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人在廣州,會上演怎樣的故事?
一些人的經歷,關於夢想——
19歲的潘剛夢見自己駕車還鄉,這是他多次想像過的情節——在他的老家貴州省畢節市,20歲左右的年紀,單憑個人能力買輛車,便能收穫身邊人讚許羨慕的眼光。
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潘剛有六個哥哥姐姐。然而,全家人的工作僅夠餬口。潘剛曾設想,如果未能就讀廣州港班,自己未來最好的歸宿是學習汽修和挖掘機。
出於及早掙錢的考慮,潘剛曾在讀書期間去工廠務工,當時年僅17歲的他需要機械地為傳送帶上的化妝品貼好外包裝。他每天在流水線上工作至少10小時,月薪卻不到4000元。
後來,潘剛所在的職教班——廣州港班的老師屢次打電話勸導他回校上課。「我也記不清老師們給我打了多少電話,為我描繪進入廣州港班之後的就業前景。」潘剛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重新回歸廣州港班就讀。
「訂單班的職業教育,讓我畢業就有工作。休息有保障,加班雙倍錢,還有五險一金。」潘剛說:「現在再讓我選一百次,我還是選擇廣州港班。」
一些人的經歷,關於健康——
去年盛夏,初到廣州港實習未滿月,孔韜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眩暈擊中。
一個小時內,他被查出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CT顯示,一旦腫瘤繼續破裂,將危及到生命。
手術迫在眉睫。「我們的學生有生命危險。能不能開通綠色通道?」孔韜實習單位的負責人、廣州港集團工會主席溫東偉即刻聯繫了廣醫五院。
「進了廣州的醫院,還怕什麼?」事後談論,孔韜顯得雲淡風輕:「但如果是在老家,我可能連命都沒了。」
唯一曾讓他焦慮的,是巨額的醫療費用。由於家境貧寒,父親提出過回貴州治療。擔心途中風險,廣州港集團勸住了孔韜父子,還籌集了超3.5萬元善款。
不僅如此,孔韜還爭取到異地醫療報銷比例(30%)等同本地(60%)。「在畢節交醫保,人在廣州醫治,這樣的報銷比例是首例。」畢節市駐穗辦公室主任鄒綺虹指出。
多方努力下,14萬元的費用逐漸還清,孔韜已經回到港口上班。
一些人的經歷,關於奮進——
秦鵬來自畢節市大方縣普底鄉跑馬村的一戶貧困家庭,初中畢業後,他輟學務工,月薪2000元左右。那時的他迷茫、苦惱,「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
在畢節,當地人對中專的信任一度偏低。「很多人學了中專還是無法就業,只能打工、種地。這跟不讀書也沒什麼兩樣。」秦鵬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態。
後來,父親在電話裡向秦鵬提到了當地職業教育的新模式。貧困生可以免費就讀「廣州港班」,畢業後還有可能留在廣州港工作。正在餐廳打工的秦鵬聞悉後,落下了眼淚。
進入到該職教班,秦鵬力求上進。在學校的三年裡,他拿了三次一等獎學金。「我不一定很聰明,但我一定要很努力。」他說。
作為班級的優秀學生代表,秦鵬於2018年來到了廣州,見到了國際大都市的絢爛多彩。次年,他順利通過畢業考核,由廣州港優先招聘到港口就業。
3年後的今天,22歲的秦鵬已是廣州港貨櫃碼頭「緊俏」的塔吊司機。拿著每月7000元的工資,他在一線城市走上了人生新路。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潘剛、孔韜、秦鵬三人是畢節老鄉,也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港訂單班的同學。從烏蒙山到大灣區,他們所在廣州港班的34名同學,並肩在廣州乘風破浪。
個體命運的改變,源於廣東「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擁有937萬戶籍人口的畢節,正通過職業教育破解人口控制和脫貧致富難題。
一批訂單班誕生: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免費就讀,定向就業……作為首屆「廣州港班」的「操刀人」,從合作開辦訂單班到送34個學生到廣州實習,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工礦系主任文江都歷歷在目。
2016年,廣州市對口幫扶畢節市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通過訂單班模式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的無縫銜接。
2017年,首屆廣州港班開始招生。兩年職業教育培訓、半年廣州港技工學校培訓、半年頂崗實習。
3年後,34個孩子一手拿畢業證,一手拿工作證,實現了「入學即入職、頂崗即上崗、畢業即就業」。
一批學生畢業,另一批學生入班。越來越多像的畢節「山裡娃」,正在實現向現代大都市「職業人」的轉變。
「南粵家政」工程進駐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後開設的谷豐班。
