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
北京時間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兩位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諾獎委員會授予二者 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萬美元)獎金,以表彰「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在很多普通讀者的印象中,「拍賣」就是藝術品、珠寶、住房等資產的銷售方式。但事實上,「拍賣無處不在,還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甚至從廣義上說,你去超市買瓶水,也是拍賣的一種。」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鄭㼆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解釋道。
在業界來看, Milgrom和Wilson兩位學者此次獲獎,毫無疑問是實至名歸。
「以Milgrom和Wilson在學界的地位,不是諾獎證明了他們(的價值),而是他們證明了諾獎(自身的價值)。」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洋對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鄭㼆更是直言,「他們得獎完全沒有什麼意外,更不存在什麼『爆冷』之說。」
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辭中寫道,「他們運用自己的見識,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拍賣理論」究竟是個啥,竟有如此的「魔力」?怎麼理解兩位教授的突出成就,他們的發現又如何深刻地影響了現實?
從「看不見的手」到「設計精巧的手」
這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研究者。早在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就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獎。一個小細節是,Vickrey不幸在獲獎後去世。當時,就由同領域內享有盛名的Milgrom代為領獎和致辭。
從更大的學科範圍來說,這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多年之後,再次頒發給博弈論研究領域。
于洋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拍賣理論在經濟學上的理論意義非常深刻。此前,價格的形成更像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謂「看不見的手」。而基於拍賣理論則設計了一個機制,讓價格能夠形成。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學之外,拍賣理論也對計算科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拍賣理論對於人類的重要影響不僅是學術,更是一個重大的、原發性的進展。」于洋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解釋說,「它使得什麼時候需要拍賣、如何設計拍賣成為了一個值得系統研究的問題,並且構建了整個研究範式。我們在1990年代、2000年代的網絡經濟,以及今天的人工智慧經濟,乃至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以成為可能,就是構建在拍賣理論的重大理論突破之上。」
他進一步解釋道,比如,就算有人工智慧的算法,如何對於算法定價?正是由於拍賣設計的存在,才構建起了經濟體對於這類高技術服務的價值付費機制。
更難能可貴的是,Wilson和Milgrom 不僅發展了拍賣理論,還將理論成果應用到了現實的拍賣機制設計中。
他們被認為是塑造了整個現代電信業的功臣。他們與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頓·麥卡菲(Preston McAfee)一起為1994年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舉行的無線電頻譜拍賣開發了一種新形式。
1994年,FCC第一次使用競拍方式出售十張無線許可證,收益6.17億美元,同年12月再出售99張寬頻個人通訊服務許可證,收益達到70億美元。
據史丹福大學官網介紹,這他們設計的形式隨後被無數次效仿,用於數十個全球範圍內涉及數千億美元的無線電頻譜、電力和天然氣的拍賣。
時至今日,從日常的網絡廣告、算法推薦,到政府工程招標、土地使用權拍賣、電力市場設計,拍賣設計已經無處不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國(包括我國)電力市場交易機制的設計基礎也是基於拍賣理論。2019年,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成立了「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諮詢委員會」,Milgrom教授受聘擔任諮詢委員會主任。
去超市買瓶水也是一種拍賣
