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山海經》的書頁,第一篇出現的是《南山經》。主要講了一個南方叫做鵲山的首山,上面有一座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山上有種草,叫祝餘,長得像韭菜卻開著花,人吃了不會覺得餓。
山上有種樹,叫迷穀,有黑色的紋理,樹幹有光,人帶走不會迷路。山上有種野獸,叫狌狌,白色的耳朵,能爬行能直行,吃了它的肉能跑的飛快。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這些山山樹樹,好像都很神奇的樣子?那麼,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現代的世界找尋《山海經》。
如今的鵲山,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南賽鄉神頭村西,又名蓬山、蓬鵲山,俗稱太子巖,是一座歷史名山。
祝餘,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長得像韭菜卻會開花,吃了不會覺得餓。從填飽肚子這一層面上來看,我們姑且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能吃的野菜。野菜中和韭菜長得像卻是會開花的…大家有沒有突然想起來一個東西,大家清湯必備小菜黃花菜呢?
黃花菜早期的時候,是綠色,長相與韭菜差不多,確實能夠開花的一味菜……那大家猜猜,祝餘有沒有可能就是大家愛吃的黃花菜呢?
迷穀,一個挺難讀的名字。一提到指方向,大家腦海裡第一反應是指南針,似乎…黑色的紋理,能發光且帶走不會迷失方向。這樣看來,好像除了長得不像樹這一點,指南的條件都挺符合的哦。
不過,我想這樣的樹或許就想熱帶雨林中給人指明方向的樹一般,烏黑色的樹幹,迎著陽光,樹葉茂盛的一面視為陽,樹葉稀疏的一面則為陰。通過對樹葉的疏密程度進行方向的判斷,古人在遇到這種書時,不知道應該怎麼叫,就給這類樹取一個統一的名字,方便交談,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狌狌,一個聽起來很像叫聲的名字。按照上面的思路,大家猜猜看,這個狌狌會不會是出現在現代的某種動物呢?能爬行,能行走。這聽起來很像人類能做到的行為。不過除了人類之外,猩猩、猿猴等動物也能做到爬行和行走。有著一雙白色的耳朵,這個狌狌會不會是一種白色耳朵的猿猴呢?
因為這類猿猴在林中穿行的速度飛快,讓寫下山海經的人覺得吃了這種猿猴的肉就能迅速飛跑,因為不知道這類猿猴的名字,或許是根據起叫聲取了這個名字?
《山海經》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東西,許多動物植物,我們都依稀能從現代所知物種中取得某種相似和聯繫。那麼,除了上述的東西與書中相似,大家覺得還有沒其他的東西去書中一致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給我們留言哦。
(圖片來源網絡)