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健康謠言盤點:吃小龍蝦得「哈夫病」?反季蔬菜致早熟?

2020-11-23 東方財富網

  吃小龍蝦得「哈夫病」?吃反季蔬菜、蜂王漿、速生肉會早熟?楊梅「注膠」增重保鮮?空心西紅柿打了激素不能吃?節能燈有毒並且致癌?……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有關健康類的謠言依舊「風生水起」,下面就讓消道長來為你道破這些謠言吧。

  謠言一

  吃小龍蝦得「哈夫病」?

  在世界盃「標配」——「小龍蝦+啤酒」被熱捧之時,一則號稱「吃小龍蝦會導致哈夫病和肺吸蟲病」「小龍蝦致命」「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蒙在鼓裡」的消息又火了。

  真相

  問題不在於小龍蝦,而在人

  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孫亞飛就曾發表科普文章,揭秘「吃小龍蝦會導致哈夫病和肺吸蟲病」的流言,指出問題的癥結不在小龍蝦,「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在飲食上過於追求山珍野味,並且在烹飪方式上又過於追求原味冷鮮」,此外就是「黑心商販」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小龍蝦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還是在於人。即使食用後出現了問題,也多是由於養殖、運輸、烹飪加工等環節的人為因素。而這些因素,在食品安全生態不夠健康、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適用於所有食物。

  謠言二

  吃反季蔬菜、蜂王漿、速生肉會早熟?

  早前,深圳一個5歲的女寶寶出現了早熟症狀,醫生檢查後發現,竟然是吃了一些食物造成的。新聞裡,列舉了諸多種會導致早熟的食物,比如反季蔬菜、蜂王漿、油炸食品、速生的肉類等。

  真相

  反季果蔬和當季的並無太大差別

  經過科學家驗證過,明確的導致性早熟的因素只有下面幾點:腦部和其他機體病變、腫瘤;

  營養過剩以及由此帶來的肥胖;看太多包含性暗示的畫面或愛情動作片;誤服藥物,比如避孕藥。

  蜂製品、蜂王漿蜂製品和蜂王漿是每次說起早熟話題就會被提及的食物。其實,蜂蜜和蜂王漿中激素非常少,比雞蛋的激素都低得多。

  反季的蔬果除了口感略差一些,營養成分稍微少了一點,其他和當季新鮮水果沒什麼兩樣。早熟?不存在!

  炸雞、薯條、奶油蛋糕、漢堡所謂的「垃圾食品」是因為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肥胖才是性早熟真正的高危因素,因為脂肪會促進雌激素形成。

  謠言三

  楊梅「注膠」增重保鮮?

  最近,在網上傳出了一則「楊梅注膠」的視頻流傳甚廣。其中,有人拿楊梅在水龍頭下搓洗擠捏,最後在手上留下了一些膠狀物,就說楊梅都注膠的,影響身體健康。

  真相

  楊梅注膠後增重不明顯且易被識別

  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工作人員將注射了食用明膠的楊梅冷藏後進行稱重發現,原本重量為15.14克的楊梅,注膠之後增重到15.36克,僅增重0.22克。

  冷藏實驗結果顯示,冷藏環境下,24小時後注膠的楊梅因溫度較低表面會有不均勻的膠體析出,外觀上的異常,消費者僅憑肉眼就能識別,且用手觸摸該楊梅會發現有明顯的粘性;48小時後,注膠楊梅果肉出現塌陷現象,這是注膠過程的物理傷害和明膠凝固聯合作用導致的。

  謠言四

  空心西紅柿打了激素不能吃?

  最近兩年,關於「空心西紅柿打了植物激素」的傳言在網上廣為傳播,傳言稱,「空心的、帶尖尖的、外表紅裡面綠的西紅柿都打了植物激素,這些西紅柿有毒不能吃」。

  真相

  你可能誤會了植物激素

  某些植物激素的確能促進西紅柿果實的坐果和果實膨大,如果使用的植物激素濃度過高,則可能導致西紅柿空心。但導致西紅柿空心的原因很多,包括光照不足、養分供應少、受精不當、外界溫度過高、施水施肥不當等。同時,空心是瓜果種植常碰到的一種生理性病害,空心西紅柿屬於畸形果實,但其只是形態有點問題而已,並不能說明其有害。與此類似,屬於畸形果實的還有尖形、桃形、瘤形、帶疤的西紅柿,這主要是由其花芽分化的質量決定。另外,西紅柿的顏色主要受基因調控,果皮和果肉由不同基因組合會表現出不同顏色,這些都跟植物激素沒有太大關係。

  所謂的「打了植物激素」,大多是指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國際上,至今為止從未發生過因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國,使用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也是非常安全的。

  因此,只要是在正規商店購買的西紅柿,消費者在食用時就不必過於擔心。

  謠言五

  B族維生素能驅蚊?

