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的眼鏡,背後是大大的商機。昨天,廈門國際眼鏡業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豪橫」廈門眼鏡產業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導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廈門眼鏡產業年產值已超百億,中高端太陽鏡八成來自廈門。 業內人士還表示,一直被冠以「暴利」的眼鏡業,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賺」,大部分費用花在渠道上。另外,作為個性化、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消費品,眼鏡電商並不被業界看好。1豪橫廈門眼鏡產值超百億 這兩天,廈門國際會展中心,2萬多平米的展館內,200多家眼鏡企業、500個知名眼鏡品牌齊聚一堂。 廈門市眼鏡協會人士表示,廈門擁有良好的眼鏡產業基礎,已形成涵蓋太陽鏡、光學鏡架、鏡片、老視鏡、生產設備的眼鏡製造行業,形成了從材料、零件、電鍍、成鏡、包裝到批發零售等完整的產業鏈,擁有眾多影響力較高的品牌。 溫州商人黃先生在廈門經營眼鏡店已有十幾年,他告訴導報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一批優秀眼鏡生產企業及配套廠移師廈門,廈門眼鏡產業慢慢有了基礎,並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躋身中國乃至世界較高水平之列。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廈門眼鏡產業已經有相當的『江湖地位』,前五大品牌基本都在廈門。」廈門市眼鏡協會會長黃法調表示,「暴龍」、「海倫凱勒」、「派麗蒙」等廈門眼鏡品牌已然成為國內的流行風向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高。 廈門市眼鏡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眼鏡生產企業達120家,品牌商貿、眼鏡電商企業約50家,2019年總產值達110億元,相比5年前的56億元幾乎翻倍態勢。其中年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2家,超5億元企業3家,過億企業有20家。 據悉,產自廈門的中高端太陽鏡產品已佔有國內八成以上市場,佔據海外代工一半以上份額,廈門並因此被中國輕工聯合會和中國眼鏡協會授予「中國太陽鏡生產基地」榮譽稱號。2暴利?業者說沒想像的那麼好賺 說起眼鏡行業,「暴利」這個詞幾乎是如影隨形,網上甚至有這樣一則順口溜:「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 果真如此嗎?是,也不是。「眼鏡的毛利率確實挺高的,但淨利率卻和大部分行業差不多,甚至比一些服務業還低。說它是暴利比較片面,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賺。」蓮花一家眼鏡店店長徐先生告訴導報記者,從隱形眼鏡到鏡片、鏡架,加價都是以倍為單位的,個別品類甚至加價10倍左右。「這樣看確實暴利,但其中80%-90%都會被各種成本蠶食,到手的利潤也就一成多,這樣看又不能算暴利。」 眼鏡業業者吳先生也說,一般來說,鏡片的採購成本約為50-100元,鏡架的採購成本約為百元左右,每副眼鏡的最低採購價也就150元左右,但市場上眼鏡的價格普遍在千元左右,毛利確實非常可觀。但是如果扣除人工、店租、營銷、管理等成本,卻又沒有預期的那麼好。 今年,吳先生把門店數量從四家縮減至兩家。在他看來,眼鏡業之所以「假暴利」,是因為房租和人工費用太高而人流量又太少,大部分門店盈利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上的收入都要『貢獻』給工資、房租和裝修攤銷、物業和水電等費用。」 在「眼鏡第一股」博士眼鏡的財報中,2018年博士眼鏡的總體毛利率約為74.12%,相當於成本260元的眼鏡要賣到1000元左右,加價率超過285%,幾乎可以和一些醫藥企業相媲美。 但同時,博士眼鏡需要扣除商品採購成本、人工工資、社保、租金、物業及水電等9項費用,以及13項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扣除後2018年博士眼鏡營收5.66億元,淨利潤0.59億元,淨利率僅為10.5%。相當於零售價為1000元的眼鏡,實際只賺了105元。3難題 轉型做眼鏡電商並不容易 門店引流能力不足,是目前實體眼鏡店面臨的最大困境。業內人士認為,核心原因是品牌沒有差異化,同質化極為嚴重,在人流量有限的情況下,為了消化高昂的運營費用,只能被迫提高單價。「當前全國眼鏡產業都面臨著品牌含金量亟待提升的發展瓶頸。」黃法調說,怎樣打造品牌含金量,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是擺在整個行業面前的一大課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有人把目光轉向了眼鏡電商,但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廈門眼鏡商對電商並不「感冒」。 廈門一位眼鏡商表示,在電商平臺開店需要負擔人工、平臺扣點、拍攝製作、物流、庫存等其他費用,即使是以成本3倍的價格賣出,也很難說一定盈利,他們並不大打算花太多心思在電商上。「眼鏡是個性化、專業性都比較強調的產品,我們可以為客戶重新驗光、調整屈光度,但網店卻無法做到這一點。」今年,徐先生學著別人做起了直播,但他的感受是,看得人是有一些,但真正下單的不多,所以他認為眼鏡的主要「陣地」還得是實體店。 導報記者也發現,線上眼鏡售價確實比實體店便宜不少,大部分集中在一兩百元,但除了個別款式月銷過千外,大部分月銷量僅兩位數。同時,眼鏡電商不受資本待見,比如2019年,國內沒有發生任何一起關於眼鏡電商的投資事件。 而在消費者眼中,眼鏡電商也有點「不靠譜」。「就不說眼鏡款式光靠看沒法確定,就算不追求好看,眼鏡的舒適度、鏡架的材料和手感,還是要親自試過才行。」近視多年的廈門白領羅小姐說,她的近視鏡一定不會網上買,如果一定要網購,可能會買個性價比比較高的太陽鏡。
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 常海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