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威爾遜:我將創作視為一個了解中國的學習過程

2021-01-09 界面新聞

近日,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不可能的黑鬱金香》在上海完成了第二階段的創作。該劇的委約藝術家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被譽為「世界實驗戲劇的燈塔式人物」,此次將是他首次與中國藝術團隊合作。該劇以十七世紀初中國學者李之藻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共同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致敬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科學與宗教交融。

該劇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及義大利改變表演藝術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上海戲劇學院及美國水磨坊藝術實驗中心支持,計劃於2020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於滬全球首演,後進行世界巡演。

羅伯特·威爾遜及其創作團隊。圖片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一階段的創作於2019年6月下旬開始,主要完成初期準備工作,包括選角及劇本臺詞研討等。近日開始的第二階段工作主要聚集劇場排練、舞臺表演及燈光音樂調整等。11月12日剛剛結束工作坊的羅伯特·威爾遜接受了媒體群訪。

羅伯特稱,最初自己只是基於中西文化交流這一大概念進行構思,而上海國際藝術節方面給出的建議——以「地圖」為起點進行創作,讓他非常感興趣,認為這是深入學習中國文化的一次機會,「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中國,創作本身也是一場未知的旅程」。

坤輿萬國全圖。圖片來源:百度百科1602年,來自義大利的利瑪竇與中國天文學家、數學家李之藻共同繪製「坤輿萬國全圖」,該圖不僅描繪了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是以歐洲經緯形式製成的最古老的中國地圖。由於它的罕見,被稱為「製圖史上不可能的黑鬱金香」。

「中西方哲學有很大不同,但本質上我們都是人。」羅伯特認為這個故事恰恰佐證了相互溝通與尊重在人類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重要性。

羅伯特·威爾遜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在其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已走過南非、遠東、歐洲、美洲等眾多地區,「我的作品去過世界各個角落,有各個地方的印記」。首次來到中國製作「絲路」題材戲劇於羅伯特而言既是「令人興奮的機會」也是一場挑戰。

「我每天都在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談及創作過程,羅伯特坦言自己始終在工作中學習。「我最初對中國知之甚少,而中國的戲劇文化給我帶來了很多驚喜。」

在此次創作中,羅伯特引入京劇元素,並招募了啞劇、雜技、功夫方面的人才。「中國的表演者有自己體系的戲劇語言,無論是表演者的手勢變化、聲音呈現、形體動作等都和西方戲劇表演訓練完全不同。」

羅伯特·威爾遜在排練現場。圖片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對羅伯特而言,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每一個瞬間都是新鮮的,而只有變化是永恆的。「我覺得世界是一個圖書館,圖書館裡什麼都是新奇的,都是可以改變我的人生的。」

而藝術節的形式在羅伯特的「圖書館」中更像一個「窗口」。1971年羅伯特的作品首次在法國一個藝術節展示,意外地大獲成功,此後,他才有機會進行更多的創作。他表示,上海國際藝術節能夠提供給觀眾看世界的機會,也給藝術家接觸到世界的機會,它是通往世界的窗口。「所以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國家文化交流的一個視角。」

《關於無的演講》劇照。圖源網絡羅伯特首次與上海國際藝術節結緣於2017年,其自導自演的作品《關於無的演講》以十多分鐘的由電線綁在留聲機唱針上旋轉所製造出的噪音開場,又以重複的臺詞、緩慢且機械化的動作、抽象畫派的舞臺視覺給習慣於敘事性戲劇演出的觀眾帶來顛覆性的觀劇體驗。

《睡魔》劇照。圖源網絡在2018年帶來的作品《睡魔》中,羅伯特也利用光線和布景構建幾何式的舞臺空間。

「光在我的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我用燈光說話。」羅伯特將包括燈光、舞美在內的舞臺視覺效果置於文本之前,向傳統戲劇發起激進的挑戰。

