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達拉崩吧,穿越密林、斬殺巨龍、救出公主、走上人生巔峰;但你若志存高遠,一定能像張愷悅一樣,匹馬貂裘,九萬裡而圖南,擊敗種種阻隔艱險,終成永在無涯學海中開疆拓土的英雄。
張愷悅,高中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16級畢業生,成績優異,總學分績4.51,在校期間連年獲得人民獎學金,畢業論文被評為校級優秀畢業論文,兼獲畢業論文特等獎。可以閱讀英語,法語,拉丁語與中古英語文獻,此前曾發表論文三篇,核心期刊一篇,擔任過南京大學模擬聯合國社團社長。曾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長期交換,在天津日報和天津博物館實習工作。即將赴牛津大學歷史系攻讀晚期古典學與拜佔庭史碩士。
緣起
「我要帶上最好的劍,翻過最高的山。」
多年以後,手握牛津大學的一紙錄取通知書,張愷悅仍將回想起初次踏入父母書房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六七歲有餘的學童,稚嫩的手指翻看著插圖版的《資治通鑑》。幼童的心中往往懷有浩大的世界:玩伴們夢想著成為電視屏幕上的動漫人物,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而張愷悅則注目於青史字字句句,注目於千年以前的東南歐、十四世紀的江南。
那一年,流感猶然席捲著亞洲,大西洋上的颶風匆匆掠過加勒比海,伊拉克戰場上煙塵沖天,「機遇」號划過碩大的日輪悠悠落向火星。而他在斜陽淺照的書房中,暗下決心——將來要成為一名歷史學者,深入宏觀敘事的驚濤駭浪之下,有所陶鑄,對現今個人所處的歷史有所貢獻。
以拉丁語寫成的相關歷史文獻
他說,他即將去牛津大學攻讀的專業——晚期古典學與拜佔庭史,正是緣自童年那些挑燈讀文獻的夜晚。一去十餘年,荊棘載途。如今已然凱旋的他,猶然記得,當年那位懷著稚嫩而乾淨的理想的少年。
淬劍
「無數傷痕見證,他慢慢升級。」
2016年,張愷悅以外語類保送生的身份進入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嶄新的人生。
恰如剛剛出徵、獨自面對茫茫曠野的屠龍少年,他也曾經迷茫,不知如何選擇未來的研究方向。他沒有在原地打轉,選擇了許多院系的課程,找尋心嚮往之的研究方向。涉足物理學、生物學、文學、歷史學,兜兜轉轉之後,他發現:「還是歷史最滿足我的興趣。」記憶裡那位立志學史的少年仍在對他展露微笑,那顆初心仍然躍動、發燙。
談及之後的奮鬥歷程,張愷悅笑稱:「日常大部分時候應該都在用英語看歷史書吧。」他發覺,英語專業不僅沒有限制自己的歷史學科發展,反而為之助益良多:語言優勢讓他能夠流暢地閱讀歐洲史的一手資料與海外的研究文獻。而與此同時,英語能力同樣得到了鞏固:「我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文學科總體是相通的。」
他感激當年那個緊握初心的自己,卻更感激為他打開廣遠天地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激母校為每一位本科學子提供的本科三三制:「本科三三制打破了院系間隔,讓本科生可以修讀全學校所有院系的課程,不管是什麼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跨院系選修,通識課和公選課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博雅教育,於各個學科皆有涵泳。感謝南京大學消解藩籬的努力,我才能在如今初窺門徑,完成專業轉換。」
他在夢川邊淬劍,在杜廈的無邊雲天之下披上鐵甲,在三年的磨鍊之後,滿懷直取樓蘭的豪情,向申請歷史專業研究生的終極目標發起挑戰。
出徵
「一路風霜伴隨,指引前路的聖月光。」
張愷悅最為嚮往的,是晚期古典學和拜佔庭學專業。儘管怦然心動,他卻不敢抱有希望:「因為在英國只有寥寥幾個學校有專門的拜佔庭課程,而國內拜佔庭研究非常稀缺,我也並不會研究所需的希臘語,而課程規模又很小、競爭很大,所以我雖然心嚮往之,卻只能將它當成第二選擇。」
然而,他未曾輕言放棄:為準備申請,張愷悅花費六個月,寫了一篇洋洋萬言的英語論文,研究第一次破壞聖象時期的義大利城邦憲政雛形。「為了撰寫這篇論文,我通讀了狄奧法內斯編年史,尼基弗魯斯編年史,執事保羅編年史,看了好幾遍Liber Pontificalis和阿格內盧斯的拉文那牧首書等等。」最為艱難的關卡則是大量以法語、拉丁語寫成的相關原始文獻,這些文獻包括Mansi中的教會卷宗與MGH的Epistolae等等,若想通讀,必須跳出英語的舒適圈。「好在我中學時學過法語,又有淺薄的拉丁文基礎。所以,儘管跌跌撞撞,原本的計劃還是順利完成了。」
<< 張愷悅曾去交換的謝菲爾德大學街景 >>
憑藉以往的深厚積累,他逐個克服難關,逐步接近夢想的神壇。文獻讀罄,論文成稿,申請遞交。一步步宛如破竹,這是少年壯志迸發的力量。
凱旋
「戰勝怪獸來襲,獲得十二金幣。」
並非所有探險者都能涉過深山巨谷走上坦途,張愷悅在遞交申請後,同樣不可避免地度過了一段惴惴不安的時光——如果無法申請到心儀的學校,那就只能再戰一年了。然而,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並未被辜負,錄取通知書終於次第飛來:先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既而是劍橋大學。終於,心心念念的牛津大學拜佔庭史專業的錄取通知書,與三月的豔陽之春一同抵達。
張愷悅即將就讀的牛津大學聖史蒂芬院
張愷悅笑稱:「我記得那天,我還在看《龍馬傳》,收到牛津的郵件,立刻點開,隨後把手機扔在一邊。」他用「興奮雀躍,不能自已」形容自己得以圓夢時的心情。卻顧所來徑,昔年的少年壯心不移;而母校的關懷與幫助,也永遠如影隨形,在靈魂深處留下深深刻畫:南京大學「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精神,令他感念至深,立下宏願:他將繼續深造,學成歸國,做一位大學老師,正如曾為他提供無私幫助的南大教授們那樣。
那年在書齋裡立志學史的少年已然長大。一去十餘年,他未曾忘記當年乾淨滾燙的理想。他擊敗了惰性,擊敗了凡庸,擊敗了種種阻隔艱險,終有所成,成為了將餘生投入學術,永在無涯學海中開疆拓土的英雄。
如今,他願告訴有志於報考南京大學、實現人生理想的莘莘學子,當初青澀的少年如何穿越森林、戰勝巨龍、實現理想:
「希望學弟學妹好好利用南大提供的博雅教育的學習環境,跨越院系壁壘,多選課,選好課,文理兼通,博採眾長,通過多專業的學習早日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甘願為之奮鬥畢生的人生目標。」
也願學弟學妹們能在安靜的南大校園沉住氣,靜下心,大學生活不應只簡單追求畢業後的收入,把自己的價值用數字度量,更不應把大學當作自己學習的終點站。」
「南大的校訓寫得非常好——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希望你們都能至誠博厚,抱樸守拙,砥礪初心,勤勉於行,在當今的社會歷史中找到更宏大的人生價值與立意。」
來源:南大招生小藍鯨 圖片 | 張愷悅、來自網絡 採訪、文編 | 魯韋彤 美編 | 魯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