  近些年來,B族維生素能驅蚊的偏方在網上廣為流傳。一種說法是「維生素B1和清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出的水可有效驅蚊,且驅蚊效果長達7個小時。」還有一種說法是「外出遊玩時,出行前幾天服用複合維生素B片,能避免蚊蟲叮咬。」

  真相

  用維B驅蚊不靠譜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曾明確指出:目前,尚無充分數據表明口服維生素B1進行驅蚊的做法是有效的。國內學者也曾按照網絡上的配方,將用水配好的維生素B1噴灑到身上,但這絲毫沒擋住蚊蟲的叮咬。

  從安全性上來說,維生素B1是水溶性的,將其水溶液噴灑於皮膚不會產生副作用,但維生素B1在水中不穩定,且見光容易分解,噴灑後的藥物一會兒就完全分解了。而網上流傳的口服維生素B1驅蚊的配方中,其劑量接近人體日常所需劑量的100倍,這種長期、大量服用的做法存在安全隱患。成人每天對維生素B1的需要量在1~1.5毫克,肉類、豆類、堅果中都含維生素B1,一般不需額外補充。

  謠言六

  節能燈有毒並且致癌?

  節能燈泡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是誘發多種癌症的超級癌源——這一說法,近日在人群中流傳。

  真相

  幾百隻燈同時碎掉才可能有危險

  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顯示,節能燈的紫外線輻射總能量只佔節能燈釋放總能量的6‰。也就是說,15瓦節能燈的紫外線功率僅為0.09瓦,而且節能燈裡的長波紫外線不會穿透人體的真皮層。因而,只要符合我國相關標準的合格節能燈,把紫外線輻射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另外,節能燈泡中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一旦人體吸入了2.5克就會導致死亡,並非危言聳聽,節能燈確實是通過讓燈管內的汞原子釋放出紫外線,打到燈體內壁上的螢光粉塗層上,然後再轉變成可見白光的。但是,一隻節能燈中只有幾毫克汞,且被封在燈裡面,即使燈打碎了,也要幾百隻燈同時碎掉,並且是在一個很小的密閉環境下,全部被一人吸入才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謠言七

  自來水煮食物致癌?

  微信朋友圈流傳,蓋著鍋蓋蒸煮食物時,自來水經過加熱後,其中含有的氯會全部包覆在食物上,而氯有致癌的危險。傳言據此稱,蒸煮東西不能用自來水,要用開水或已過濾掉氯的水。

  真相

  尚無足夠證據表明氯是致癌物

  該說法誇大了餘氯的影響。目前,我國自來水消毒大都採用氯化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數據,人體對氯的耐受量為每天0.15mg/kg。假設這些氯全部來自於飲用水,則自來水氯的允許含量為5mg/L。我國規定自來水出廠的餘氯含量為0.05mg/L-4mg/L,而且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表明氯是致癌物。更重要的是,蒸煮東西時大部分的餘氯會分解成氯離子、氯酸根和氧氣。前兩者不會蒸發,後者不會影響健康,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有氯「包覆在食物上」。

(責任編輯:DF207)

