張躍說,曾經,苗家人的遷徙是為了躲避戰亂,今天,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苗家人再次啟程,為子孫後代開啟新的遷徙。
古老的大遷徙舞已經奏響。與其他民族一起,苗家人下山走進了現代社會。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佔全國搬遷計劃的15%,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其中,畢節易地扶貧搬遷32萬人,告別曾經就地取石、依山而建的日子。在畢節的版圖上,1591個生存條件惡劣、不宜居住的貧困自然村寨或許會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39個現代化的定居區。
浪潮:現代社會的擁抱
「許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山,不會說漢語,平時煮菜吃飯都是自給自足,沒有在市場上進行過買賣交易。」張躍告訴記者,從下山告別傳統農耕生活,到走進小區融入現代社會,苗家人邁出的這一步並不容易,怎麼買東西?小區衛生如何保持?生活習慣怎樣改變?一堆的問題等待著解決,第一項便是「錢從哪裡來?」
對於這個問題,畢節市提出全力做好搬遷群眾後續服務工作,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住」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金銀山社區是畢節市赫章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520畝,建有安置房65棟,目前已安置貧困群眾2697戶,13612人。社區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扶貧專崗、引入企業開設扶貧車間等多種渠道,完成了一戶一就業,有些家庭,最多的時候4口人都在家門口就業,月收入過萬元。
在社區扶貧再生發車間,二十多位婦女一手拿焊針,一手拿著頭髮,正一層一層、一根一根地製作發套。織發工何繼文是車間裡唯一的男性,42歲的他早年在外地打工,腿受了傷沒法繼續工作,失去了經濟來源,曾一蹶不振,搬遷之後他來到扶貧車間工作,雖沒有女工熟練,一個月也能掙一兩千塊錢。
社區居民李本情與丈夫原在外打工,2018年9月,搬進銀山社區後,看到社區提供的機會,李本情捨不得走了,選擇留在扶貧車間工作。她人很勤奮,手腳靈活,製作發製品的速度比其他人快,很快就成為車間培訓師。現在,李本情已經升成負責人,不僅要教大家製作發製品,還承擔起質量檢測、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並同時兼任銀山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現在每天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工作,也有了時間陪伴孩子。」李本情說。
記者了解到,金銀山社區已有三家企業入駐扶貧車間,包括再生發製作車間,電子元件製作車間、手套生產車間,總面積5000平方米,解決了120多個就業崗位。目前,畢節市已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11.48萬人,實現了有勞動力搬遷戶1人以上穩定就業。
從大山深處搬進縣城,許多移民考慮的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金銀山社區的孩子們,接觸到新的生活、新的群體,撲面而來的有好奇、喜悅,也有孤獨。為幫助孩子們快速融入新環境,臺盟中央發出捐建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的倡議,共籌集建設資金105萬元。今年10月底,這所擁有580平方米的少兒活動中心正式啟用,為社區孩子們提供課外輔導、藝術教育、親情陪伴等服務。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負責人張雪君說,現在,孩子們正漸漸適應著城市的生活,開闊了視野,也開啟了新的人生。
眷戀:故土之情的延續
金銀山社區裡,每天只要有空,搬遷戶劉廣能都會去社區旁邊的一塊田地裡看看,拔拔草、打理一下田裡的蘿蔔、白菜。在移民們進駐集中安置點後,社區通過土地流轉,為居民們就近配置了一塊200畝左右的「微田園」,讓移民們在城市中找到鄉愁的寄託地。
田地裡,居民們在地裡忙活著,白菜、蘿蔔等各類蔬菜長勢喜人。站在一旁的劉廣能一邊查看著蘿蔔的長勢,一邊說:「我們從小就是在田裡長大的,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就算來地裡拔拔草心情也會好很多」。
劉廣能的話得到了張躍的認同。「比如苗家人,對故土就是有著很深的眷戀,他們希望苗族同胞的感情能夠一直延續,以後離世時也能回到故土安葬。」張躍告訴記者,為了讓苗家人在城市裡也能持續感受到故鄉的溫暖,赫章縣苗學會專門開了一次會議,號召苗家人不論誰家有紅白事,都前去幫忙出力。現代化的城市裡,鄉愁得以慢慢沉澱。
除了延續對故土的眷戀,「微田園」的存在也為居民們帶來了另一份收入——田裡的蔬菜不僅可以自家食用,還能拿到周邊菜市場進行販賣。「去年除了自用,我家買菜差不多有2000元的收入,周邊小區的一些住家戶還過來問我們能不能賣給他們。」既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又能填補家用,劉廣能對「微田園」已經產生了感情。
劉廣能的妻子在社區扶貧車間的手套廠工作,月掙2000元左右。劉廣能說,現在住在小區裡,他對醫療、教育、就業都不擔心了,心裡全部有底了。「以前交通不方便,要用扁擔挑水,現在自來水直接到家中;以前在鄉下要走很遠的路才到學校、醫院,現在全部都在家門口,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微田園』植根於泥土、萌芽於鄉間」,赫章縣金銀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文兵表示,社區會把「微田園」項目打造成搬遷群眾的「菜籃子工程」,為搬遷群眾留住鄉愁。
11月23日,包括畢節市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在內的貴州省最後9個貧困縣宣布退出貧困序列,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消息傳來,讓畢節人感到振奮。張躍說,現在赫章縣苗學會正準備將搬遷至縣城的苗民們團結起來,在現代化的社區裡奏響苗家大遷徙舞。
相關連結
天塹變通途 畢節架起立體交通網絡格局
地處西南腹地的畢節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衝,然而曾經,由於境內溝壑縱橫,擋住了畢節通往外界的路,交通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要脫貧,首先要改變薄弱的基礎設施。近年來,畢節市將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作為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建立完善「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格局,變身為三省結合部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
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遵義至畢節段正式通車,標誌著畢節結束了「零高速」的尷尬歷史;2015年10月22日,廈蓉高速織金至納雍段正式通車,標誌著畢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為貴州成為全國第9個、西部12省(區、市)第1個縣縣通高速省份貢獻了「畢節力量」。截止目前,畢節市全市公路裡程達3.3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981公裡,鎮赫、赫六、威圍和納赫4個在建項目共154公裡加快推進中。
在雲上交通建設中,2013年6月16日,畢節飛雄機場正式通航,打通了畢節對外聯繫的「空中走廊」,目前畢節可直飛北上廣深等20多個城市,旅客吞吐量從2013年的7萬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21萬人次。
2019年12月16日,成貴高鐵通車,呼嘯馳來的「和諧號」將畢節正式推進「高鐵時代」,也助推著畢節融入到黔中、成渝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發展大局。
文/李慧超 春華 圖/張志紅 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