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黑格爾
無論是經天緯地的奇才或者是平平淡淡的百姓,死後都沒有什麼區別,只能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而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撲騰出的浪花。偉人之所以被稱作偉人,要麼是他們所創造出來的詩詞歌賦,要麼是為國家為人民創造的價值,要麼是遺留下的不朽風骨,這些就像是灰燼中的餘溫一般,其實火已經熄滅但依舊還能散發光芒。
所以很多人奮鬥一生的目標無外乎是想要造福子孫或者是青史留名。可是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經過古代史官修改或是現代影視作品洗白抹黑之後,呈現在大家眼中的可能有很多誇張甚至是虛假。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四位飽受罵名,但是實際上卻是被抹黑的歷史名人。
紂王
紂王原稱為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任國君,我們看到的紂王基本上都是電視劇《封神演義》以及動畫片《哪吒傳奇》所呈現的形象,所以想當然地認為紂王就是一個暴虐無道的帝王。實際上紂王在他繼位初期是做過非常多利國利民的好事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徵服東夷(現在山東及淮河流域地區)。
因為紂王多次進兵東夷部落導致國庫虧空,再加上常年御駕親徵,所以諸侯周武王才能趁著商朝空虛起兵謀反,聯絡朝歌城中的東夷戰俘推翻了紂王的統治。雖然紂王對待奴隸非常殘暴,但他徵服東夷也讓我國東西地區得到了文化交流。
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皇帝,但是在《史記》中卻一直被人冠以暴君的稱號。根據cctv9臺的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我們可以知道《史記》中有關秦始皇很多的暴行都是斷章取義,例如焚書坑儒燒的是其他六國的部分書籍,活埋的是以長生不老坑騙秦始皇的方士。而且秦始皇的很多所謂的暴政都是他兒子胡亥執行的。
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描繪成了一個竊國奸雄,但是《三國演義》總體來說是站在蜀國的角度上來進行敘述,而且《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所以其內容的真實程度實在是值得商榷。曹操雖然是一個權臣,也會誅殺朝廷中的異己,但是他比上一代權臣董卓還是好上很多,至少曹操並沒有像董卓那樣限制漢獻帝的行動和飲食。
而且以曹操當時在朝中說一不二的威勢,可以說曹操和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可是曹操一直到去世的時候都只是一個魏王,並沒有逾越,相反還一直坐鎮朝中。將三國和南北朝、五代十國對比一下,我們就能發現曹操的名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確實有幾分道理。
隋煬帝
和曹阿瞞類似,我們對於隋煬帝的印象也是來自於《隋唐演義》,但是《隋唐演義》其實是最不符合正史的演義小說,很多人物的故事都是混淆或是虛構的。隋煬帝雖然殺父弒兄殘暴無道,但是他所創立的大運河卻是罪在當代立在千秋的大工程,進士科(後來的科舉)也造福了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