相關焦點

  • 微信年度十大謠言盤點 最愛用致癌致死嚇人
    早報訊 近日,微信謠言過濾器、微信安全中心發布報告盤點2015年度十大謠言,「微信朋友圈降權」、「打隱翅蟲會致命」、「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等謠言上榜。而「兒童牛奶飲料致病」這條謠言排名健康類謠言榜首,「小龍蝦處理屍體」連續上榜多年。
  • 小龍蝦恐慌
    伴隨著小龍蝦風靡的,是一些關於它的謠言。其他名菜都沒有享受這種待遇,不知是不是小龍蝦恐怖的外形引起的聯想。一種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說法據稱來自日軍解密檔案,說的是中國過去並不出產小龍蝦,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生化部隊因為要處理大量的屍體,才從日本引進小龍蝦,擔任起水體清潔的工作,「靠著瘋狂攝食中國人未火化完全的屍體在中國大陸生存了下來」,聽上去令人噁心和憤慨。
  • 是的,小龍蝦有黃!然而你最好別吃它……
    雙手捏著通紅通紅的小龍蝦,輕輕把蝦頭和身體分開,吃一口蝦肉,吸一口蝦黃,再咬一口蝦肉……啊~ 寫得作者都餓了!肉質鮮美的小龍蝦,就這樣溫暖了廣大吃貨的胃。然而,在不知不覺之間,吃貨們分成了兩個派系……有人說蝦頭裡黃黃的東西是小龍蝦的靈魂!是精華!但有人卻對這頭嗤之以鼻。
  • 微信朋友圈五月十大謠言: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
    【TechWeb報導】5月31日消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加上社交平臺的便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日期加快。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
  • 大可不必為小龍蝦恐慌
    於是網上有傳言稱,環境越髒、汙染越嚴重,小龍蝦活得越好,因此小龍蝦體內富集了農藥、重金屬等各種環境汙染物,國外用小龍蝦來處理城市汙水,是不吃的,吃了有害健康,只有中國人才傻乎乎大吃特吃。  小龍蝦的確對環境汙染的耐受能力比較強,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它喜歡汙染物、善於富集環境毒素。很可能正是因為它有一套「排毒」機制,才能在受汙染的環境中生存。
  • 五月微信朋友圈謠言出爐:吃小龍蝦長蟲、吃活蝌蚪治病 ...
    近日網絡流傳一則從手臂夾出一條又一條的白色蟲子的視頻,視頻中還配有:「常吃小龍蝦的結果」文字。實際上,網傳視頻實際為國外一名年輕女子日前赴中南美洲進行生態工作,遭到馬蠅叮咬手臂,蛆蟲寄生皮膚內,醫護人員從其手臂中夾出白色蛆蟲事件,並非吃小龍蝦導致。專家表示,小龍蝦體內確有寄生蟲,但只要烹飪方式得當,寄生蟲可以被殺死,所以,煮熟的小龍蝦可放心食用的。
  • 寧波6歲女孩胸部似成年女性 性早熟為何越來越早?
    「最近,天熱了,門診中性早熟的患兒幾乎天天都能碰上!」6月12日,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東部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朱廷富聯繫上記者,提醒家長們要提高警惕,不要由著孩子挑食偏食,結果讓孩子發生性早熟,骨齡遠遠跑在了年齡的前面。
  • 吃柚子小龍蝦能溶解肌肉?一個危言聳聽一個有待研究
    「而新聞中的致病『真兇』之一——小龍蝦,可能帶有某種毒性物質。」李青說,其實,很多淡水魚,如鱈魚、鮭魚等,都可能含有某種有毒物質,威脅食用者的橫紋肌。 資料顯示,這種由水產品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又被稱為哈夫病(HaffDisease)。
  • 失真的年紀,早熟的煩惱
    近些年,我們常常能見到反季的苗圃花卉,吃到反季的瓜果蔬菜,很多都出自於溫室大棚,也有很多被施加了催生催熟劑,這不僅得益於科技的進步,當然也來源於人心的急功近利。坦白講,反季的事物終究有別於正常的,不是在顏色上差一些,就是在口感上遜一籌,到頭來,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才更受歡迎,但不可否認,反季的事物在上市前都會經受一番不為人知的磨難,只是有苦難言罷了!
  • 吃柚子、小龍蝦能溶解肌肉? 一個危言聳聽,一個有待研究
    「而新聞中的致病『真兇』之一——小龍蝦,可能帶有某種毒性物質。」李青說,其實,很多淡水魚,如鱈魚、鮭魚等,都可能含有某種有毒物質,威脅食用者的橫紋肌。 資料顯示,這種由水產品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又被稱為哈夫病(Haff Disease)。 在我國,無論是在新聞中,還是在學術文獻中,小龍蝦都與哈夫病「如影隨形」。
