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是一尊唐代摩巖石刻彌勒佛坐像。它位於凌雲山上,坐東向西,注視著岷江上來來往往的遊船。樂山大佛坐高71米!大佛頭頂有一千多個螺髻,都可以放一個大圓桌。大佛的耳朵洞都可以裝下兩個人,眼睛的下眼皮兒哪裡都可以橫躺兩名成年男子。站在九曲棧道上,大佛能看見的風景,我們也可以看到,大佛在這裡看了一千多年,景色震得很不錯!
我們走進了樂山大佛大門,首先看見了一條龍的身子,然後往上一看,哇!一隻張牙舞爪的一條龍正吐著水呢,旁邊還有隻大老虎正準備下山了,本想拍張照片的,結果誰知道,導遊卻說這隻龍是「困山龍」這隻虎是正在躲避獵人的追殺的「逃亡虎」唉,我們只好失望的走開了。接著,我們來到了有著幾十階石梯的廟子裡導遊說若是要照相最好站在五梯、七梯、九梯、十三梯,因為五代表五福臨門,七代表七星高照,九代表天長地久,十三代表步步高升,貪心的我每梯都照過相,嘿嘿。走出了寺廟我就看到了樂山大佛的頭髮。再走近一看,哇!好高呀,好大的樂山大佛呀!
大佛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緻,慈顏微笑,廣視眾生,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大佛右手指天,稱為「施無畏印」,那是大佛在為眾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稱為「與願印」,那是在保佑眾生平安快樂。我爬到佛基來到佛腳下靠近大佛向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產生佛在「動」的感覺。撫摸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大佛的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可以說,靈山大佛是集文化、藝術和宗教於一體的大型藝術珍品。
順著景區的導遊標識牌,我們直奔大佛。從景區門口沿石階一路向上,翻過山頂,下行100米左右,大佛開始慢慢地由小變大,繼續下行,大佛變得越來越高大,下到山腳,只見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設計巧妙。從景區的介紹看,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市中區,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匯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通高約71米,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藝術品之一,是一尊石刻彌勒佛坐像,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當我們走到通到佛腳的那一條又窄又陡的棧道時,不禁發起抖來,都像找個理由不下去。可是俗話又說:不歷經風雨,怎能見彩虹。只好硬著頭皮緩緩向下走。可是,越走越膽大起來,我還不時向下望,看著大佛,我好像也擁有了法力,灑脫起來,鬆開雙手,一邊欣賞三江水緩緩流動,一邊有節奏的下著樓梯。不知不覺,也就順利到達目的地。
樂山大佛足足有一座大山高,栩栩如生的神態,色彩鮮明的衣著,好似一個彌勒佛。我和媽媽走下去看,顯得我們十分渺小。這是,媽媽告訴我說:「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又望了望樂山大佛,心想:「樂山大佛有著巧妙的排水系統,那還會不會有什麼巧妙的機關呢?還是自己慢慢去發現吧!」樂山還有一座塔,名叫「靈寶塔」又稱「凌雲塔」。共有13層,每一層都掛滿「鈴鐺」,宏偉而又高大,像一個巨人站在那裡守護著樂山。
看,樂山大佛是多麼美麗,這次遊記使我看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古代人民可真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