「視覺是一種普適的、靈活的語彙,所有觀眾都可以欣賞。」《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中,羅伯特也將吸收中國戲曲特色並延續自己的風格,「偉大的作品超越時間,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桎梏。」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威爾遜的《睡魔》,讓你看到舞臺藝術集大成者的模樣
    了解一下歐洲大陸當今一票難求的音樂戲劇是什麼樣的如何?哥特風,魔幻故事,高端先鋒舞臺技術,集各種演唱形式之大成者——《睡魔》! 音樂戲劇《睡魔》新聞評論這是一場整體藝術,是一場視覺盛宴,一幅畫的拼圖,一幅夢幻般美麗的舞臺,它的藝術水平很高,有著獨具風格的服裝和童話般的畫面。這是一個完美的戲劇夜晚,有著傑出的樂隊、極高的表演水平和聲效價值。
  • 羅伯特·威爾遜紀念碑落成:親歷南京大屠殺 救助無數中國人
    再有一個月就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美國當地時間11月12日,曾經親歷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無數中國人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紀念碑,在他的家鄉美國南加州洛杉磯郡亞凱迪亞市落成。主辦方表示,該活動除了紀念威爾遜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義舉,也希望藉此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
  • 上海國際藝術節|不回答問題的導演,戲劇家羅伯特·威爾遜
    他曾經在舞臺上沉默了7個小時;他的一出歌劇長達4個半小時,節奏奇慢還沒有中場休息;他曾經讓Lady Gaga扮成名畫《馬拉之死》的樣子一動不動在浴缸裡躺了11個小時……羅伯特·威爾遜作品中的視覺、靜默都是他獨特的標籤。在日前中國上海藝術節的論壇上,這位導演兼演員再一次在發言前靜默三分鐘。對於如何解讀他的戲劇,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解。
  • 市場在升級,創作力量準備好了嗎?
    但恰是後者這種發展方向的作品,可喜地展現出「中生代」導演在長期或主動或被動浸淫於外國戲劇思潮與作品後,「外功」化為「內功」,已具備了自己創作一部表達、手法皆相對獨立完整的作品的能力。《茶館2.0》將老舍的經典原著、北京人藝對原著的經典排演與中學生對原作的學習模仿、中學生活對原作的戲仿解構熔於一爐,製造出一個意指複雜的「後戲劇劇場」表意體系,既別開生面又耐人尋味。
  • 羅伯特·威爾遜2019年版《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限時免費
    ,由羅伯特·威爾遜和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共同創作。我專程從北京趕到香港,觀看最後一場演出。全劇分為四幕和五段起連接作用的歌唱、舞蹈表演,共有三個主要場景:一臺火車(愛因斯坦誕生於蒸汽機車時代);一個法庭和一處監獄;一艘宇宙飛船(愛因斯坦的發明推動太空時代的到來)。全劇四個半鐘頭,沒有中場休息。演出過程中,掌聲頻起,火爆異常,退場觀眾接連不斷。作為一名職業觀眾,五十年來,我看過不下三千場演出,極少遭遇同一場演出如此褒貶殊異的奇妙反應。
  • 通過深度學習來創作自己的音樂(附代碼)
    使用特定的技術和框架,我可以創作自己的原創音樂,而不需要真正了解任何音樂理論!這是我最喜歡的專業項目之一。我把我的兩個愛好——音樂和深度學習——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自動生成音樂的模型。夢想成真了!我很高興與你分享我的方法,包括整個代碼,使你能夠生成自己的音樂!
  • 蔡英文「洗腦工程」將會徹底把中國史視為「國外史」
    新一代的臺灣年輕人將無法用判斷來應對負面衝擊本來之前2400年的歷史根本無法用1600字一帶而過,而在新版的歷史書中還出現了扭曲事實、篡改歷史的行為。蔡英文之所以這樣做,顯然就是想要構建一種相比大陸「獨立」的歷史觀,通過「教育」臺灣年輕人來達到讓大陸的歷史影響進一步減弱的目的。
  • 通訊:了解中國,從印刷術和地動儀開始
    6日,來自坎培拉15所中小學校的87名學生憑藉他們的手工作品在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獲得了「熊貓競賽」的獎品。  活動主辦方、澳中友好協會首都地區分會主席卡羅爾·凱爾說:「每年我們的主題都不同,但都和中國相關,學生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中國的不同方面,做了調研之後也會對某一個領域更加感興趣。去年的主題是『中國古典樂器』,而今年是『中國古代發明』。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練習線條可學習書法、白描。行筆過程要保持中鋒,有節奏感,即輕、重、快、慢線條上交替出現,筆筆有力,只有用好中鋒力量才能集中。在墨色方面也要有幹、溼、濃、淡變化,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合用不同的線條,以最能表現對象的質感、屬性為宜。用筆是一幅畫的基礎。