  • 2016食品安全微信10大謠言:小龍蝦渾身都是蟲
    謠言類型:斷章取義  謠言:某理工女博士根據世衛組織文獻《1-5月齡嬰兒補充維生素A》得出「維生素A傷害寶寶大腦」的結論。  真相:世衛組織原文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並且,世衛組織認為1-5個月的小寶寶補充推薦劑量的維生素A(5萬單位)是安全的。  3.小龍蝦成了小「蟲」蝦?
  • 看了外國人吃小龍蝦,跑得比兔子還快,網友:好慶幸我沒生在外國
    朋友每次回來都要去店子裡搓一頓,把近一個月虧欠的味覺找回來,尤其是小龍蝦的美味常常讓他不能自己,各種口味百吃不厭,只要聽說哪裡的小龍蝦好吃,必定不會放過,哪怕驅車數小時。當客戶再次邀請他吃時,他總是找藉口,跑得比兔子還快…… ,看了國外這些小龍蝦的吃法,網友紛紛表示,很慶幸自己是中國人
  • 七月謠言粉碎機:小龍蝦肉殼分開扔?抗寒蚊子不稀奇?
    小龍蝦肉殼分屬不同垃圾、國人體內現轉基因作物常見基因……7月謠言,專挑熱點話題下手當大暑撞上中伏,天氣熱得「無處可躲」。在高溫高熱的桑拿天裡,吃著小龍蝦再喝上一杯冰鎮啤酒,別提有多愜意了,但是因為一些謠言最近人們卻不敢這樣肆意享受了。網傳的「小龍蝦身後事分類圖」讓不少人在發出靈魂之問:「美味誘人的小龍蝦,你到底是什麼垃圾啊?」之後默默地取消了小龍蝦的外賣下單;而「三伏天不能喝冷飲,要喝熱水逼寒氣」的說法又讓一些人放下了冰鎮啤酒的瓶子。
  •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來源: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作者:殷熒 時間:2020-12-31 22:19:00 臨近歲末謠言也來刷存在感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澄清謬誤 以正視聽讓謠言止步
  • 人民日報總結近期十大謠言:咖啡致癌、跳拉丁舞早熟上榜
    2、60%藥品將在兩三年內下架,由保健品代替【傳聞】十九大以後,再也不要亂吃藥了,因為健康不是治好的,而是慢慢調理好的!藥是針對性救急的,治標不治本!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提出,在兩三年之內要下架60%藥品,將由保健養生和保健食品代替!2020年國家要投入8萬億打造健康中國!全民保健時代已經到來!
  • 花1068元在網紅店吃了小龍蝦後被診斷橫紋肌溶解症,「喜柿...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昨天(10月3日),讀者劉女士向小時新聞記者報料,說自己與朋友在9月20日吃了一餐龍蝦後全身酸痛,痛到坐都坐不牢,經醫生診斷患了橫紋肌溶解症,懷疑與其當天中午食用的小龍蝦有關。而商家雖賠償了當天餐食的費用並承諾給她們每人5000元的補償,但劉女士對商家的態度以及賠償金額並不滿意。
  • 那些關於小龍蝦的傳言 你都信了嗎?
    日本不吃小龍蝦?外國人都不吃嗎?小龍蝦在美國已經吃了上百年,小龍蝦的買賣也逐步從鄉間集市走向大宗交易,目前全球每年的貿易量超過30萬噸。小龍蝦在美國是很常見的料理食材,通常和馬鈴薯玉米水煮搭配卡疆粉(Cajun)調味。美國用於食用的小龍蝦有98%產自路易斯安娜州,該州在1983年將小龍蝦選為州代表動物,並且每年都舉辦「小龍蝦節」。
  • 擊破危言聳聽健康「誤毒」 2012飲食謠言大盤點
    經歷了被稱為「食品安全年」的2011,我們搭在「吃」上的這根神經在2012年愈發敏感——飯店的鮮榨果汁也許並不新鮮健康,早點攤兒噴香的小包子吃前也要多思量,粉紅誘人的熟食要少吃,咖啡「伴侶」能少放則少放……來自各方專家、學者的科學知識答疑解惑,在這一年裡我們確實懂了不少健康新知,但也有偽裝成「健康新知」的「飲食謠言」夾雜在這股洪流中撲面而來
  • 小龍蝦與哈夫病
    此外,巖沙海葵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哈夫病無神經毒性,因此巖沙海葵毒素無致哈夫病的證據。毒芹中毒能使橫紋肌痙攣性收縮、強直陣攣性發作和心肌細胞破壞。但哈夫病與毒芹中毒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比較,無癲癇發作和神經毒性現象。亞稀褶黑菇和紅菇,是兩種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毒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