雖然生活中你可能離「拍賣」很遠,但是拍賣理論已經滲透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部分人理解的拍賣就是在索斯比拍賣行,大家不斷的加價競買,但其實拍賣的內涵遠高於此。」鄭㼆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其實,在生活中的每一次市場化交易中,我們都是在進行拍賣。從理論上看,去超市買一瓶礦泉水,也意味著一次拍賣的成功。這就稱之為「take it or leave it」,相當於超市出了個價,你要買就買,不買就走。否則其他人會購買這瓶水。
鄭㼆介紹,許多經濟活動是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從根本上看,有四種典型的拍賣方式:升價拍賣,降價拍賣,一級密封拍賣和二級密封拍賣。
具體而言,常見的珠寶拍賣就是升價拍賣(英國式拍賣),價高者得;而對於花卉、海產品等,則是降價拍賣(荷蘭式拍賣),這類物品較易腐爛,因此價格會不斷下降;土地使用權的拍賣一般採取一級密封拍賣,大家各自獨立報價,公開之後價高者勝;二級密封拍賣(Vickrey auction) 則被廣泛用於網際網路廣告位拍賣之中,每一位競拍者都對每一個廣告位出價,首個廣告位也出售給出價最高的人,但獲勝者以第二高的價格成交,然後再依次類推。
這個廣告競價機制也是由一位經濟學界大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範裡安(Hal Ronald Varian)教授在擔任谷歌(Google)的首席經濟學家時設計的。眾所周知,Google在技術上的創新使其成為了搜尋引擎的NO.1,但廣告收入對於其商業上的成功則是決定性的。
鄭㼆介紹,經濟學家開始用博弈理論對拍賣進行研究還是上世紀60代之後的事。開山之作就是 Vickrey於1961年發表於《金融雜誌》上的經典論文,他證明了拍賣理論中有著奠基性意義的「收益等價定理」:四種經典的拍賣機制給賣家帶來的預期收益是相同的。
「但Vickrey的結論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所有競拍人對拍品的估值都是相互獨立的。但現實中,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估,往往還依賴於他人對拍品的評估,比如字畫等等,不但取決於自己對化畫作的喜好,還取決於未來打算出手的時候其他人可能會出多少價。」鄭㼆說,「Wilson的貢獻就在於,他考慮了另一個極端情況,發展了共同價值物品(Common Value)的拍賣理論。」
具有共同價值特徵的商品拍賣中,該商品的真正價值對每個出價人都是相同的,但在拍賣時價值是未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該商品估價,比如油田開採權。Wilson發現,對於共同價值物品進行競拍時,理性的競標者會把它的投標價定的低於共同價值的最優估計,這是因為擔心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什麼是贏家的詛咒?
還是以油田為例,最終獲得油田開採權的人,會覺得自己獲勝的原因是我的出價比別人都高,這就說明自己的出價有偏差。
作為Wilson的學生,Milgrom考慮了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情況,即商品既有私人價值,又有共同價值,從而提出了一種更為普適的拍賣理論。Milgrom發現,競標者在投標過程中,如果對彼此了解得更多,賣家的預期收入就會更高。
「以油田為例,賣家可以通過主動勘探,公開資料,減少競拍者對於共同價值部分的不確定性,使得競拍之間的價值聯繫一起。這種情況下,賣家的預期收入會提高。」鄭㼆說,「大部分這樣的商品是公共產品,賣家往往是政府,採取這樣的方式對於納稅人是有利的。」
1994年,Milgrom,Wilson和McAfee共同設計了「同時升價多輪拍賣」 (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uction) 的機制,並主持了FCC首次對無線電頻率許可證的拍賣,被多國仿效。其後,他們又參與了其它的新型拍賣機制的設計。
鄭㼆介紹,兩位教授的創新也有其現實基礎。上個世紀70、80年代,現實中的拍賣還往往局限於傳統的單物品拍賣,如字畫、珠寶、油田等等。而在80、90年代,經濟自由主義思潮興起,柴契爾、裡根上臺後也進行了私有化改革,再加之各行業管制的放鬆,這對以市場化方式分配公共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產生了要求。
因此,當自由派開始要求對於公共物品進行市場化方式拍賣的時候,在經濟學理論上就出現了難題,兩位教授的發現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使得可以更多的物品都可以進行市場化交易。如無線電頻譜資源(包括3G\4G\5G),電力市場,新能源發電量的消納等等,拍賣設計已經無處不在。
「這樣的市場可以說是完全由經濟科學主導設計的市場,而並非自發產生的市場。」 鄭㼆說。
于洋亦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Milgrom和Wilson「入世」的成名作,就是FCC對於無線電頻率資源的拍賣。二人也有不少關於電力市場的討論,不同的拍賣機制會對電力市場的穩定有效、綠色環保等目標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影響。
「諾獎的獲得,不單單在於其理論可以具體應用到哪些事件領域。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構建了整個研究,啟發了很多人,使從前大家不知如何研究的問題有了方法。」于洋補充道,「把願意出價多少、能接受多少價格等信息挖掘出來,挖掘這個事情,本身就為計算科學展現了全新的研究疆域。如今,在EconomicComputing(經濟計算)領域,主流的研究還是圍繞拍賣設計、合同設計等一系列問題進行。」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