  • 中國人英語學習變遷史:清末曾被視為救國工具
    英語在國內何時掀起學習熱潮?國人在學習英語中又有哪些變化?梳理國人的「英語學習史」,講述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  清末 被視為救國工具  全英文授課,浸入式教學  經歷了閉關鎖國而被動挨打的屈辱後,清王朝認識到了解西方要從語言開始。
  • 美網站:中國將自己視為中央帝國宇宙中心
    美國商業內幕網7月9日文章,原題:為何中國自視為世界中心?中國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擁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其本質上是個孤立國家,從未與一個遙遠國度構建持久友好的關係。兩千年來,中央帝國自成一體,從日本、朝鮮、越南及其他鄰國處納貢。
  • 「中國禁毒報刊發」桐梓縣公安局《從創作到傳唱:禁毒童謠如何產生...
    按照2020年「6.26」禁毒宣傳活動計劃,縣局將繼續開展「禁毒童謠」創作,讓「漣漪效應」傳播更加廣泛,將「禁毒關口前移,禁毒教育從青少年預防教育抓起」的指示落到實處,為禁毒「大掃除」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 伍迪·艾倫或將終止電影創作
    疫情使紐約文化生活天翻地覆,美國電影院線前途不被看好  84歲的美國導演伍迪·艾倫近日表示,由於紐約電影院紛紛停業,而他不想為電視製作電影,很可能將終止自己的創作生涯。  伍迪·艾倫自1969年以來,幾乎保持每年拍攝一部電影的高產節奏。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二,繪畫材質的重新構建在本人油畫創作中的應用本人的油畫創作在學習多年的油畫之後陷入了困境,不管是在題材內容還是表現形式方面。在收集論文資料的過程中,對當今油畫家的繪畫材質的探索創作出語言豐富、風格鮮明的繪畫作品所吸引,啟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於是,就開始了筆者的實踐與探索之路。
  • PHenomenon 現象|陳磊——「混知」的創作之路
    漫畫創作中團隊是如何合作的?在用漫畫講述歷史的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挑戰與爭議? 本次Phenomenon講座有幸請到作者「混子哥」陳磊分享他在創作中的心路歷程,讓平和師生有機會接觸這位漫畫作者,了解漫畫歷史背後生動的創作感悟。
  • 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導讀:兒童喜歡一次性完成繪畫創作,並在創作中幾乎不作太多考慮,直接作畫,下筆流暢,
  •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一部美術史用「倒敘」的方式或可以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近日,「倒敘的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在億利藝術館開幕。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等34位藝術家一反以往為人熟知的標籤,展出其標誌性符號之外的創作。該展策展人吳鴻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均可以稱是「大藝術家的小作品,小作品中反映出大主題」,它們更接近藝術創作的原點。該展將展至10月13日。
  • 「福爾摩斯」在中國:程小青的翻譯與創作
    雖然中國古代有「包公案」、「狄公案」等破案題材的公案小說,但是和西方現代偵探小說相比,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的立意重倫理輕法律,案件描寫重結果輕過程,調查案件和取證重主觀臆斷輕科學推理,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偵探小說。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隨著時局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偵探小說才逐漸進入中國。以程小青為代表的晚清及民國時期的一批作家,通過自身不懈地努力,開創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偵探文學。
  • 課程|丁子承老師漫談科普科幻創作,沒用你就diss我!
    科普寫作不見得非要局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現在有很多學習途徑,如可以通過自學、進修,去掌握了解各種知識。但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感興趣,有動力學習、了解的基礎上。在選題的時候問一下自己:對即將要寫作的內容是不是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