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不可能的黑鬱金香》在上海完成了第二階段的創作。該劇的委約藝術家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被譽為「世界實驗戲劇的燈塔式人物」,此次將是他首次與中國藝術團隊合作。該劇以十七世紀初中國學者李之藻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共同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致敬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科學與宗教交融。
該劇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及義大利改變表演藝術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上海戲劇學院及美國水磨坊藝術實驗中心支持,計劃於2020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於滬全球首演,後進行世界巡演。
羅伯特·威爾遜及其創作團隊。圖片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一階段的創作於2019年6月下旬開始,主要完成初期準備工作,包括選角及劇本臺詞研討等。近日開始的第二階段工作主要聚集劇場排練、舞臺表演及燈光音樂調整等。11月12日剛剛結束工作坊的羅伯特·威爾遜接受了媒體群訪。
羅伯特稱,最初自己只是基於中西文化交流這一大概念進行構思,而上海國際藝術節方面給出的建議——以「地圖」為起點進行創作,讓他非常感興趣,認為這是深入學習中國文化的一次機會,「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中國,創作本身也是一場未知的旅程」。
坤輿萬國全圖。圖片來源:百度百科1602年,來自義大利的利瑪竇與中國天文學家、數學家李之藻共同繪製「坤輿萬國全圖」,該圖不僅描繪了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是以歐洲經緯形式製成的最古老的中國地圖。由於它的罕見,被稱為「製圖史上不可能的黑鬱金香」。
「中西方哲學有很大不同,但本質上我們都是人。」羅伯特認為這個故事恰恰佐證了相互溝通與尊重在人類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重要性。
羅伯特·威爾遜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在其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已走過南非、遠東、歐洲、美洲等眾多地區,「我的作品去過世界各個角落,有各個地方的印記」。首次來到中國製作「絲路」題材戲劇於羅伯特而言既是「令人興奮的機會」也是一場挑戰。
「我每天都在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談及創作過程,羅伯特坦言自己始終在工作中學習。「我最初對中國知之甚少,而中國的戲劇文化給我帶來了很多驚喜。」
在此次創作中,羅伯特引入京劇元素,並招募了啞劇、雜技、功夫方面的人才。「中國的表演者有自己體系的戲劇語言,無論是表演者的手勢變化、聲音呈現、形體動作等都和西方戲劇表演訓練完全不同。」
羅伯特·威爾遜在排練現場。圖片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對羅伯特而言,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每一個瞬間都是新鮮的,而只有變化是永恆的。「我覺得世界是一個圖書館,圖書館裡什麼都是新奇的,都是可以改變我的人生的。」
而藝術節的形式在羅伯特的「圖書館」中更像一個「窗口」。1971年羅伯特的作品首次在法國一個藝術節展示,意外地大獲成功,此後,他才有機會進行更多的創作。他表示,上海國際藝術節能夠提供給觀眾看世界的機會,也給藝術家接觸到世界的機會,它是通往世界的窗口。「所以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國家文化交流的一個視角。」
《關於無的演講》劇照。圖源網絡羅伯特首次與上海國際藝術節結緣於2017年,其自導自演的作品《關於無的演講》以十多分鐘的由電線綁在留聲機唱針上旋轉所製造出的噪音開場,又以重複的臺詞、緩慢且機械化的動作、抽象畫派的舞臺視覺給習慣於敘事性戲劇演出的觀眾帶來顛覆性的觀劇體驗。
《睡魔》劇照。圖源網絡在2018年帶來的作品《睡魔》中,羅伯特也利用光線和布景構建幾何式的舞臺空間。
「光在我的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我用燈光說話。」羅伯特將包括燈光、舞美在內的舞臺視覺效果置於文本之前,向傳統戲劇發起激進的挑戰。
「視覺是一種普適的、靈活的語彙,所有觀眾都可以欣賞。」《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中,羅伯特也將吸收中國戲曲特色並延續自己的風格,「偉大的作品超越時間,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