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AI 社區
美國網紅AI培訓老師被指截圖抄襲論文,培訓課程亦陷虛假宣傳風波
YouTube 網紅、美國 AI 在線培訓課程教師 Siraj Raval 近日在社交網站被揭露剽竊論文與虛假宣傳。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研究員 Andrew M. Webb 在 Twitter 上詳細列舉了 Siraj Raval 一篇「神經量子比特論文」抄襲的證據,其內容觀點、表格,甚至連方程式編號都照搬了原論文。網友分析認為,其論文中的圖表公式是從原論文中截圖得到的,因為其解析度非常之低。
低解析度的論文圖表與公式
2016 年起,Raval 開始在 YouTube 上發布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熱門技術課程,視頻風格包含眾多流行元素,且以「6 周學會深度學習「、「5 個月學會計算機科學」、「2 個月學會區塊鏈」、「3 個月學會數據科學」等「速成教育」為亮點,積累起諸多人氣;但其近期推出的收費課程Make Money with Machine Learning(「用機器學習來賺錢」)將他推向風口浪尖,爭議內容包括課程質量低、學員擴招、無法退款等。(量子位、AI科技大本營)
· 基因工程
有關「基因編輯嬰兒早死風險高」的研究被撤稿
去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在科學界持續發酵。根據賀建奎的描述,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獲得的是歐洲人CCR5基因上的 Δ-32 基因突變。今年 6 月《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擁有該突變的人群過早死亡的風險更高,因此這些嬰兒可能比常人的壽命更短。但是,該篇論文已於近期撤稿,原因是同行無法對此結果進行重複,並且關鍵性算法可能出錯,導致大幅低估了攜帶 Δ32 突變人群的數量。另外有科學家指出,雖然兩位嬰兒的CCR5基因已經被修改,但是修改序列與 Δ32 並不完全一樣,因此無法利用 Δ32 的結果來預測嬰兒的健康狀況。(環球科學)
· 南極科考
我國第 36 次南極科考啟動,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深圳啟航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 號 10 月 15 日下午 4 時 16 分許搭載中國第 36 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深圳啟航。
這是「雪龍2」號首航南極,它將與「雪龍」號一起展開兩船四站考察任務。「雪龍」號將於 10 月 22 日從上海出發,兩船預計 11 月 25 日左右抵達南極中山站。「雪龍2」號將實施破冰作業,而「雪龍」號向中山站運輸貨物和人員開闢海上通道。此外,兩船將在南極的普裡茲灣展開協作,回收和布設海基浮標。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本次南極考察將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陸地、空中、考察站等平臺,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多學科聯合觀測,實施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前期工程、開展業務化觀(監)測、實施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完成基建收尾及站區環境整治,以及常規保障、物資運輸、工程建設、國際合作等工作。
「雪龍 2」號是一條以極地水域科學考察為首要任務、兼具極地考察站後勤物資運輸能力的「綠色」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與「雪龍」號相比,「雪龍 2」號破冰能力更強,智能化程度更高,機動性更強,可提高海洋科學考察的機動性。(澎湃新聞,新華社)
· 鋰電池
通過改進電解液成分能有效減少鋰電池枝晶
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的王崇民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鋰金屬電池中晶須的出現源於一種被稱為 SEI 膜或固體電解質中間相的結構,而為了提高電池性能經常加入的一種溶劑——碳酸乙烯酯能夠促進有害枝晶和晶須的生長,研究結果於 10 月 14 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
通過集成原子力顯微鏡(AFM)和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科學家成功觀察到了鋰電池中晶須的生長過程。首先,鋰離子在陽極表面「成核」並形成晶粒,隨著越來越多的鋰離子聚集在一起,晶粒緩慢地生長。而 SEI 膜的表面受能量驅動將更多的鋰離子推送到生長的晶粒中,隨後晶須在極短時間內生長出來。碳酸乙烯酯的含量與枝晶和晶須的生長直接相關,通過改變電解液成分(如添加環己酮)能夠阻止枝晶和晶須的生長。
作者認為,了解晶鬚生長的原因將有助於找出新方法,消除或最大限度減少其對鋰電池性能的危害。該項目由美國能源部資助。(PNNL)
· 科研成果轉化
北京設立「技術經紀」專業職稱,明年將評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和初級職稱人才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科委近日聯合印發《北京市工程技術系列(技術經紀)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試行辦法》(簡稱」《辦法》「),正式增設技術經紀專業職稱。
根據《辦法》,凡是在北京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從事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均納入評價範圍。今年年底前,北京將啟動首次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工作,明年上半年將評出首批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和初級職稱的技術轉移轉化人才。
近年來,大量科技成果從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研發方向市場轉移,北京湧現出一批技術轉移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園、技術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服務機構,「技術經紀」職稱便是為這些從事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工作的人才設立,提供行業資格評定標準、增強職業歸屬感,更能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中國科學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