「剛剛設立廣州港班的時候,不少家庭的教育意識非常淡薄,招生組只好走家串戶勸說家長支持孩子讀書。」文江坦言,招生並非一帆風順,直到實訓室出現。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安臥在烏蒙山腳,距離市區需要40分鐘的顛簸車程。然而,該校的實訓室卻「別有洞天」:幾輛廣汽傳祺小汽車停放於此,真人比例的嬰兒模型放置於溫馨打造的搖籃裡、一應俱全的家政設備擺滿了家具架……
「每個孩子都希望來此上課。他們對廣州企業帶來的器具充滿了好奇。」護理系黨總支書記張昆談到。
蝦餃、腸粉、艇仔粥……在粵菜師傅實訓室裡,嶺南特色早茶和菜餚擺在桌上,一年級新生正在學習扭花。
粵菜師傅實訓室裡,一年級新生正在學習扭花。
旅遊管理系黨總支書記李冰發現,學生對粵菜的接納也在與日俱增。由於粵菜清淡的口味與黔菜香辣的風格相去甚遠,有人擔心學做粵菜沒前途。
廣州來的粵菜大師徐錦輝用一手絕活徵服了學員們:用貴州食材折耳根,按粵式做法煲成了湯,將黔地特產皂角米製成了粵式甜品……
「粵菜師傅」工程進駐後開設的廣式點心實訓室。
「大家意識到了粵菜的博大精深;任何菜系追求美味的原理是相通的。」李冰說。
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以推動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為抓手,廣州推動世界五百強和多個大型國企來到畢節。雪松班、廣汽班、廣鐵班等校企共建的「訂單班」如雨後春筍般建成。
校企共建的「訂單班」如雨後春筍般建成。
目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精準扶貧「訂單班」34個,招收學生1200餘人。
畢節崛起職教城:廣州產業盤活人力資源
廣州港班的故事迅速在烏蒙山腹傳開,訂單班成了貧困地區孩子眼中的「香餑餑」。
改變命運不只是來到廣州的34個孩子,廣州港班還有9個學生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到廣州工作,他們大部分選擇繼續升學、讀大專。「如果沒有這個班,孩子們很可能就不讀書。」文江介紹,學生的技術技能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位於烏蒙山腹地的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訂單辦班對學校的內涵建設提升了一大步,下一步要申請省級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部長郭佳倫表示,落後地區的學校與沿海大企業有實質性合作,貧困山區孩子在家門口讀書就能享受好的資源,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新路。
敢於嘗「頭啖湯」的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教城「火」了,其他學校也開始紛紛「效仿」。
當地學生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室裡進行實務操作。
如今,廣藥集團、廣州港、廣州地鐵、廣州酒家等10多家國企,雪松集團、廣州谷豐健康、廣州51家庭管家等多家民企來到職教城,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合作開辦訂單班。目前已有訂單班41個,招生學生1646人,建檔立卡貧困生佔比達56%。
「山海」相連。「訂單班」一方面將廣州的實訓環境和產業理念帶入山區,通過就業幫扶擺脫貧困,另一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人力支持。如此,單向「輸入式」幫扶由此進階為「交響式」互動。
「未來訂單班佔比將達畢節職業教育學院班級總數的50%左右。」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楊慧透露,作為畢節第一所綜合性高職學校,現在的目標是在國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廣州的職業教育為什麼這麼好?因為那裡有企業作為實踐平臺。」在楊慧看來,曾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窮」惡性循環怪圈的畢節,正在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通過職業教育將人口資源變為人才資源,跳出循環怪圈,邁向發展的廣闊天地。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李鵬程 馮豔丹 周甫琦
【攝影】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魯力
【作者】 李鵬程;魯力;馮豔丹;周甫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