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內容概述:
三點造成發動機噪音加大的客觀因素兩點造成發動機噪音升高的主觀因素閒言少敘,燃油汽車裝備的發動機類型為往復循環式內燃式熱機,這種機器是依靠燃燒燃油產生熱能,通過活塞連杆曲軸的機械結構將熱能轉化為驅動力。燃燒的本質是碳氫化合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會出現分子的不規則的劇烈碰撞,撞擊會造成機體的振動,振動引起的空氣共振是所謂的聲波(噪音)。
所有關於噪音變大的問題,都要圍繞聲波的變化的展開分析。
01客觀因素
1:發動機機腳老化是噪音升高的核心因素之一。由於內燃機在運行中必然產生振動,如果將機體剛性固定在車架上,整個車身就都會出現共振;屆時不僅會出現「杜比環繞」級別的噪音,座椅中控臺也會明顯的振動。
所以發動機必須通過具備減振能力的機腳連接並固定在車架上,但是機腳中的減振橡膠是充滿油液的,橡膠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老化。在高溫與強大衝擊力的作用下,橡膠會先變硬再開裂,漏油後就算報廢了。此時機腳失去了減振效果,發動機的噪音就會明顯地加大;想要解決問題只有更換機腳,一般≥四缸發動機會在10萬公裡左右出現這個問題,三缸機會早很多。
2:發動機積碳同樣會造成噪音的加大(本質為轉速升高)。由於積碳會在冷啟動的原地熱車過程中大量出現,而很多司機被所謂的「老司機」灌輸了錯誤的用車知識,把電噴汽車當作需要原地熱車的化油器汽車使用,所以幾天總會比較嚴重。
不論噴油嘴、火花塞、進氣門還是氧傳感器積碳,結果都會出現燃燒不充分的情況,直觀的感受是扭矩降低(低轉速爆發力變弱)。於是只能通過拉升油門提升動力,轉速越高振動的強度就會越大,噪音當然會提升了。所以用車要養成不原地熱車的習慣,除非在過於炎熱的夏季或過於寒冷的冬季而不得不原地加溫用空調。
3:汽車密封橡膠的老化同樣會造成噪音感受的變化。密封條不僅是引擎蓋裡會有一圈(部分車輛並沒有),每個車門也都會有橡膠材質的密封條;這些橡膠在高頻率的車門開合,空氣中的水分子與氧氣,紫外線對橡膠分子的破壞,以及紅外線加速氧氣與橡膠反應的各種作用下,用上五六年也會明顯的老化。
橡膠條的老化會降低止震的效果,如果開裂或者破損的話,隔音的效果也是會變差的;汽車的橡膠件就是這樣,其實都屬於損耗件。包括輪胎也是不例外的,老化後的輪胎的行駛噪音也會變大,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問題。
02主觀因素
重點1: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新手駕駛新車時不會對車輛的NVH或性能指標感興趣,甚至開車時都不敢於聽音樂;駕駛狀態是集中注意力觀察道路,如果五感會共用一個數據道通的話,視覺系統基本會佔滿整個通道。那麼在駕駛汽車時怎麼會去刻意關注發動機的噪音大或小呢?
然而隨著駕駛技術越來越嫻熟,駕車過程中就會適當「分散一些注意力」;關注點會在駕駛感受,音樂或者配置的操作等等方面,在這一階段中的汽車是「很容易出現故障」的。因為很多不是故障的問題都會「被好奇」,這是個實習期過渡的階段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重點2:駕駛風格的變化。駕駛技術從謹慎保守到嫻熟操作是第一個階段,新手司機往往會很快的過渡到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自認為是老司機」。此時駕駛汽車敢於加大油門超車,甚至偶爾還想要「競速」,看到什麼車都像去比一比(挑釁),小小的膨脹心態會讓這個階段中的行駛平均轉速提升很多。
轉速是每分鐘曲軸旋轉的次數,四衝程機曲軸轉兩圈點火做功一次;那麼轉速的提高當然會讓振動強度加大,噪音也就會明顯提升了。
總結:造成汽車發動機噪音變化的原因主要就是這些,客觀因素的三個問題一般都會在五萬公裡之後才會出現,在這一階段中對音強感受的變化主要是主觀因素造成;尤其是對於車輛動力越來越不滿意的司機,在用車過程中養成拉轉速的習慣必然會出現噪音的巨大變化。
至於有些說法指向機油的粘度問題,這是個非常牽強的說法;只要正常更換機油,在使用周期內本就會有細微的變化,只是一般不注意則感受不到。除非長期不換機油才會讓發動機聲線出現波動,不過相信沒有多少司機會忽視對車輛的保養。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